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导演与表演艺术的术语释义”之四十:体验派与表现派表演_百度文 ...
“关于导演与表演艺术的术语释义”之四十:体验派与表现派表演
晚年流行于欧洲的两表演流派。
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代表的体验派表演,要求演员表演时,“要从自我出发,经过对角的生活、情感和性格的体验中,接近和表达,去完成角的创造”。故称之为体验派表演。
以法国哥格兰为代表的表现派表演,要求演员与角之间可以分离,表演就是表演,强调演员表演中可以理性,强调演员表演中的各方面的表现能力。后被斯氏称之为表现派。
从19世纪开始,两大流派不断发生争议和矛盾,甚至相互排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中戏学习期间,就不能提及表现派表演,认为那是虚假表演。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过几十年教学和创作实践后,加之,焦菊隐创建中国话剧民族化,探索出“心象说”的表演理论。我体会,这两大表演流派都有我们应该研究和学习的课题。演员表演中要不要体验?回答是肯定的,要!但光体验了不感动观众,让观众看不到,就是白体验。因此,关于人物的心理、行动和情感必须外化,让观众感受到,我称之为“心理外化”,也是斯氏晚年发现体验不外化的弱点,而研究的“形体行动分析法”的根本。所以,我玩笑的说,我主张
是“体现派”,“即体验又表现”。
在美国诞生的“方法派”,也是在斯氏体验派基础上发展,并吸收了表现派的一些形体表达情感的方法而产生的。
以上三大话剧表演流派,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吸取的表演方法。我以为以体验派为基础,要在此基础上必须吸取其他流派可取之处。
正像北京人艺一些表演艺术家总结的经验所称,光体验不表现,就是白体验。没有体验的表演,就是虚假的表演。
所以,我们要既体验又表现,走“体现派表演之路”。
罗锦鳞:原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导演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导演艺术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