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等的滋味》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的滋味
周国平
人生有许多时光是在等中度过的。等有千百种滋味,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
我不喜欢一切等。无论所等的是好事、坏事、不好不坏之事、好坏未卜之事,等总是无可奈何的。等的时候,一颗心悬着,这滋味不好受。
就算等的是幸福吧,等本身却说不上幸福。想象中的幸福愈诱人,等的时光愈难挨。例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自是一件美事,可性急的情人大约都像《西厢记》里那一对儿,“自从那日初时想月华,捱一刻似一夏”,只恨。柳梢日轮下得迟,月影上得慢。等的可怕,在于等的人对所等的事完全不能支配,对其他的事又完全没有心思,因而被迫处在无所事事的状态。有所期待使人兴奋,无所事事又使人无聊,等便是混合了兴奋和无聊的一种心境。
人等好事嫌姗姗来迟,等坏事同样也缺乏耐心。没有谁愿意等坏事,坏事要等,是因为在劫难逃,实出于不得已。不过,既然在劫难逃,一般人的心理便是宁肯早点了结,也不愿无谓拖延。假如我们所爱的一位亲人患了必死之症,我们当然惧怕那结局的到来,可再大的恐惧也不能消除久等的无聊。
无论等好事还是等坏事,所等的那个结果是明确的。如果所等的结果对于我们关系重大,但吉凶未卜,则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时我们宛如等候判决,心中焦虑不安。焦虑实际上是由彼此对立的情绪纠结而成,其中既有对好结果的盼望,又有对坏结果的忧惧。一颗心不仅悬在半空,而且七上八下,大受颠簸之苦。我们自幼及长,从做学生时的大小考试,到毕业后的就业、定级、升迁、出洋等,一生中不知要过多少关口,等候判决的滋味真没有少尝。当然,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悟性,就迟早会看淡浮世功名,不再把自己放在这个等候判决的位置上。但是,若非修炼到类似涅槃的境界,恐怕就总有一些事情的结局是我们不能无动于衷的。
一生中我们最经常等候的地方不是门前,而是窗前。有形的或无形的,分布于商店、银行、车站、医院等与生计有关的场所,以及办理种种烦琐手续的机关。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耐
着性子,排着队,缓慢向它们挪动,然后屈辱地侧转头颅,以便能把视线、手和手中的钞票或申请递进那个窄洞里,又摸索着取出所需要的票据、文件等。这类小窗口常常无缘无故关闭,好在我们的忍耐力磨炼得非常发达,已经习惯于默默无止境地等待了。
等在命运之门前面,等的是生死存亡,其心情是焦虑的,但不乏悲壮感。等在生计之窗前面,等的是柴米油盐,其心情是烦躁的,掺和着屈辱感。前一种等,因为结局事关重大,不易感到无聊。然而,如果我们的悟性足以平息焦虑,那么,在超脱中会体味一种看破人生的大无聊。后一种等,因为对象平凡琐碎,我们极易感到无聊,但这种无聊往往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小无聊。
说起等的无聊,恐怕没有比旅途中迫不得已的羁留更甚的了。譬如,由于交通中断,不期然被耽搁在旅途中某个荒村野店,通车无期,举目无亲,此情此境中的烦闷真是难以形容。但若把人生比作逆旅,我们便会发现,途中耽搁实在是人生的寻常遭际。我们向理想生活进发,因了种种必然的限制和偶然的变故,或早或迟在途中某个点上停下来。我们相信这是暂时的,总在等着重新上路,希望有一天能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殊不料就在这个点上永远停住了。有些人渐渐变得实际,心安理得地在这个点上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些人仍然等啊等,岁月无情,到头来悲叹自己被耽误了一辈子。
我曾在一个农场生活了一年半。那是湖中的一个孤岛,四周只见茫茫湖水,不见人烟。我们在岛上种水稻,过着极其单调的生活。使我终于忍受住这单调生活的正是等——等信。每天我都怀着殷切的心情等送信人到来的时刻,我仿佛就是为这个时刻活着的。尽管等常常落空,但是等本身就为一天的生活提供了彩和意义。
我曾在一间地下室独居了好几年。当我伏案读书写作时,不由自主地在等——等敲门声。我期待我的同类访问我,这期待使我感到我还生活在人间,地面上的阳光也有我一份。我不怕读书写作被打断,因为无须来访者,极度的寂寞早已把它们打断一次又一次了。
不管等多么需要耐心,人生中还是需要等的。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哪里还有人生?事实上,我们一生都在等待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了理由。等的滋味不免无聊,然而,一无所等的生活更加无聊。不,一无所等是不可能的。即使一无所等,我们还是在等,等那个有所等的时刻到来。一个人到了连这样的等也没有的地步,就非自杀不可。
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是等那必然到来的死。但是,人人似乎都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西厢记》中的故事,意在表达即便为美事,等也是难挨、可怕的,因为这种“等”是被迫的,完全不由自己支配的。
B.文章中说“人等好事嫌姗姗来迟,等坏事同样也缺乏耐心”,意在批判人们只求好事快快到来、对坏事缺乏耐心的思想。
C.文章中三次写到了“等候判决”,并且用社会现实中的具体情形来说明人们在等待事情的结局时不会无动于衷的事实。
D.“忍耐力磨炼得非常发达,已经习惯于默默无止境地等待了”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调侃了社会现实中无可奈何的等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
A.文章第一段中“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一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统摄全篇,而且意
蕴含蓄深远,点明等待的滋味的复杂。
B.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先写“不喜欢一切等”和“等”的无可奈何,后写“人生中还是需要等的”和“等”的意义。
C.“这时我们宛如等候判决……”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在等待吉凶未卜的结果时焦虑不安的心态。
D.作为一篇哲理散文,作者在阐述等的各种滋味时,并不生硬、空洞,而是联系现实生活,这样能极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3.结尾说“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作者因何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4.试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答案】
1.B
2.B
3.①作者“感到悲哀”是因为明知道死是必然到来的,但人们却执迷不悟于对其他外物的等待与追求;②作者“感到满意”是因为人的一生就是在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理由的,即使最终面对的是死亡,但人生还有等待的期待。
4.①选材广泛,灵活多样:文章以作者的感受为主体,引用了《西厢记》中的故事,概括叙述了人们一生中在“窗前”“旅途”中遇到的各种“等”,记述了作者在农场孤岛上等信、在地下室等敲门的经历。②中心明确,主题深刻:文章紧紧围绕“等的滋味”展开,从“等”的心态和“等”的必要性等方面阐发了对“等”的理解认识,思想深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
B.“意在批判人们……”说法错误,根据第四段可知,“人等好事……缺乏耐心”只是表明了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并没有批判之意。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的能力。
B.“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说法错误,文章只是在阐发“等”的滋味,无论是“不喜欢一切等”,还是人生中需要“等”,都是作者的感悟,并没有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此题的题眼是“因何”二字,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这句话与原语境的联系,然后结合文意给出答案。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是等那必然到来的死。但是,人人似乎都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可知,无论人们执迷不悟地等待什么,最后等来的都是死亡,这令作者“感到悲哀”。
根据文章倒数第二段中的“可以没有理解……哪里还有人生”“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了理由”“一无所等的生活更加无聊”可知,即使人们终将迎来死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因还有可以执迷不悟等待的东西而心怀期待,这又令作者“感到满意”。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形散神聚”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然后结合材料,梳理文章结构和文章中与之相关的内容,最后分析整合出答案。
(1)选材广泛,灵活多样。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自是一件美事,可性急的情人大约都像《西厢记》里那一对儿”“一生中我们最经常等候的地方不是门前,而是窗前。有形的或无形的,分布于商店、银行、车站、医院等与生计有关的场所,以及办理种种烦琐手续的机关。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耐着性子,排着队,缓慢向它们挪动,然后屈辱地侧转头颅,以便能把视线、手和手中的钞票或申请递进那个窄洞里,又摸索着取出所需要的票据、文件等”“说起等的无聊,恐怕没有比旅途中迫不得已的羁留更甚的了。譬如,由于交通中断,不期然被耽搁在旅途中某个荒村野店,通车无期,举目无亲,此情此境中的烦闷真是难以形容”“我们在岛上种水稻,过着极其单调的生活。使我终于忍受住这单调生活的正是等——等信”“我曾在一间地下室独居了好几年。当我伏案读书写作时,不由自主地在等——等敲门声”,据此分析,文章引用《西厢记》中的故事以及现实生活中“等”的现象,以及作者在农场孤岛上等信、在地下室等敲门的
自身经历来说理,由此可见,本文选材广泛、灵活,这体现了本文“形散”的特点。
(2)中心明确,主题深刻。
文章围绕“等的滋味”展开,概述现实生活中各种“等”的现象,记述作者等信、等敲门的自身经历,阐发了“等”的无奈、无聊、焦虑、兴奋、忧惧、期待各种复杂滋味。文中说“无论等好事还是等坏事,所等的那个结果是明确的。如果所等的结果对于我们关系重大,但吉凶未卜,则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时我们宛如等候判决,心中焦虑不安。焦虑实际上是由彼此对立的情绪纠结而成,其中既有对好结果的盼望,又有对坏结果的忧惧。一颗心不仅悬在半空,而且七上八下,大受颠簸之苦”“等在命运之门前面,等的是生死存亡,其心情是焦虑的,但不乏悲壮感。等在生计之窗前面,等的是柴米油盐,其心情是烦躁的,掺和着屈辱感”“不管等多么需要耐心,人生中还是需要等的。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哪里还有人生?事实上,我们一生都在等待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了理由。等的滋味不免无聊,然而,一无所等的生活更加无聊。不,一无所等是不可能的。即使一无所等,我们还是在等,等那个有所等的时刻到来。一个人到了连这样的等也没有的地步,就非自杀不可”,据此可见,作
者从“等”的心态和“等”的必要性等方面阐发了对“等”的深刻理解,这体现了本文“神不散”的特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