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夏《神农本草经》完整版__可直接打印
倪海夏—— 人纪 ——简体横版《神农本草经》
    第一章  前言
    前言:我国医学始于神农、有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复命僦贷季(歧伯之师)理脉,所以上古是先有药而后有医也,是故治病之道必先于用药,而用药之道必先于识药,此书共分上中下三种药物的说明。其中上药一百二十味,中药一百二十味,下药一百二十五味,一共定三百六十五味药,合于天数一年之日数。
   
    第二章 药性总义          参考本草备要(清·汪讱庵)
一、五味之义──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
二、五之义──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
三、五味之用──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
四、阴阳之义──寒热温凉是气也,酸苦甘辛咸是味也,气为阳味为阴,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也。味厚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主发泄散表,厚则发热与温,味厚则泄降,薄则通窍,利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 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五、药之相从──凡药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天,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
六、药之入经脉──
    发泄凡药青,味酸,气臊,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
    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
    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
    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中唯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而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分布也。药有相需者,同类而不可离者。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
七、五脏补泻之义──
    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是其义也。
八、六淫主治──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须明,而施用贵审也。
九、五行相生──人之五藏应五行,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
十、五行相克──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因为酸主收敛,敛则筋缩,苦能泻气,辛能疏散肌理,咸能渗泄。
十一、五病所禁──
    酸走筋,故筋病勿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急,收引益盛。
    苦走骨,故骨病勿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盛,令人重而难举。
    甘走肉,肉痛勿多食甘,肉病得甘则壅气,臃肿益甚。
    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
    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
十二、五味所伤──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消皮厚而唇开。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药之为物,各有其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有因性相从者,有因气相求者,有因质相同者,自然之理,可以以意得也。
    药有以形名者,人参狗脊之类是也,有以名者,黄连黑参之类是也,有以气名者,稀签香薷之类是也,有以味名者,甘草苦参之类是也,有以质名者,石膏石脂归身归尾之类是也,有以时名者,夏枯款冬之类是也,有以能名者,何首乌骨碎补之类是也。
    凡药火制四,煨炙炒煅也。水制三,浸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也,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藉土气以补中州。面裹曲制,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穰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
    一药之为用,或地道不真,则美恶迥别,或市肆饰伪,则气味全乖,或收采非时,则良楛异质,或头尾误用,则呼应不灵,或制治不精,则功力大减,用者不察,顾归咎于药之罔功,譬之兵不精炼,思以荡寇克敌,适以覆众舆ㄕ也,之家,其可忽诸。
    千金云:凡药须治择熬泡毕,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湿润药先皆增分两,燥乃秤之。
壹、上经
    上药共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皆无毒多服久服而不伤人,想要轻身益气不老延年寿者皆须本于上经。
一、丹砂
【本经原文】性味甘,微寒无毒,主治身体五脏百病,可以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为汞,畏磁石恶盐水,其真珠光如云母,可折者良。又名朱砂。
【产地】在我国四川湖南等山中。以辰州为最佳,故又号辰砂,属石类。
【主治】丹砂为安神要药。
【别录】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除中恶腹痛,毒气疥廔诸疮。
【甄权】镇心,主抽风传ㄕ痨痵等。
【大明】润心肺,治疮痂息肉,可外涂之。
【灵贻】入心镇怯,定魂除邪。
【用量】一般水飞用以拌合他药,单服时可用二,三分。以至钱许。
【禁忌】丹砂只可生研水飞用。火炼则为水银而有毒。不可用,多服丹砂因其性质重坠,使人神定目呆。坊间名为朱砂,一般使用方式是用来拌合他药或做丸衣用,因为其功用在安神镇静,所以多被加入一些安神药中,海藏曰“如同龙骨牡蛎合用,可以养心气,同当归丹参合用,可以养心血。同枸杞地黄合用可以养神,同厚朴川椒等合用可以养脾,同南星川乌同用可以却风。可以明目安胎,也可以解毒,可以发汗,端视医师如何使用而见其功”。
    因其红,内合真汞之水,属火中有水之药性,故其象心之性,而其性属微寒,得治心病
所必须之寒性,服之使人心神内敛神守,故能安眠。为补心之要药。即朱砂,由天地自然熔铸而成,阳中含阴,外露火,内含水阴,具硫磺水银之相合之性,因属火体中含有水气,故丹砂能入心,益阴以安神,养血安神为之最。有阳中之阴药称,与人参南北称王。一般言北方属水,故多气分之药,南方属火,故多血分之药。
【炮制】取朱砂打碎,选去夹石,用磁石吸尽铁削。研成粉未。置砵内,加入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然后再加入清水搅拌,使之沉淀。倒出悬浮液。只取下沉粉末,如此反复多次。至手捻之细腻则止,倒出水后,将粉末晒干即得。瓦罐装,置干燥处。
二、云母
【本经原文】味甘平,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古时在车船上可以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又名云华,云英,云液,云沙,磷石。
    按:抱朴子迁药篇云──云母有五种,其多五并具,如见青多者名云英,宜春服之,见赤多者名云珠,宜夏服之,多白者名云液,宜秋服之,多黑者宜冬服之,如见只有青黄二者名云沙,宜长夏服之,如见晶莹剔透纯白者,可以四时常服之。
【产地】产四川及各省山中,种类甚多,有黑云母及白云母等,白者良,属玉类。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云母主补肺下气,补中坚肌,除邪气,安精神。
【别录】下气坚肌,续绝补中,疗五痨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悦泽不老,耐寒暑。
【甄权】主下痢肠澼,补肾冷。
【括要】生产不下,用云母细末,调酒涂于阴门。
【灵胎】清肺明目。
【用量】一般内服数分起。
【禁忌】古称云母治百病,服食无忌,但制炼须慎,不可过量服食。
【炮制】取净生云母,置铁锅内,煅至火红透,取出,冷却研粉即得。
三、玉泉
【本经原文】味甘平,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三年不变,一名玉桃。
    畏款冬恶青竹,白玉桃如白头公。玉为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
    古传食玉之法来自抱朴子仙药篇云: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液。亦可饵之为丸,亦可以烧以为粉,服之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刃之不伤百毒不犯也。不可用已经做成玉器之物必伤人也,璞玉乃可用也。
【产地】玉乃石之美者,产山中,我国西南深山中多有之,以钟山蓝田产者最良,于阗国之白玉最好。
【性味】甘平,无毒。
【主治】清热解渴,安神养肌。
【别录】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明耳目。
【大明】润心肺,助喉声,滋毛发。
【括要】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则自灭。
【炮制】取净生玉,置砂罐内,煅至火红透,取出,冷却研粉即得。
四、石钟乳
【本经原文】味甘,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又名虚中。神农辛,黄帝甘,扁鹊甘无毒,如乳汁黄白,空中相通,计然云出武都黄白者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