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方言语词浅释几则
潍坊方言语词浅释几则
山东方言区是汉语北方方言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语言是各地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它内部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有语音演变的差异,也有词汇、语法的不同。“通常人们总是把方言中那些与民族共同语及其他方言不同的词语看作是方言词汇,我们在提及方言词汇特点时,也总是举出与众不同的词语来说的。”[1]按照钱曾怡先生对山东方言区的划分,东潍区地处胶莱河西南方向,主要包括潍坊、青州、莒南、蒙阴、昌乐等25个县市。笔者在此仅想对潍坊地区方言略作补充,有些词语是潍坊方言中广泛使用而词典中没有的,有些是词典已收录但稍有出入的词语。
一、普通话中的许多事物在潍坊方言里有不同的名称,许多异名是由于词汇上的差异,又分几种情况:
1.有的潍坊方言语词依照事物的特征或局部特征命名。例如:
(1)老李每次出门,身后都提溜着个交叉儿。
(2)小军的妈妈今天赊了四对扁嘴。
“交叉儿”就是北京话里的“马扎”,是一种小型坐具,腿交叉,可以合拢,便于携带。交叉是整个马扎的外部特征,取其由四根细柱交叉组成,故潍坊地区尤其是农村叫“交叉儿”。“扁嘴”即北京话里的鸭子,与其他同类家禽如鸡鹅相比,它的嘴巴更加扁平,于是“扁嘴”就成了东潍区方言的“鸭子”的代称。这类词在潍坊方言中还有很多,如潍坊人把“棺材”叫作“板”,取其由六块板装钉而成;把“猪圈”叫作“栏”,因“栏”与“拦”谐音,故取其专管拦猪义。
2.潍坊方言中的一些人体部位词按照其所在人体的位置来命名。如:
(3)这个小孩的后奔楼特大。
(4)不要挠人家的夹肢窝,痒呢!
潍坊方言中,“后奔楼”就是后脑勺,就是脑袋后面突出的部分;“夹肢窝”是夹在上肢和肩膀连接处靠下的地方,呈窝状,即北京话里的“腋窝”。此外,如手掌在手的上面,潍坊就叫“手面子”等。
3.“蝗虫”是普通话中的一个常用名词,潍坊人不叫“蝗虫”,而叫“蚂蚱”,后来“蚂蚱”一词也进入普通话的词汇中,但不如“蝗虫”普及。潍坊方言中的“蚂蚱”仅仅是个集合名词,还有一些表
示“蚂蚱家族”的词是普通话里没有的,现举例如下:
(5)蹬倒山:一种绿的蚂蚱,体形比较肥大,两条后腿很有蹬劲,有倒山之势。
(6)双马甲:体形细长,有土黄和绿两种,翅膀较长,但不能飞远,并且有两个短小的翅膀,象马甲的样子。
(7)胖肉礅子:体形短小微胖,没有翅膀,多为土黄,肚子偏大,象个小礅子,故名之。
(8)老土:体形跟胖肉礅子极象,但有翅膀,跟土的颜相同,故名。
二、特殊词尾“巴”
“巴”在潍坊方言里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词尾,可以用在其他词性的词后面,构成新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多种不同的意义。
有的词加词尾“巴”,构成名词,常常表示生理或心理有缺陷的一类人。如:
(1)哑巴:不能说话的人,后来融入普通话词汇。
(2)结巴:说话不清楚的口吃的人,后来也已经融入普通话词汇中。
(3)瘸巴:腿脚不好的人。
(4)瘫巴:意义同瘸巴。
(5)朝巴:精神不正常的人,傻瓜。
(6)野巴:意义同朝巴,还有点不讲道理的意思。
词尾“巴”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进行。如:
(7)捏巴:捏一下。我这几天腿疼,你帮我捏巴捏巴。
潍(8)搓巴:搓一下。洗衣服的时候要多搓巴几次。
“巴“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很、非常”,多表示不甚令人满意的情形。
(9)紧巴:比较紧张。年轻的老师一到月底手头就比较紧巴。
(10)累巴:比较累。她一个年轻妈妈拉扯四个孩子是有点累巴。
(11)挤巴:很挤。四个人住一个房间有点挤巴。
三、潍坊方言中的特殊动词举例
潍坊方言中,一些动词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它的本义亦即字面意义似乎已经不再被使用,而代之以其比喻义。这些词内容比较丰富和灵活,比如:
1.啃咬
(1)人家已经够穷了,你怎么还去啃咬人家?
“啃咬”本来是联合式动词,系指“一口一口地啃和咬”,但潍坊方言却不用其字面意思,而用其比喻义,比喻一些人爱占别人便宜,剥削别人。
2.抓瞎
(2)我啥书都没看,这次考试准得抓瞎!
“瞎”的意思是看不见,在前面加一个多作及物动词的“抓”,形象地表达了无计可施、糟糕的含义。
3.发盘缠
(3)张爷爷后天晚上发盘缠,听说他儿子早已经哭得晕过去了。
普通话中的“盘缠”是指旅程中的费用。在潍坊,人死了要在家守灵三天才能入殓。在出殡埋葬的前天晚上,生者要为死者灵魂静身并烧掉一些纸钱,送死者去所谓的“西南”,也就是回家。这个小小的仪式就叫“发盘缠”,就是为死者上西天提供路费和交通工具。
4.历练
(4)况且他也这么大了,历练历练也好!
“历练”就是经历锻炼的意思,在潍坊方言中却主要偏向于指人第一次学习做事。
四、潍坊方言词汇证古举例
1.眼眵
在潍坊方言中,“眼眵”指眼睛中的黄分泌物。人生病的时候眼眵会特别多,所以当人有过
多眼眵分泌时即会显出病态。事实上,这个词在《说文解字》中就已经出现,只是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没有广泛进入普通话词汇中,而在方言中却仍然保留。
《说文》:“眵,目伤眦也。”段玉裁注:“《释名》曰:创在目两末也。许谓目伤眦曰眵,与刘异。”宋梅尧臣《观杨之美画》:“日高腹枵眼眦眵,邂逅获见何言疲。”可见,当时眼眵多指人眼部的一种疾病,后来引申为这种疾病的征兆——眼中的分泌物,俗称眼屎。《广韵·支韵》:“眵,目汁凝也。”
2.了枵
在潍坊方言中,“了枵”是一个形容词,指脆弱,不精细,尤其是指丝织品类。
(1)这张桌子很了枵,一踩就坏。
(2)这块布料很了枵,不耐穿。
考察此词可见,“枵”字早在《说文解字》中就已经出现。《说文》:“枵,木根也。从木,号声。《春秋传》曰:岁在玄枵。枵,虚也。”段玉裁注:“木大貌……木大则多空穴。”《正
字通·木部》:“枵,凡物虚耗曰枵。”叶圣陶《前途》:“就说开了学,学款早已移充军饷。还是一个枵腹从公。”由空而虚引申为布类的不结实、稀薄。《天工开物·乃服·夏服》:“又有蕉纱,乃闽中取芭蕉皮析缉为之,轻细之甚,值贱而质枵,不可为衣也。”潍坊方言在“枵”的前面加一个表示不怎么样、了了的“了”,组成 “了枵”一词。
3.面醭
醭,本指酒、醋等因腐败或受潮而表面生出的白的霉。《玉篇·酉部》:“醭,醋生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酢法》即有“……三日便发,发时数搅,不搅则生白醭”。唐白居易《卧疾来早晚》:“酒瓮全生醭,歌筵半委尘。”白霉象是覆盖在物体上的一层白的粉末,在潍坊方言中,它即是指用在案板(切菜或和面等用的木板)上防止和上的面或正做的面食粘住的白面粉,主要覆盖在面团的表面,有的地区叫面醭,都指同一种东西。在潍坊就有一种饼中间夹着面醭,被称作邋遢饼。为什么起这么一个名字呢?在潍坊方言中,尘土就是醭的引申义,有的地区甚至就叫尘土作“醭土”。一个人邋里邋遢,指的是做事拖泥带水,走起路来不利落,背后醭土飞扬,这种情形就类似于吃邋遢饼,一边吃,一边从饼里向外掉面醭,所以叫它邋遢饼,就再好不过了。
参考文献:
[1]钱曾怡 蔡凤书.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山东方言分区[J].中国语文,2002,(2).
[2]钱曾怡.济南方言词典[S]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3]詹伯慧.汉语方言词典收词小议[J] .中国语文,2001,(6).
[4]钱曾怡 罗福腾.潍坊方言志[M] .潍坊市新闻出版局,1992.
[5]潍坊市师范院校.潍坊方言与普通话[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陈金芳,山东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