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南京玄武区科利华和玄外八下语文期中 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6 分)
1. 用正楷书体,将下列词语写在方格里。(3 分)
选择诗意山水,共享绿生活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
2. 给材料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
2020 年的春天悄.( )然而至,迎春花带来了春的消息,各种花儿次第开放,引来蜜蜂蝴蝶翩.( )然起舞。虽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错过了许多美景,但是请你
不要怅 wǎng( ),因为美好的生活永远不会销声 nì( )迹,让我们一起预约下一个更明媚的春天!
悄.( )然而至 翩.( )然 怅wǎng( ) 销声 nì( )迹
3. 请按照要求填写横线上古诗句或古文句(10 分)
(1) ,悠悠我心。纵我不往, ?(《诗经·子衿》)
(2) 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3)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诗经·关雎》)
(4)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 八月湖水平,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 童孙未解供耕织,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7) 《桃花源记》中,能体现桃源里老人和孩子悠然自得生活的句子: , 。
4.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鲁迅先生以其天.衣.无.缝.的写作技巧向我们展现了平桥村的民俗风情。
B. 春到金陵,历代的文人墨客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古城春景。
C. 紧张的学习生活让我想放松一下,从每天周.而.复.始.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D. 中国政府抗击此次新冠病毒疫情的行动,让全世界叹.为.观.止.。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巡检排查过程中,小区隔离并发现了相关高危人。
B. 通过两个多月的“线上学习”,使同学们停课在家的学习生活更加的充实。
C. 春天来了,花园里的花朵开得如此娇艳美丽,这是老园丁精心照料的结果。
D. 这款中成药是我们厂里最新研制的产品,主要成分是由十几种珍贵药材配制而成。
6.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呼唤全民生态觉醒,由此我们发出这样的倡议:把碧绿还给森林,把
蔚蓝还给海洋,把透明还给天空。你再续写一句,使结构一致,语意连贯。(3 分) 仿句:
二、阅读(44 分)
(一)阅读古诗文,完成 7~10 题。(15 分)
【甲】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①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②如秋意转迷。山城③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
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至柳州后所作。②春半:春季二月。③山城:这里指柳州。
【乙】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 分)
(1)山城过雨百花尽.( | )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 |
(3)往来翕.忽.( ) | (4)悄.怆.幽邃( | ) | |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B. 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C.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不足为.外人道《桃花源记》
D.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9. 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 分)
(2)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 分)
10. 甲诗和乙文情感都有起伏,请你结合以上诗文的具体内容进行赏析。(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1~14 题。(13 分)
人类一直在“发低烧”吗王昱
①人类的正常体温究竟是多少?你可能会本能地回答:“37℃啊!”但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自 19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人的体温一直在下降,目前平均体温仅为36.6℃,而非 37℃。这意味着,人类的正常平均体温可能需要重新定义。难道百年前的古人一直在“发低烧”吗?别笑,事实可能还真是如此。
②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朱莉·帕森内特和她的团队经过长期的数据采集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美国人的体温平均每 10 年下降 0.03℃。帕森内特说:“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在微生物学意义上,我们与过去的人差别很大。由于出现了疫苗和抗生素,现代人较少感染病菌,所以,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像过去那么活跃,身体组织也不易发炎。”
③虽然这项调查的对象只有美国人,但帕森内特指出,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么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的其他国家,人体的体温应该也已经下降。人类体温的下降趋势会不会很快停止?她表示:“人体体温存在一个极限值,体温不会降至 0℃,但具体降到哪个值,我现在也不知道。”
④其实一个多世纪以来,37℃被用作人类健康的体温标准,也是不断地受到质疑。这个标准是由 19 世纪中叶德国医生卡尔·翁德里希对 2.5 万名成年人的腋窝进行了数百万次的温度测
量后提出了这个标准。但是他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人类的体温需要恒定,以及为何恒定在 37℃左右。
⑤对于人类以及其他恒温动物为何具有恒温能力,科学界已经有了两种主流的解释:一种认为大脑在恒温下运作得更好;另一种则认为这是某些动物从依赖水生环境彻底转向陆生环境的演变结果,这两种解释也许都是一些动物维持身体恒温的目的。动物维持比环境温度稍高的体温,有利于增强动物体内糖酵解的能力,以及促进酶的活性。在生存竞争中,这就意味着有许多的优势。
⑥那么,为何人类的体温又要恒定在 37℃呢?研究发现,37℃其实是人类维持体内酶活性的一个“高限”,比这个温度稍稍升高几度,人体内的酶就会失活。但相反,温度有些许下降(比如在 30℃~35℃)对这些酶的影响并不明显,甚至能让其更加高效。
⑦既然温度降低能让酶的活动更高效,那么人类为何不选择更低的体温呢?对此,生物
学家提出了一个很奇怪却比较被学界认可的答案:人类之所以不选择更低的体温,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