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手脚冰凉,为何治起来不一样
都是手脚冰凉,为何治起来不一样
小编导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病证,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型的各异,病机的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时采取不同的治法。同病异治是中医的原则之一,对疾病辨证、立法方药剂预后转归十分重要。今天带来3个医案,我们一起来看看王邦才教授是如何将同病异治运用于临证中。
案1
李某,女,47岁,初诊2014年2月8日。
四肢冰冷,关节麻木疼痛伴口眼干燥反复数年。
刻见形寒怕冷,神疲乏力,脘腹时作胀,头晕目糊,纳谷欠佳,腰背酸痛,大便稍干,小便调,面少华,舌红苔中剥,脉沉细。查ENA(+),抗SSA(+),抗SSB(+)。
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
都是
中医诊断:燥痹。证属阴津亏耗,脾肾亏虚,络脉痹阻。
治宜补益脾肾,蠲痹通络。
处方:山药、生地黄各60g,山茱萸、肉苁蓉、当归、炒麦芽、柏子仁各20g,桃仁、苏梗、炙甘草各10g,巴戟天、鸡内金各15g,制附子6g(先煎)。
患者以上方为主连服药3个月余,口眼干燥明显减轻,双下肢时有抽筋,仍形寒怕冷,肢体关节疼痛依然,纳谷尚可,大便偏稀,舌淡紫苔中剥,脉细。治宜温柔通补。
处方:鹿角片10g(先煎),制附子(先煎)、杜仲各15g,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沙苑子、当归各20g,熟地黄、生地黄、生牡蛎(先煎)、炒白芍各30g。
7月26日复诊:双下肢抽筋、口眼干燥已愈,肢体关节冰凉疼痛明显好转,二便尚调,效不更方,继守原方加味,加地龙10g,制附子改为30g(先煎),继续服药,临床随访,病情稳定。
按: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口、眼干燥和关节痛,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精亏虚,精血不足,阴津亏耗,不能濡润脏腑、四肢百骸,或因情志失调,肝郁化火,火热伤津成燥,用药多甘寒凉润之品。然王师认为证型不可截然划分。王师强调临证最忌刻舟求剑,生搬硬套。要知病有殊变,证可兼夹,型可分合。临床辨治要因人而异,因证而异,或一法独用,或两法兼施。患者以四肢冰冷、关节麻木疼痛伴口眼干燥反复数年为主诉,干燥综合征固然有阴津亏耗,燥热内生,然伴肢寒怕冷症状,王师认为有阴损及阳之病机,故在大队滋阴润燥药中配伍附子,遵“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之理,取“阳生阴长”之妙,用药注意阴阳协调。考虑后期患者以肢体冰凉麻木为主,故改予通补下焦固本调治。
案2
朱某,男,57岁,初诊2014年8月13日。
四肢冰凉10余年,阑尾炎术后加重数周。
刻见神疲乏力,形寒怕冷,夏季仍需穿棉花衣裤,入睡需盖厚被,夜寐欠安,口干喜饮,夜尿频多,纳谷尚可,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西医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
中医诊断:虚劳。证属枢机不畅,外寒内热,营卫失调。
治宜疏调气机,清宣郁热,调和营卫。
方用柴胡桂枝汤合栀子豉汤加味。
处方:柴胡12g,黄芩、党参、桂枝、生栀子、淡豆豉各10g,半夏15g,炒白芍20g,炙甘草3g,红枣5枚,煅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g,7剂。
服药后,口干、小便好转,形寒怕冷,神疲乏力,大便调,舌红苔薄,脉弦细。上方减去生栀子、淡豆豉,加制附子10g(先煎),7剂。
复诊(9月6日):以上方为主服用两周后,口干而燥已愈,形寒怕冷、小便偏多仍存,舌红苔薄,脉细数。思患者内热已解,现以脾肾阳虚为主导证型,故改用补益脾肾,通阳化气。
处方:巴戟天、菟丝子、仙灵脾、补骨脂各20g,黄芪、山药、熟地黄、淮小麦各30g,杜仲15g,制附子(先煎)、陈皮各10g,以上方加减调理1个月余,肢体冰凉愈,症状均平。
按:慢性疲劳综合征并不是体内某脏器的实质性损伤,而是协调人体内部整体状态能力的失常。对于本病的病因可归纳为劳役过度、情志失调及外感邪毒。王师认为,本病的发病与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有关,主要是肝、脾、肾功能。本病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宜疏调气血、扶正祛邪为主。患者以四肢冰凉10余年、阑尾切除术后加重为主诉,虽怕冷严重,但口干喜饮,夜寐欠安,舌红苔黄腻,乃素体亏虚,久病正气受损,枢机不畅,郁而化生内热,营卫失调,而致外寒内热,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方中小柴胡汤疏调气机,栀子豉汤清宣郁热,桂枝汤调和营卫,待内热清解后,仅存四肢冰凉、小便多等脾肾阳虚症状,后续以补益脾肾、通阳化气调治其本虚之证。
案3
金某,男,52岁,初诊2014年8月18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