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规划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规划
1.专业现状分析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1978年由建校初期的基本有机合成和无机化工等专业整合而成,是学校核心本科专业之一。该专业自成立之日起,学校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进行重点支持,已树立了“注重品德,加强基础,突出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专业实力得以迅速发展,成效显著。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依托,学院先后增设生物化工、制药工程和环境工程3个本科专业,并于2003年以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2个本科专业为基础,成立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目前,我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水平居于全国同专业较为领先的地位,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内同行的普遍认可和赞扬。该专业2007年10月被评定为教育部特专业建设点,2007年12月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国内同专业第三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008年6月又被评定成为北京市特专业建设点。专业招生规模由2004年的6个班发展到目前的9个班,生源情况由2004年的学校招生倒数几位跃升之现在的前2位,毕业班的考研率由2004年的不足20%升至目前的40%,连续4年的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由此可见,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已有的建设水平在国内同专业中具有较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然而目前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向创新型国家发展已成
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那么我们已有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等,是否适应和符合新形势下的国家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方向该如何定位和深层次理顺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所有这些均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为此,分析专业发展现状,制定新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1.1  学科基础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依托于设立在我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的化学工程学科一直是我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本学科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设立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本学科所在的一级学科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本学科被列为全国重点学科,2005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化学工程与技术成为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
近四年来,本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62项。纵向科研经费到款6105万元。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0余篇,EI收录200余篇。获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三大奖和教学成果奖20余项。
本学科专业建有“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绿化工与过程强化”分室、“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应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三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
中心)。已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化学反应工程与催化技术研究基地”、“超重力反应与分离技术研究基地”、“现代传质理论与新型分离技术
研究基地”、“分子与材料模拟研究基地”和“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应用科学研究基地”等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1.2  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目前共有教学、科研人员84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双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正高级职称34人,副高级职称29人,博士生导师34人。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化学工程教学团队(本科)”。拥有我国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体-“反应过程强化创新研究体”。
本专业师资队伍年龄分布是:60岁以上占师资队伍的4.76%,45~60岁占师资队伍的16.67%,45岁以下占师资队伍的78.57%。
本专业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是:博士占师资队伍的67.9%,硕士占师资队伍的16.7%,归国人员占师资队伍的9.0%,其他人员占师资队伍的6.4%。
1.3  人才培养方案
1.3.1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素质和科学与专业基础知识,能够从事化学工业领域的产品研制与开发、装置设计、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高等化学工程技术人才。
1.3.2  本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1)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修养,具有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
(2)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
(3)具有强健的体魄与健康的心理素质;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表达与交往能力以及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5)系统地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够结合化工生产的社会经济目标,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生产与企业管理等工作;
(6)富有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
(7)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通过国家外语四级考试;
(8)具备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1.3.3  课程体系基本要求
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本专业以下诸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
(1)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与实验;
(2)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分离工程、化工生产工艺与设备的基础理论与实验;
(3)化工技术经济分析和生产运行管理;
(4)研究与开发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初步能力等。
1.3.3.1  课程体系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包括以下6个方面:
(1)人文社科体系。体育、大学英语、军事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业指导、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通识教育课程。
(2)数理体系。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物理实验、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化工应用数学
(3)化学及生物基础体系。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基础、仪器分析和大学化学实验。
(4)工程基础体系。应用电工学、大学计算机基础、C 语言程序设计、化工机械基础、工程制图、化学工程实验设计、化工安全工程、科技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概论和现代化工技术选讲。
(5)专业基础体系。流体流动与传热、化工传质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传递过程原理、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过程设计、流体流动与传热实验和化工传质单元操作实验。
(6)选修体系。VB 语言程序设计、化工计算机数据与图形处理、环境保护与绿技术、材料基础、环境工程基础、信息与文献检索、过程测控技术、现代分离技术、工业催化基础、分子模拟引论、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化工过程大型软件、精细化工基础、化工系统工程和现代分离技术。
1.3.3.2  课程体系实施
根据学校的“改革促发展,特求生存”的办学思路和“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教务处的统一部署,本专业培养方案将上述6个课程体系分别归属为通识教育及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方向及特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平台和实践环节。
为有利于“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理念的实现,本专业近几年来改革实施了数学、计算机、外语等公共知识和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在进入专业课教学以后,十分必要继续强化这三个方面的知识的拓展。
1.3.4  课程与教材建设
1.3.4.1  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本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热力学》和《化工过程设计》。其中,《化工原理》为国家首批精品课程,《化工原理实验》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化学反应工程》为北京市精品课程,系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化工热力学》为北京市精品教材(2006 年荣获)。《化工过程设计》采用王静康院士主编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
1.3.4.2  专业特课程建设
●“现代化工技术选讲”课程不仅为国内首创,而且获得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和赞扬,先后有近40位专家(外聘)、教授参加了该课程的讲解与建设。
●“化学工程与工艺概论”课程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对专业培养目的、培养方案,以及专业的内涵和外延的清晰认识和理解,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化工计算机数据与图形处理”使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前就已掌握Excell、Origin、Matlab和AutoCAD应用领域和使用技巧,奠定专业课程和工程能力培养的良好基础。
1.3.4.3  专业教材建设
在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本专业大力开展了教材建设,出版了“化工原理”、“化工原理实验”、“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学反应工程”、“流体与传热过程热力学”
等一批国家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其中,出版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部,国家“十五”规划教材2部,北京市精品教材6部,其他各类精品教材建设项目12部。目前正在建设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有5部。此外,本专业还编写出版了“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化工卷(修订版)”和“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化工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复习指南习题集”。
1.3.5  实践教学
开设了化工原理实验、化工专业实验、化工仿真实习、中水处理基地实践教学、创新型实验、化工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其它实习/实践环节等9类实践性教学。
(1)化工原理实验。在涵盖传统化工原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学生参与,研制了20余种60多套新型化工原理实验装置。
(2)化工专业实验。自主开发体现学院科技工作特的化工专业实验装置6种,10余套。
(3)化工仿真实习。包括化工原理仿真实验和生产实践仿真实习。
(4)中水处理基地实践教学。由本专业教师负责产学研一体化建成的校内中水处理站,同时作为开展课程教学参观、部分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中水处理基地实践教学。
(5)创新型实验。将本专业部分教师的特科研成果和新引进博士学位教师的特博士学位研究内容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供部分优秀本科生进行创新型实验,目前自主开发开设的化工创新型实验装置共有10种,10余套。化学工程与工艺就业方向及前景
(6)化工设计。旨在对学生进行工程设计思想、方法、计算机辅助应用和工程语言表达等的综合训练。
本实践教学由化工设计Ⅰ(单元操作过程设计,2周)和化工设计Ⅱ(过程设计,弹性时间制(集中时间为1周))两部分组成。
(7)认识实习。安排在第3学年的第1学期初,时间为2周。
(8)生产实习。安排在第4学年的第1学期初,时间为3周。
(9)其它实习/实践环节。包括:金工实习,2周;电工电子实习,1周;社会实践,4周;应用软件实践,1周;化工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1周;公益劳动,1周;军事训练,2周;素质拓展与创新,4周。
(10)毕业论文(设计)。本专业的毕业环节以专业科研优势为依托,实施一人一题、真题真做和师生双向选择机制,规范化管理(包括题目筛选、导师资格审查、生师比控制和监督与跟踪检查等)和严把质量关。
1.4  教学质量与管理
1.4.1  教学质量社会评价
优势的学科支持、产学研结合氛围、良好的办学条件和敬业爱岗、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专业择业面宽、一次就业率高,
考研率逐年上升的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业界的普遍赞扬。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一)优秀的管理人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贺国强;大连市市长李永金等;(二)卓有建树的科技工作者。上海市医药工业研究院专家朱宝泉等;(三)一批知名的企业家。扬子石油化工公司的总经理汤敏,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的总经理陆启荣,华北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振有许留明等;(四)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国家跨世纪人才仲崇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曹达鹏等。
1.4.2  管理制度
在学校、教务处关于本科教育管理办法和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和学院实际情况,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专业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计划制定与修订、教学任务下达与变更、师资培养与考核、巡视员制度与学生评教、课程审核与实施、学籍管理、考试及考核、毕业环节课题审核与管理、归档制度和奖励制度等。所采取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院系领导及专家审/听/评课制、同行评价与交流、学生评教、青年教师资格审查、培训与提高、各类考试及实践环节规范化与质量监控。
2.专业建设定位和指导思想
面对我国向创新型国家发展步伐的加快、我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战略决策的实施,以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所确立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为社会
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的目的已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满足一定社会需求的、具有一定技能或基础的人才,而更多的在于培养一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明显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促进我国向创新型国家发展,提升国家的国际引领综合竞争力。因此,以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为根本,营造基础理论扎实、理论与实践融合、知识与技能有机统一、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氛围,是专业建设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
2.1  专业建设目标
鉴于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强势发展的、国家首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重点学科支撑,以及该专业全体师生团结拼搏,勇于创新,不断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成绩,本专业确立的建设目标为: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特鲜明的示范专业。
2.2  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为实现所确立的专业建设目标,本专业将以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全面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力求达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提高、传承与创新、教学与科研、素质教育与技术训练的统一。
基于已有基础确立的三个“坚持”和三个“全面”办学指导思想如下: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坚持“实事求是”和“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全面培养和造就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技术和管理人才。
2.3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社会需求和专业建设目标,所制定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大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煤化工、制药和新材料合成等)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的科学技术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技能、科研与工程创新以及管理能力,使毕业生造就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且具有宽厚理论基础,通晓化工生产原理,掌握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能够从事过程工业领域的产品研制与开发、装置设计、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国际化高素质科技和管理人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