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蛙》说课稿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
一、理论背景
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交往对话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完善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小青蛙》是部编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篇课文是一首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情趣。本课的生字共12个,其中由“青”加偏旁生成的新字有5个。这样,这个字便形成了以“青”为基本字的一组音近、形近的形声字。而这些字的意思,在这首儿歌的情境中有具体的体现。于是,这些字的音、形、义在语境中便巧妙地联系了起来,很有特点。
2.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特点的限制,有趣、具体、细致的内容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虽然有了半年的语文学习经验,但识字能力尚在形成过程中,教师仍需指导识字方法。
三、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的教学背景分析,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形声字特点,借助声旁读准字音,借助形旁、语境初步了解字义。
教学重难点:
寺加偏旁组词 “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初步了解形声字特点,并运用其规律识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精选教学内容,精简教学环节,设计思路如下:
入课环节:
上课伊始,便让学生猜个谜语。谜面反应了青蛙的外形特征、生理特点等。学生猜出了青蛙,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板书过程中,指导“青”字,为后面“清、晴、睛、情、请”这组新字的学习做了铺垫。
识字环节:
1.之后进入本课中心环节的学习。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带“青”字的新字。继而引导学生发现“青”和“清、晴、睛、情、请”这些字的异同。
2.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最后梳理:
首先,“清、晴、睛、情、请”这些字是由“青”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形成的;
其次,这些字的读音与“青”或相同,或相近。“清”的读音与青相同,“晴睛请”的读音与青相近。
在这个过程中,一则渗透了形声字的规律、特点,教给了方法;再则,让学生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是在训练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3.之后,教师以“清”为例,讲解如何识记这个字。示范学习、思考的过程:由三点水旁,想到了水。所以课文中写到“河水清清”。继而请学生用“清”组词,老师再提供一组词语,(念一遍词语)。然后,请学生根据刚才示范的学习、思考过程,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晴、睛、情、请”。先同桌交流,再全班集体交流。这个过程,学生借助形旁和语境记住了字形、了解了字义,积累了语言,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4.继而出示一首小儿歌,念一遍儿歌。在新的语境中复现这组生字,再次引导学生关注形声字的形旁帮助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5.紧接着,以选字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运用,眼睛的“睛”跟眼睛有关,填写目字旁的“睛”,其他的字学生根据示例猜想偏旁的意思填写。真正体现识字教学中的识用结合。
6.然后,创设情境,——出示小青蛙跳伞的识字小游戏。孩子们以抢读的方式读词,如果读准确,小青蛙就成功降落。这样的一个设计,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具体、形象、有趣,在情趣盎然之中,读词巩固字音。
写字环节:
结束后,进入第三板块写字的学习。出示“青”和“请”。学生利用既有知识经验,观察后先尝试书写。教师根据实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重点落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