泾河瓠口的读书声
泾河瓠口的读书声
泾河穿过北仲山,自西向东穿过泾阳县,流入渭河。泾水、渭水相会之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使"泾渭分明"这个成语喻户晓。
让泾河名声大造的是因郑国渠的修筑。战国时,韩国制定“疲秦之策”,派郑国为间谍修水利,想拖垮秦国。结果不但没有拖垮秦国,却因郑国渠的修筑使关中成为秦的粮仓,让秦国如虎添翼,反而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史记·河渠书》载:"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仲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汉书》卷二十八:"始皇之初,郑国穿渠,引泾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饶。"
从此,郑国渠首成为泾阳的一大景观,特别是瓠口晚烟,成为泾阳八景之一。每当夕阳临山之际,透过渺渺水雾,阳光反射成五光十的缕缕霞雾,如轻纱飘拂,像炊烟荡逸,游移在谷川村间,活脱脱一幅朦胧的写意画。在这幅画面中,水上木舟从夕阳里归来,暮归的牧童在牛背上吹着两三声青笛,更增添了田园诗意。如果在此读书该是多么惬意的事。
在泾河岸边,郑白渠遗址的旁边,有几孔窑洞引起我的好奇,是谁曾经住在画一样的风景里。在王桥发现清未石碑中这样记载“郭蒙泉吕中孚(潜)读书处”。据考证,他们读书的地方就在此处,这儿曾经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瓠口书院》。
明嘉靖年间,吕应祥,字子和,号龙山,明陕西泾阳人,为使理学发扬光大,西乡子弟坐立朝班,创办《瓠口书院》。这里有名的教书先生吕柟,字仲木,号泾野,陕西高陵人,早年问学于渭南薛敬之,始得周、程、张、朱之理学正传,坚持格物穷理、知先行后,继承关学读经典重礼物、重视气节的传统,“以礼为教”是张载思想的显著特,吕柟亦非常重视对礼的学习与践行,其思想由传统理学转向先秦孔孟仁学。与仕途的低迷相反,吕柟讲学却日益昌盛。第一次引退之后,他在家乡营造了东郭别墅,每日聚徒讲学其间,四方学者慕名而云集。别墅容纳不下,随即又筑东林书屋,讲学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几与阳明氏中分其盛,一时笃行好学之士多出其门"。泾野先生嘉言懿行,严以律己,教弟子重名谊,轻功利。他高风亮节,清贫守志,不为五斗米折腰,永葆鸿儒.清云之志,开泾阳理学盛风之先河。
据说泾野先生曾经就在赵家沟以西,郑白渠岸边的土窑洞讲学,冬暖夏凉,泾水悠悠流淌,谷风禅音缠绵,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理想之处。据记载“讲学谷口洞中,从学者甚众”。
在吕柟的众弟子中,出了不少贤人。最突出的是呂应祥之子吕潜。他效仿老师吕泾野一言一动,以他为榜样。明嘉靖二十五年成为举人,被推荐授国子学正,终工部司务。吕潜同学郭郛字惟藩,号蒙泉,泾阳人。嘉靖戊午成为举人,选获嘉教谕,后成为国子监助教。一时轰动泾阳西乡,人称“关西有人,大复泾野先生之旧”。
此外,还有一弟子张节,字介夫,号石谷,泾阳人。初从湛甘泉游,继受学於泾野。泾野赠诗,称其守道不回。
如今,泾河岸边的读书声已经远去,《瓠口书院》这个名字也很少有人知道,只有那几孔窑洞,在风雨中记录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