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保护
一、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特性是其它依附现代工业社会所产生的文化所不能代替的。因此,抢救、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民间文化是保持我国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情感纽带的重要文化基础。文化需要传承,需要继续,需要生生不息。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2001我国的昆曲艺术、2003我国的古琴艺术/名列代表作名单之中。[1]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潍坊风筝榜上有名。风筝是我国民间体育项目,潍坊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随着国际风筝交流的逐渐频繁,风筝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形势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研究潍坊风筝怎样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得以传承、发展。
二、盛名之下的隐忧——
—潍坊风筝发展的现状
潍坊市政府举办国际风筝会的宗旨是“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风筝艺术只是发展经济的辅助因素,虽然风筝会促进了潍坊风筝的发展和传播,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民间艺术作为经济附属的地位。潍
坊较大规模的风筝厂家基本上都采用机械化生产,这种制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风筝产量。但同时也影响了手艺的精美和创作的灵性,使得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情感成分消失了。没有情感蕴涵的东西,再精细也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此外,由于缺少审美的辨识力,在吸收外界影响的同时,常将流行时尚元素纳入作品之中,不伦不类。有一些经过专业人员辅导的所谓的作品当创新,加以生产和推广,使作品失去了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被破坏。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降低品位,减少生产环节,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不花心思和精力、资金进行新的设计,而抄袭别人的,套用传统的,导致民间艺术缺少原创性和生命活力。纸制潍坊风筝己经退出风筝市场,化纤、尼龙等人工材料风筝占据市场,原有的植物矿物绘制颜料也多被人工合成的化学原料所替代。民间艺术原本拥有的天然性品质、环保和健康的作用,自然造化的美感基本消失了,材质的更替直接带来了审美的缺失。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对潍坊风筝保护的思考
(一)政府立法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第一批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日本的能剧入选。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能剧的传承方式以家族传承为主,日本政府是通过立法对能剧的传承进行保护的。《文化财保护法》是一部综合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其中包括“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等项目。其中无形文化财的概念,是指“演剧、音乐、工
艺技术以及其他的无形文化的产出品,对国家来说在历史上或是在艺术上具有较高价值的东西”,具体的就是指歌舞伎、能乐等。而且该法还规定,对被指定的无形文化财进行保存和实施记录整理,以及对传承者进行培养等经费的支出,要由公费负担一部分[2]。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保障,只有有法可依,社会才能良性的运转。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自身会面临巨大的冲击,由于其自身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应该在法律上对其进行一定的保护,扶持其发展。具体到潍坊风筝的保护中,政府应确立保护法律,对民间风筝的传承人、传承活动等给与支持,使其健康发展。
(二)社会参与
2005年11月,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事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韩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强调政府与社会的互动。首先,受日本的影响,韩国于1962年1月出台了《文化财产保护法》。[4]法律的出台,使韩国的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呵护。在立法的保障下,短短几年,他们称之为“文化财”的理念迅速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中传播。大学生们开始积极倡导韩国民族文化、并发动了一场复兴韩国民族文化的运动。20世纪80年代,这场运动冲出校园,并迅速深入到广大民众之中。无形文化财传播中心向公众开放后,学习传统表演艺术的新学员大量增加。后来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学习班遍布韩国各地,露天剧场、公共节日和大型民俗庆典到处都活跃着韩国民族民间舞蹈者们的身影。民间力量是民间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根基,潍坊风筝想时代相传必须加强对民间力量的培育。
(三)政府支持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标志着中国昆曲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珍贵的民族戏曲文化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国家自2005年至2009年开始实施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自2005年至2009年,国家财政将持续5年、每年拨款1000万元用以实施对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5]。其中一系列实质性举措被提上了工作日程,包括:昆曲优秀的挖掘与整理;昆曲新剧目的创作;昆曲优秀折子戏的录像;昆曲的普及性、公益性演出;昆曲资料的抢救、保存与展览;以及昆曲人才的培训及奖励等。可见,昆曲的振兴和政府的扶持紧密相关。相应的风筝在潍坊的发展也不能单单依靠民间力量,而是要以政府为主体进行引导,社会积极参与进行发展。
(四)生态保护
贵州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为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除了由挪威王国政府支持建立的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外,还有花溪镇山布衣族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黎平县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形成了苗族、侗族、布依族、汉族等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6]。其中,从江县自身环境封闭,至今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原生态的无形文化资源[7]。在这些古老的少数民族社区中,又沿袭着十分悠久的文化传统,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保存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
从江县县委、县政府从1999年开始组织举办大型的“槛柑节”活动,此后连年举办,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促销槛柑产品,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着力推介原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7]从江县旅游开发的主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十分明确的,
2009.3体育世界.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潍坊风筝的保护
笪胡大鹏
摘要:现代化的发展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以潍坊风筝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潍坊风筝保护的现状与不足,进而提出对潍坊风筝进行保护的建议。希望能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74
--
即“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和“民族生态文明家园”。对地方政府来说,他们有效地保护了传统,而对于原住居民来说,他们又实现了发展。潍坊风筝现代的发展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使得其原有的文化内涵逐渐丧失,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生态保护经济是可以和文化共生的。
(五)与旅游发展相结合
在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作为徽州文化代表的徽州胡开文墨制作工艺、歙砚制作技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徽州目连戏、徽州三雕、徽剧榜上有名。全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山市申报7项,列入名录6项。[8]黄山市不是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谈保护,而是在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以旅游带动文化,以文化促进旅游。其重要措施包括:以重大节庆为平台,挖掘、整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实施“个十百千”工程,复活徽州民俗,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以具有地域特的书刊邮品为载体,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安徽省徽州文化博物馆等为依托,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是国际风筝之都,每年的国际风筝节都会吸引世界各国的游客来潍坊进行旅游,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方式是是对潍坊风筝保护的可取方式。
(六)与教育结合
200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9]新疆抓住维吾
尔木卡姆申报成功的有利时机,以抓好维吾尔木卡姆保护的试点项目为重点,全区大部分地、县的“木卡姆”保护机构已经成立,喀什等地区命名了一批传承人,开始对木卡姆传承人实行补贴、低保或补助。部分地市的“木卡姆保护传承中心”的设置工作初步落实,座落在“吐鲁番木卡姆”发源地――都善县鲁克沁镇的“吐鲁番木卡姆保护传承中心”即将第一个投入使用。[10]在他们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在政府大力倡导下,由新疆艺术学院创办的木卡姆表演艺术班是其中耀眼的一环。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表演艺术班的创建,解除了木卡姆传承的后顾之忧。木卡姆表演艺术班培养的学生,不是木卡姆表演匠人,而是木卡姆的表演艺术家,木卡姆文化的管理者、传承者、保护者,毕业后具有大学学士的资格。它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刘魁立.从人的本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5,1:95.
[2]青峥.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J].观察与思考, 2007,(16)7:33.
[3]杨琳曦.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07,1:185.
[4]郑培凯.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胡朝相.贵州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J].中国博物馆,2002,4:462.
[6]潘年英.从贵州从江县的实践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J].理论与当代,2005,6:28-29.
[7]胡建斌.弘扬徵州文化守护精神家园[J].徽州社会科学, 2007,5:14-15.
[8]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1:26.
[9]毛继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成功探索[J].音乐研究,2006,3:13.
(作者简介:胡大鹏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院朝鲜语系。)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空竹教学;素质教育;终身体育
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托学校得以弘扬,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一、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学校教育中包含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这不仅是教育目的的要求,也是民族文化本身的特性所要求。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学生的体育认知素
质和体育行为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方面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学校体育教育中是以西方体育为主,与国人身体素质、心理感受、民族情感相吻合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因此,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弘扬民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学校体育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
学校体育要适应新世纪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比重,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建立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将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有机衔接,使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学校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风格各异的特点,技术差异比较大,对教师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不过民族传统体育有三个“简”的特点,只要能够把握这些特点就能很快有效制定其教学过程。
第一:简便易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朴素的品质造就了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
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是教学的灵魂。
第二:简单易学。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
2009.3体育世界.学术
笪王越陈永松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75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