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地名
七宝Qibao
马桥Maqiao
井亭头Jingtingtou 中心河Zhongxinhe 石家坛Shijiatan 北桥Beiqiao
电机新村DianjiXincu n
白场浪Baichanglan g
召楼Zhaolou
朱五家Zhuwujia 朱行Zhuhang
朱家泾Zhujiajing 华漕Huacao
关港Guangang
红旗新村HongqiXincu n
纪王Jiwang 杜行Duhang 吴会Wuhui
吴泾新村WujingXincu n
吴家巷Wujiaxiang 陈行Chenhang
拨赐庄Bocizhuang 闸港Zhagang
赵家角Zhaojiajiao 虹桥Hongqiao
侯家角Houjiajiao 俞家西宅Yujiaxizhai
俞塘新村YutangXincu n
施家老宅Shijialaozh ai
莘庄Xinzhuang 顾家塘Gujiatang 徐家里Xujiali
高华新村GaohuaXincu n
诸翟Zhudi
谈家港Tanjiagang 梅陇Meilong
曹行Caohang
康桥Kangqiao
蒋家旗杆Jiangjiaqig an
鲁汇Luhui
塘口Tangkou
塘湾Tangwan
题桥Tiqiao
颛桥Zhuanqiao 附:历史名
吴泾镇Wujingzhen 闵行镇Minhangzhen 闸港镇Zhagangzhen 筑耶城Zhuyecheng 鹤坡市Heposhi
闵行区地名
在区境西部,吴宝路、漕宝路、七莘路、沪松公路交会处。七宝镇人民政府驻地。面积60公顷。
人口5000。因北宋建七宝教寺,故名。明万历以前称北七宝镇。明、清以产七宝布闻名江南,有
郡(松江府东第一镇之称。聚落呈长方形,南北向主街商业繁盛。有电机、客车、酿酒、针织、在区境西南部,北沙港、俞塘汇合处。马桥镇人民政府驻地。相传镇上有四座石桥在地面上的分
布形态似马,故名马桥。清初称马桥市,乾隆年间称马桥镇。聚落呈东西向矩形分布,面积约50
公顷,人口900。有镇办工厂近20家,商店近40家。东有贝壳沙带,为古海岸遗址。北松公路经在区境北部虹桥镇。原有一井,竖有石柱围井筑亭,人称井亭。后在井亭西首(里人俗称西首为西头渐成村落,故名。聚落略呈正方形,面积约1.5公顷,人口250。多为中式二层楼房。小店数家。吴中路、虹井路经此。
在区境东北部陈行镇。村因河名。清乾隆年间形成市集,特产三林塘标布。聚落跨中心河两侧呈
矩形分布。面积约4公顷。人口600。小厂、小店数家。
在区境西南部颛桥镇。明末有翰林墓地,置有石马,人称坛墓。后有石姓在此定居,子孙繁衍,
分户隔水而居,形成三处聚落,合称石家坛。聚落呈散落状。面积约2.3公顷。人口300。多中式
二层楼房。六磊塘、北竹港于村中部成十字形相交。
在区境南部,沪闵路与北吴路、北松公路交会处。北桥镇人民政府驻地。相传是晋陆机放鹤处,
古称呜鹤桥。南宋已有北桥名,元置北桥务,明称北桥镇。民国22~26年(1933~1937年、民国
34年至1954年为上海县驻地。镇区沿俞塘北侧呈东西向矩形分布,人口900。商店20多家,市属位于区境西南部,宾川路两侧,碧江路、瑞丽路之间。1953年由上海电机厂等单位合建,故名。占地约20公顷,有楼房96幢。人口1.28万。
在区境中部曹行镇。传说百年前,李姓船民经此,认为吉地,卜居于此,形成村落后,取名白场
浪。聚落呈正方形,面积约2公顷,人口300。多为中式二层楼房。春申塘流经村北附近。
在区境东南部杜行镇,东邻南汇县境。约于元大德年间形成村落,相传谈姓世居,建有一楼,上
悬大钟,晨呜钟召唤农夫耕田,人呼召稼楼,因名,简称召楼,又称召家楼。聚落沿姚家浜两侧
呈东西向矩形分布。面积约17公顷。人口1100。主街丁字形,东西向街长500米,为商业闹市,在区境西部莘庄镇。相传清代居住朱姓兄弟五家,故名。聚落呈矩形,面积约2公顷,多中式二层楼房。人口近300。有村办工厂数家。朱莘路经村南。
在区境中部梅陇镇,北依淀浦河,处朱莘、朱曹、朱行、朱梅四条公路交会处。宋代,朱氏世居
于此,称朱家巷,后谐音称朱家行,简称朱行。清乾隆年间称朱行镇。道光、咸丰年间衰落,同
治年间疏浚春申港后渐盛。聚落沿淀浦河南侧呈南北向矩形分布,人口700。有艺术雕刻、显像在区境西北部诸翟镇。约清光绪年间形成村落,因旧时村民以养蚌采珠为主,“珠”、“朱”同音,故名朱家泾。聚落呈矩形,面积约3公顷,人口200余。民居多为中式二层楼房。纪翟公路在村西附近经过。
在区境北部,北横泾与吴曹公路交会处。华漕镇人民政府驻地。因华漕港(河流得名。元、明时
商贸渐盛。清称华漕市。聚落呈正方形,面积约12公顷,人口1500。有中外合资工厂2家,市、
区、镇办工厂12家,商店近30家。
在区境中部曹行镇。原名吴店,因旧有吴店塘穿过。元代曾在此设关卡收税,故塘名别称关港。
形成聚落后,以吴店塘的别名为名。聚落呈南北向矩形,人口400余。龙吴路经村旁。
位于区境西南部,东濒北竹港,西至华宁路,南抵东川路,北达凤庆路。1960年建。占地44公顷
余。有楼房138幢。人口1.5万。有中小学及食品、粮店等商店。
在区境西北部,纪翟公路、纪鹤公路交会处,北近吴淞江。纪王镇人民政府驻地。相传初有七户
渔民,称七家村。又传因吴淞江潮肆虐,乡民立祀西汉功臣纪信的纪王庙以镇之,后以庙名。明
正德年间称纪王庙市,万历年间称纪王庙镇。明、清盛布业、染料业。聚落沿盐仓浦两侧略呈东又名杜家行。在区境东南部杜行镇,西距黄浦江约1公里。约于明代形成集市,因居杜姓大族而得名。1991年前为杜行乡驻地。聚落沿姚家浜南侧呈东西向矩形分布。面积33公顷。人口1100。商店近10家,乡办工厂数家。沈杜公路经村北。
俗称吴会街。在区境西南部马桥镇。原名吴汇,后人取《滕王阁序》中“指吴会于云间”句,改
名吴会。宋代置酒务,元置邹城巡检司。明弘治时称吴会镇,清称吴会市。1949年前为自然村。
人口300。有明代建的“朱家房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工农河流经村南。
位于区境南部,东至黄浦江,西临龙吴路、南抵剑川路、北达泗泾。占地37公顷余。有楼房105
幢。人口1万。1960年建,初名吴泾二村,1985年易今名。有小学及糖烟、饮食等商店。
在区境西北部华漕镇。约于清末形成村落,相传吴姓居此开店,因名。民国25年(1936年青沪公路(今
沪青平公路筑成后渐盛。抗日战争时期因处日伪“清乡”封锁线边缘,繁荣一时。20世纪70年代因青沪公路改道,复为村落。人口400。吴宝路、吴翟路在村西交会。
又称陈家行。在区境东北部,陈行公路与陈中港交会处西南,周浦塘北侧。陈行镇人民政府驻地。明万历年间浙江陈姓商人在此开设木行,故名。清初以来为棉花、粮食、布的集散地。聚落呈东西向矩形分布。面积约15公顷。人口400。有区、镇办工厂10多家,商店20多家。
在区境东南部杜行镇。相传聚落形成先于杜家行,元至正四年(1344年,顺帝拨赐其妹百花公主于盐铁塘畔建庄园,设官兼领,公主下嫁丞相之子,帝赐以宋亲王田及所籍“明庆”、“妙行”两寺田产共百顷,故名拨赐庄,别称百花庄。面积2.7公顷。多中式二层楼房。人口400。东盐铁在区境东南部鲁汇镇,大治河西水闸处。1978年开挖大治河时形成村落,沿用原闸港(集镇名。聚落略呈南北向矩形分布。人口800。北侧主街呈工字形,为商业闹市,村办工厂数家。闸航公路经村北。
在区境西北部纪王镇。相传明代有赵姓琚此,形成村落,相沿以赵家角为名。聚落呈矩形,面积约5.5公顷,人口800,多中式二层楼房,小店数家。通水运。
在区境北部,吴中路、虹桥路交会处。虹桥镇人民政府驻地。蒲汇塘横贯,昔建有虹桥,镇因桥名。聚落沿蒲汇塘两侧略呈正方形分布,面积约12公顷,人口3700。有市属工厂5家,中外合资厂3家,镇办厂10多家,商店数10家。
在区境西北部华漕镇。清代,侯姓居此形成村落,因名。聚落呈矩形,面积约6公顷,人口600,多中式二层楼房,村办小厂数家。附近为蔬菜产区。北横泾流经村东。
在区境中部梅陇镇。清康熙年间俞姓居此,名俞家宅,后在附近又形成宅东、宅南,此处位于西侧,遂改称俞家西宅。聚落呈东西向矩形,面积约2公顷,人口200,多中式二层楼房。顾戴公路在村北附近经过。
在区境西南部马桥镇。抗日战争前为江苏省俞塘民众教育馆,1950年建为上海县农场,1958年兴建新村。因处河流俞塘北侧而得名。占地约8公顷。有楼房20余幢。人口1000余。设有卫生院、邮电所、学校、商店。北松公路、俞塘、紫冈河经此。
在区境东南部鲁汇镇。原系清顺治进士施维翰的宅第,康熙年间分东、西、南、北四宅,统称施家行。后人称最先建造的宅第为施家老宅,形成聚落徨,因以为名。聚落呈矩形。面积约3公顷。多中式二层楼房。人口300。三鲁公路、东盐铁塘经此。
在区境西部,沪闵路与七莘路、莘朱路交会处。闵行区、莘庄镇人民政府驻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人口1万。因沿莘溪,故曾名莘溪。明万历、嘉靖年间因布业兴而成市镇。镇区呈矩形,主街为三条并列的东西向街道:南街与中街多老式住宅,莘建路多商店、机关。镇北有光学仪器、在区境北部七宝镇。村落形成于清代,后因顾姓居此经商而得名。康熙年间建天主堂,村民多有信教者。聚落呈南北向矩形,
面积约3公顷,人口700。多为中式二层楼房。有村办工厂2家。村北近蒲汇塘,村南近漕宝路。
在区境东北部陈行镇。形成于清同治年间,相传徐姓于此建居,称新宅里,里人呼之徐家里。聚落呈矩形。人口300。多中式二层楼房,小店数家,中心河流经。
位于区境西南部,东至沪闵路,西至兰坪路,南至华坪路,北至江川路。1979年建。占地17公顷余,有楼房99幢。人口1.24万余。
在区境西北部,纪翟公路、北翟路交会处。诸翟镇人民政府驻地。以世居诸、翟二姓大族得名。旧名白鹤村,又称诸地、紫隄,因昔村西沿堤眵紫薇,又名紫薇村。兴起于明代前期,弘治年间称诸翟市,万历年间称诸翟巷市。清乾隆年间称诸翟镇。聚落沿蟠龙港东侧略呈南北向矩形分在区境东南部,三鲁公路东侧,姚家浜、东盐铁塘之间。杜行镇人民政府驻地。原为自然村,20世纪70年代辟筑三鲁、沈杜公路后成为交通要道,渐成市集。聚落略呈正方形分布。面积约29公顷。人口600余。多4~6层楼房。有区、镇办工厂20多家,商店数十家。三鲁、沈杜公路经此。在区境中部,虹梅路、梅陇路、朱梅公路交会处。梅陇镇人民政府驻地。旧名梅家弄,因明成化年间梅姓居此,故名。清嘉庆时称梅家弄市。民国21年(1933年因与今南市区梅家弄同名,改称梅陇。聚落略呈正方形,人口3700。有商店近40家,镇办工厂10多家。北侧有游乐场锦江乐园。在区境中部,曹行镇人民政府驻地。一名曹家行,因明有副使曹闵宅第,故名。清初形成市集,嘉庆时称曹家行市。清末在镇西马屯港上建石拱桥,名曹家桥,故又
名曹家桥。聚落沿马屯港呈东西向矩形分布。面积约7公顷。人口800。有商店20多家,镇、村办工厂10多家。曹行公路经此在区境东南部杜行镇。相传清顺治二年(1645年康姓于沈庄塘建桥,名康家桥,村以桥名。面积2.8公顷。人口300。多中式二层楼房。有村办工厂5家,小店数家。特产桃子、梨、葡萄、草莓。沈庄塘流经村南。
在区境南部塘湾镇。相传明宣德年间,兵科给事中蒋姓后裔居此,宅前竖有两根旗杆,因以为名。聚落呈东西向矩形,面积1公顷余,人口100。多中式二层楼房。
在区境东南部,闸航公路、三鲁公路、沿浦公路交会处。鲁汇镇人民政府驻地。明崇祯年间举人鲁道昆居此,又以地处闸港,此地河道稍折南,故名鲁家汇,简名鲁汇。后附近叶家行、萧家店的店铺先后迁此,渐成集镇。清雍正年间镇长半里。同治年间建有观涛书院,当时每年农历八在区境东北部陈行镇。因地处周浦塘入黄浦江口,故名。约清同治年间形成集市。聚落沿周浦塘北侧呈东西向矩形分布,人口400。小厂、小店数家。
在区境南部,俞塘与樱桃河交汇处。塘湾镇人民政府驻地。因地处俞塘转弯处而得名。清代中叶称塘湾市。清代、民国产芦席纹布。聚落呈正方形。面积约9公顷。人口500。有商店近20家,镇办工厂10多家。北吴公路横贯,俞塘流经。
在区境东北部陈行镇。相传明初里人、名臣秦裕伯为长浜石桥题名“大通桥”,俗称“裕伯题桥”,简称题桥,
村以桥名。俗称桥头。聚落沿周浦塘北侧呈东西向距形分布。人口650。有镇、村办工厂近10家,商店数家。陈行公路经村北。
在区境西南部,沪闵路与六磊塘交会处。颛桥镇人民政府驻地。面积0.7平方公里。人口4000。因六磊塘原有众安石拱桥,俗称砖桥,后讹称为颛桥。明称颛桥市,清乾隆年间称颛桥镇,嘉庆年间复为市。聚落呈东西向矩形,有商店50多家,多集中在颛建路。有自行车、仪器、油脂、化
位于闵行区中部,吴冲泾入黄浦江处。民国8年(1919年胡厥文等人来此开设“信大砖瓦公司”厂,又名窑头。1960年以后镇湮没。(后改名砖瓦三厂,渐成集镇。因滨吴冲泾,故名。又因有砖窑
位于闵行区西南部,横泾港入黄浦江处两侧。明代又名闵港、敏行。洪武六年(1373年设黄浦巡检司于此。弘治时称敏行市,清乾隆间成镇。宣统三年(1911年为闵行乡驻地。民国35~37年(1946~1948年和1954~1958年、1960~1961年曾为上海县政府驻地。有南北大街和数条东西向位于今区境东南部鲁汇镇,闸港与黄浦江交汇处。因河流闸港得名。清初成镇,光绪三十年(1904年班轮通航,为重要的水陆码头,商市繁盛。1978年开挖大治河时,镇湮废。
约位于今闵行区南部,江川路北、北沙港西侧。相传为东晋吴国内史袁山松所筑。据宋《绍熙云间志》载:“在(华亭县东三十五里,高七尺,周围三百五步。”已无遗迹可寻。1969年前尚有筑耶将军祠,现存树龄约200年的银杏树1株。
约在今区境东部陈行镇、南汇县周浦镇一带。或说即今南汇县西南部下沙镇境。起源于南宋。明清时已不详所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