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模板
不要你离开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联考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须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题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
(1——5题  21分)
1.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那屈折幽深的小巷,婉如岁月一般。粉墙黛瓦的老屋依然,清水盈盈的古井依然。慈详的老
人,端着茶杯,摇着扇子,闲闲地聊天,乡音弥漫……那是我的小巷,每一点青苔,每一株绿草,每一丛蔓沿着的爬山虎,都藏着我的童年。一个夏日,梦回苏州,阳光把我的记忆照亮……
错别字
改正
2.根据要求填写诗文原句。(4分)
(1)              ,君子好逑。(《关雎》)
(2)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的《相见欢》)
(4)则汉室之隆,                    。(诸葛亮的《出师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围绕“科学与文学”的话题,杨振宁、范曾、莫言三位大师引经据典,侃侃而谈,给大家献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B.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C.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D.现在的电信案层出不穷,行骗者手段之隐蔽,伎俩之巧妙,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4. 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风吹过草原,无边的草叶根茎相连,轻轻摇曳,丝丝奏鸣,绿波微漾,送来缕缕清香,那是  ①    。风则显得更有耐心,它们一千年又一千年地从草尖儿轻轻掠过,为的只是等待一个机会,    ②    ,吹开几片薄薄的云彩。
A.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    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B.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    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C.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    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D.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于逍遥    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5.九年级开展以“文明出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7分)
(1)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整理的《闯红灯原因统计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其中是信息。(不得出现数字)(2分)
闯红灯原因
有急事
看到没有车
看到别人闯
习惯了
闯红灯人数
12
86
369
84
                                                                                 
                                                                                 
(2)配合交警在十字路口值勤时,几位同学发现,一些闯红灯的行人不服交警的劝阻和处罚,甚至出言不逊。针对下面的情况,请你选择一个对象,对其进行规劝。(2分)
①一位大妈不耐烦地说:“等,等,等,一等就是几十秒,我等得起吗?”
②一位大叔掏出一张20元钞票对交警说:“不用了,我再闯10块钱的。”
                                                                                   
                                                                                   
(3)活动中,赵阳同学写了一篇倡导文明出行的短文。下面是文中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3分)
最近我市发生的几起重大交通事故,原因都是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闯红灯引发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深刻的启示,增强安全意识,[A]严格遵守交通规则,[B]认真学习交通法规,[C]切实做到文明出行。
①两处画线句子都有语病,应该将“        ”删去,把“      ”改为“      ”。
②最后三句[A][B][C]语序不合理,应该把[  ]与[  ]调换。(只填序号)
得分
评卷人
            第二部分  阅读鉴赏
(6——20题  39分)
得分
评卷人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4分)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2分)
                                                                               
                                                                               
7.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2分)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8---11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8.甲文选自                  ,作者是        朝文学家          。(2分)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 无与乐者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亭止息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11.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2分)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三、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12---15题。(10分)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