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抑郁,至关重要的是:良性宣泄
远离抑郁,至关重要的是:良性宣泄
2018年,是科学界和文艺界损失巨大的一年。
众多名人相继离开,金庸,霍金,...... 让人不忍再细数下去。
当人们还在缅怀大师们之时,又一震惊中外的噩耗传来:物理学的天才巨星的,华裔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中国、美国两国院士张首晟教授因抑郁症在旧金山意外去世,世界痛失一位科学巨匠。
事出突然,时间敏感,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很快有很多人把同一天发生的华为CFO被无由拘捕、荷兰芯片制造商ASML发生大火联系到一起,织出来一部国际阴谋大戏。然而,事情可能没有那么好莱坞。很快,赛先生和知识分子受家属委托,出面澄清,张教授生前确实一直在与抑郁症做着斗争。 这不禁让人更觉沉痛、惋惜。
近些年,大家对抑郁症已经非常熟悉。时不时就会听到一则消息,抑郁症夺走鲜活的生命。医学上,抑郁症是致死性疾病,严重者都会产生轻生的念头。虽然,“抑郁症”这个名称为大家所熟悉,但是真正遇见,还是很难正确处理,大多数人都会去劝说患者想开些,调整心理。而事实上,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需要药物,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心理开导就能解决。
远离抑郁,预防为主
与所有的疾病一样,得病之后再,往往是很困难的。如果可能,务求预防疾病发生。
现代社会,抑郁症的发生率是提高了的。这与人们压力大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压力大,会有各种不好的情绪产生。但是,面对社会,大多数人不能像孩子一样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积压的负面情绪就会冲破人为的墙,击垮一个成年人。
一个上班族,工作的快节奏避免不了“磕磕碰碰”,不过有时候事情一起朝你扑来,也让人觉得压力山大。可能是办公会议上领导善意的批评,也可能是同事之间沟通不到位,我们难免在工作中情绪发生波动,甚至可能有一时冲动有想发脾气的感觉。
从科学家的角度来看,愤怒是正常的人类情绪之一,而且大部分情况下的愤怒是健康而且正常的。从轻微的不适到强烈的暴怒,都算是愤怒情绪的范畴。愤怒是我们对威胁的一种自然反应;它激发了强大的好斗情感和行为,当我们受到攻击的时候,愤怒有助于我们进行自我保护,并进行反击。这是人作为动物非常本能的反应,当我们的核心利益受损,我们会武装自己以试图发动进攻。既然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我们在面对本能表达愤怒的情况,其实理应积极响应,把情绪释放出来。
但不幸的是,在职场我们显然没办法对大部分让我们不快的人或事进行攻击,因为我们是“文明”人。办公室的长期工作状态,让大部分白领适应了压抑愤怒的情绪状态。过度压抑且得不到一个有效的释放,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长时间压抑愤怒,进而性格发生变化,形成攻击性的性格,或情绪敏感,心灰意懒,玩世不恭等。
发泄解决不了问题
其实有一个说法非常流行,别人让你愤怒了,你把他传导下去,自己健康至少不会受到伤害。甚至有一些管理者是通过这种方式传导工作压力的。在传导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认为你的愤怒随着发泄给别人,已经完全传导了出去,即所谓的发泄。发泄完之后,我们是感到舒服了一些。
发泄在一段时间内,科学家们其实也赞同愤怒了就要发泄。如 “非著名心理学艺术家”弗洛依德就认为,人的身体存在着一种本源的能量,并在1894年开始运用一个“力比多(libido)”的学术名词。力比多也叫性力,这里泛指身体器官一切的快感,并不狭义上指性。佛洛依德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源动力,人的心理情绪都与之有关。这个力比多可以在我们的身体中积蓄,过度积蓄身体会承受不住,就像气球吹太大,总会有爆炸的时候。因此,他主张应该将不良情绪发泄出去。美国上世纪90年代,愤怒发泄一说深入人心,大部分讲述情绪的书籍都建议将你的愤怒发泄向无生命的物体,如枕头。
但在舆论一面倒的时候,也有科学家还就真敢站出来,决定用实验数据来对发泄说“不”。美国爱荷华州心理学家Brad Bushman教授和他的科学家团队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来了180名学生志愿者,并随机将他们分成了ABC三组。他用科学家身份一本正经地告诉A组志愿者,发泄是有用的;但是,他告诉B组志愿者发泄没用,C组得到的信息是,研究结论对发泄持中立态度。
然后Brad Bushman教授让参与的志愿者写一篇关于当前社会热点的文章;他完全没有读任何志愿者的文章的情况下,在其中一半志愿者的文章上批上了“This is one of the worst essays I have ever read!”(“这是我看过最差的文章”),而告诉另一半志愿者,他们的文章写得特别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