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在其《送人游吴》诗中对苏州的经典描绘。
 
小桥流水人家,也就是苏州的一张名片,让千百年来人们对苏州的认知和向往。 
苏州的小桥流水还是大运河的一个内城水系,自隋唐以来一直和大运河相融相生的,也可以说大运河造就了苏州城。 
从宋代“平江图”上看到,苏州内城水系,自古以来一直有着比较好的规划,特别是在清嘉庆年间,对苏州内城河道做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治,并把规划图立碑传于后世。 
上次我们在苏州城隍庙里看到了那块《三横四直图碑》,就是记录了那个水系的规划图和文字说明。 
在苏州《平江区志》里,到了这个碑的原文,根据上面的记载,我也按图索骥的沿着那些河
道走了一遍,但几百年来,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掉了不少河道,在八九十年代的城市改造中,一些河道也做了调整,以致现在已经不能看到那《图碑》上的全部河道了,但好在基本上还是保留着,也算没有枉费此行。
 
那《三横四直图碑》(以下简称《图碑》)讲述比较繁复,这里就简要和直观的向朋友们做个汇报了:
 
走访中,我选每个河道的片段一些图片来做个标记,简要的说明一下,并把《图碑》中的记述原文用红字摘录着,供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第一横河自阊门的水关桥开始一直到娄门流入护城河。(《图碑》记载:查第一横河,西自阊门水关桥起,经至德桥,东行至过军桥,入第二直河者,此南条之分支也。)
阊门的水关桥。
    泰伯庙前的“德桥”,以前称之为“庙桥”,最近重修后改名为“至德桥”,第一直河之水流经桥下。
第一横河的南条分支,大致上就是阊门下塘的水巷。
   
第一横河的北条分支经尚义桥、四中、经桃花坞、东、西北街河道而出娄门。(《图碑》记述:自里水关桥至尚义桥,为北条分支。由此折东过日晖桥,穿过第二直河;会过军桥南条之水,东行经香花桥至跨塘桥,穿过第三直河;复东由临顿桥直至华阳桥,其南行者别为第四直河。仍复东行者,则第一横河止此而出娄关矣。
 
上图中的仓桥浜邓宅,是我一位好友的祖宅。这次寻访不遇,已住在新公寓了,在他家边门
河滩上拍了几张第一横河北条分支的片片。
 
从四中门口的板桥看第一横河的北条分支和老友的祖宅(老友为前清两广总督邓廷桢后裔)。
第一横河流经博物馆、拙政园门口。
第一横河经西北街河道流出娄门。
   
第二横河相当于现在的“干将河”,从干将桥东端的渡子桥起,从相门流出(以前流入狮子口的内城河转而流出娄门)。(《图碑》记述:第二横河即引第一直河之水,从渡子桥起,东行至芮桥,穿过第二直河;又东至乘鱼桥,分流南注竹槅桥,入第三横河。又东行至顾家桥,会第三直河之水,合流至同桥。又分注南行者,别为玉带河一道,经万寿宫前。此河旧志未载。其仍复东行者至苑桥,又穿过第四直河,直至狮子口入内城濠,并出娄关。干将河
西段。干将河东段,已经能看到“大裤衩”了。第三横河相当于现在的道前河,从胥门的歌薰桥起流向城东。 
(《图碑》记述:第三横河亦引第一直河之水,从歌薰桥起,东行直西馆桥南,穿过第二直河。又东至夏侯桥,会北来顾家桥下第二横河支流一道,合而东行,直至迎葑桥,合第四直河之水,以盛家带迤南出葑门。其自夏侯桥南经渌水苍桥,至帝赐莲桥,折东经长洲县福民桥,至织造府前东田砖桥,直出葑门者,第三横河之别流也。查旧志此条,内自竹槅桥,南泾至渌水苍桥,经帝赐莲桥,由砖桥东出葑门之水,归入第三直河。今勘察地势,自顾家桥至竹槅桥,由东返西,相距二百丈有奇;东西两处地势,高下二尺有余,来水似无向高逆行之理。且将横河一段忽归直河,更觉牵强,未便仍袭旧误。第三直河应从顾家桥下合第二横河之水,东行出狮子口为顺。)道前街边的道前河片段。 第三横河流经十全街边的十全街河。
   第一直河。(《图碑》记述:第一直河自皋桥起,南行经昇平桥、歌薰桥,直至盘门城桥会流,折东归入内城壕。)。 
第一直河,引第一横河之水,在皋桥向南流向盘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