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南桥介绍
都江堰南桥介绍
都江堰南桥介绍_都江堰的介绍
都江堰1Dujiangyàn,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xxxx 分享的都江堰的介绍。供大家参考都江堰的介绍
世界古老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中游。又称百大堰犍尾堰金堤等。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公元1335年正式命名为都江堰。现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渠首在灌县境内,包括鱼嘴金刚堤飞沙堰和宝瓶口4个主要工程和数以千计的渠道与分堰。岷江水流至玉垒山下时,被鱼嘴工程分成两股,南侧称外江,是岷江正流,以排泄洪水为主,兼有灌溉之利北侧为内江,又称都江堰,长约160公里以灌溉农田为主。其下游分汊为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渠系。其中,走马河和柏条河的一部分尾水,在成都以南入府河后,再重返岷江正流。鱼嘴后面是由巨大的鹅卵石筑成的内外金刚堤,与鱼嘴连成一体,是分水工程的主要部分。金刚堤后是飞沙堰,以排洪排沙为主,使内江江水保持适当的水量。堰后即为离堆巨崖,崖下就是宝瓶口工程。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成都平原上河流走向与等高线相垂直的天然地形条件而建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都江堰灌区工程进行了彻底改造和扩展使灌区面积由原来的14县市,173万多公顷农田,迅速扩大到30县市,573万多公顷农田。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
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
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
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仍发挥着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水利专家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这个堰,平时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较省,效果显著。
都江堰这一带风景优美,有不少名胜古迹,又是一处十分理想的游览胜地。都江堰一带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传说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恶龙,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
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
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XX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20XX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编辑本段修建过程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
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堤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编辑本段李冰父子
李冰父子塑像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0XX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
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编辑本段修建原因
1为什么要修宝瓶口
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室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嘴。
2为什么要修分水鱼嘴
为了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
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涌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