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乐伎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个特殊阶层,到了思想、文化相对活跃的唐
代,更成为了一个颇具规模且引人瞩目的社会体,自然也成为了文人关注与表现的
对象。
笔者这里所说的乐伎诗有两重含义:一是唐诗中描写乐伎的诗;二是唐代乐伎创
作的诗。笔者据中华书局《全唐诗》
1
及《全唐诗补编》
2
做了初略统计,在近五万首
的《全唐诗》中,有关乐伎的诗篇多达两千余首,唐代诗人大多创作有与乐伎有关的
诗。如白居易就有近百首诗歌咏乐伎或在诗中提到乐伎或乐伎的活动。其他诗人这类
的诗作也为数不少,如李白22首,刘禹锡20首,杜牧15首,元稹13首,李贺11
首,李商隐10首,温庭筠10首,韦庄7首,孟浩然6首,宋之问5首,杜甫4首……
可以说,乐伎是唐代诗人主要描写的对象之一。此外,唐代人数众多的乐伎也创作了
大量的诗歌,《全唐诗》专列“”卷,收录乐伎的诗作二十一人共一百三十六首。
如薛涛诗87首,关盼盼、张窈窕、赵莺莺、王苏苏、史凤等20人诗49首。具体情
况见附录。此外,其它各类文献中散见的乐妓所作之诗,以及以乐伎为描写对象的诗,
数量亦是不少,由于资料受限,本文未统计在内。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乐伎与文学特别是与诗歌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从一定意义
上讲,她们对唐代的诗歌风貌产生了重大影响。乐伎通过自己的活动,在音乐歌舞的
传播,沿承,雅俗的沟通乃至艺术的创造诸方面,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乐伎诗中
表现的内容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审美追求、价值观念、心理态势乃至于唐文化和中华民
族文化的一个侧面,具有极大的探讨和研究价值。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统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男子拥有占绝对地位的话
语权,导致世人总带着异样眼光看待乐伎,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现实
处境。目前,学术界对这一特殊体的研究,尽管也不乏有探讨深入且具启发意义的
见解和观点,但总的看来,深度与广度还远远不够。尤其在深入发掘乐伎的心灵及其
曹蒹葭与唐诗的关系方面,笔者认为,已有研究成果大都从史的角度来探讨乐伎的发展和演
变,未就其更深层的发展演变规律及人文内涵作更深入的研究,研究深度有待加大。
另外,已有研究者多只注重从“”层面去做宽泛的研究,而未从乐伎体出发去
1
清·彭定求校点.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本文所引唐诗皆据此本,下引只注卷数.
2
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2
做更集中、更明确的研究,更不用说从情感内涵方面对其做形而上的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角度有待转换。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对乐伎及乐伎诗的研究应该做更进一步的深化。
本文拟立足于文本分析,结合文化学、诗学和史学的有关知识和理论,运用女性
批评、比较论证等方法,从主体、客体两个角度对这一体进行研究,以阐释和论证
乐伎之于唐诗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对乐伎的研究始于唐后期。
唐后期至清末,对乐伎与文学的关系,关注的人并不多。宋人吴曾较早开始把歌
伎作为一个社会体加以论析和研究,他在《能改斋漫录》卷八中说:“古今诗人咏
妇人者,多以歌舞为称。”继而,摘录自梁至唐歌咏乐伎歌舞的十四首诗歌作为例证。
其他研究者仅限于对某一乐伎或某几个乐伎的诗歌进行零星点评:如晚唐张为在《诗
人主客图》中评女诗人薛涛,将其列为清奇雅正一门,且与方干、马戴、任藩、贾岛、
厉元、项斯等人并列;又如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评薛涛是“工为诗”等,这
些都只是零星点评,散见于典籍之中,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
现代对唐代乐伎与唐诗间关系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如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
稿》中有言:“唐之进士一科与倡伎文学有密切关系。”此说可视为系统研究此类问题
的开端。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学者开始关注唐代乐伎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处境。如王桐
龄的《唐宋时》,守竟的《唐代的卖笑妇》等。这些著作分别从乐伎的来源、
数量、地位、待遇等方面侧重于史的角度对乐伎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考证与说明,具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朱谦之在他的《中国音乐文学史》之《唐代诗歌》一章中则从音
乐的角度,论述了燕乐区别于雅乐的特点、诗与歌的关系、绝句之唱法等问题,肯定
了乐伎的演唱对唐诗的传播及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到20世纪80年代后,对唐代乐伎文化的研究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如,高世瑜
的《唐代的官妓》,以官妓为专门研究对象;焦杰的《唐代妓妾及其社会地位》和苏
者聪的《论唐代的才华、情操、命运》两书,则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视角探索了
唐代女妓的人文品味与社会地位,拓宽了女妓研究的领域和方向;修君、鉴今合著的
《中国乐妓史》,专列《唐妓与唐诗》专节,对唐妓的诗作进行分类、整理与评价;
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从宏观的角度比较分析了中唐前后士人对女妓的态
度,由此评述了士人的审美心理和文化心态,又从唐传奇中剖析了士人与女妓爱情的3
本质;徐有富的《唐代妇女生活与诗》,专列《》一章,对唐妓的生活、唐妓与
文士的交往、唐妓的文学活动等做了较全面的论述;苏者聪的《闺帏的探视——唐代
女诗人》,第十二章《》对个别作了细致的品评,第十三章又单论了薛涛,
等等。
另外,尚有一些单篇论文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乐伎的社会地位、心路历程、爱情
悲欢及其对唐诗的繁荣、发展所做的贡献做了探讨。应当说,这些研究和探讨及其所
得出的结论都有较高的学术意义和一定的参考价值。4
一、唐代乐伎与乐伎诗概述
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唐代乐伎诗:包括唐代诗人创作的与乐伎有关的诗和唐代
乐伎创作的诗。
笔者把乐伎诗定位于“伎”而非“妓”有两点用意:一是着意于突出本文考证的
对象为“以艺事人”而非完全“以事人”的女性乐人,即“擅长歌舞,巧于文字”
的女艺人
3
。其次,乐伎只是一个泛称,是对古代文化领域中,长于歌舞的女性乐人
的总称,其他称呼“乐妓”“乐人”“歌伎”都在论述之列。
(一)乐伎溯源
“伎”、“妓”本义皆不指现代意义上的娼妓,但都与女子有关,且“妓”比“伎”
用的更普遍;“伎”、“妓”原本有区别,但以后逐渐通用,尤其是到了唐代,基本上
不再分彼此,均指擅长歌舞乐器的女艺人。如白居易《哭师皋》“何日重闻《扫市歌》,
谁家收得琵琶伎”。(卷453)作者原注曰:“师皋醉后善歌《扫市词》,又有小妓工琵
琶,不知今落何处。”这里的“伎”“妓”同时出现,意思相同。
最早的乐伎出现于上古三代。《管子·轻重甲》称夏桀有“女乐三万人,晨噪于
端门,乐闻于三衢”,这里的女乐即是宫廷乐伎。商周两代的巫术兴盛一时,巫在沟
通神人关系时,主要通过乐舞表演的形式来达到宗教的目的,由“娱神”后来到“娱
人”,此事在《墨子·非乐》中有记载:“先王之书,汤之官刑有之曰:其恒舞于官,
是谓‘巫风’”。说明在“巫”的活动中,女乐已有“娱人”的作用,称为“巫妓”。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追求当时最为时兴的音乐“郑卫之音”而纷纷豢养乐伎。
官僚贵族和富豪乡绅往往是“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会乐,列乎深室”。
4
宋玉所
写楚辞《招魂》对楚国宫廷中的乐伎表演做了详尽的描写。另外,各诸侯国都以乐伎
笼络人才。齐国曾设“女市”“女闾”来招待宾客,这是官伎的起源。
秦汉时期,与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的追求相适应,出现了大量的乐伎。唐代诗人
杜牧的《阿房宫赋》对充斥于阿房宫的乐伎奢靡生活做了想象与感叹。汉代的文学作
品,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傅毅的《舞赋》、张衡的《西京赋》、
《南都赋》等,都有乐伎活动的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音乐最重要的乐种是清商乐,这也是宫廷乐伎表演的最主
3
罗伯特·凡·古利克.中国古代的性生活:公元1500至公元1644年间中国人的性与社会的调查
[M].E.J.布瑞尔学术出版社,1961:171.
4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648.5
要形式。当时的统治者们都喜好这种娱乐形式,“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
5
,不仅如
此,曹操生前有清商乐伎相伴左右,临终还命他的乐伎都居住在铜雀台,每月十五日,
月圆之时,让乐伎在铜雀台面对他的陵墓表演清商乐舞,被称为“铜雀妓”。
及至唐代,国力的强盛,统治阶级的提倡,使得狎伎风俗日盛。乐伎及其活动也
成为了唐代诗人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之一。
(二)唐代乐伎及乐伎诗创作的一般情况
唐代的乐伎已经形成了专门的制度,当时主要的乐伎有:
宫妓。宫妓是指服务于皇室宫廷内苑的,以演习歌舞、弹奏乐器等文艺演出为主
的乐伎。唐代宫妓分属于内教坊和宜春院,由太常署节制。由于她们最靠近皇帝、宫
廷,地位较高,所以在姿及技艺和待遇方面都是最高的。正如唐·崔令钦《教坊记》
所言:“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头也。若其家犹
在教坊,谓之‘内人家’,四季给米。其得幸者,谓之‘十家’给第宅,赐无异等。……
内人带鱼,宫人则否,平人女以容选入内者,教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者,谓
搊弹家。”
6
官妓、营妓。官妓就是服务于官府的乐伎;营妓就是军旅之中的乐伎。这两种乐
伎的共同特点就是衣食住行皆有官府供应,并且很难将她们截然分开。她们主要以提
供歌舞技艺为主,但也不排斥被强迫为豪强官员提供情服务,她们的服务对象和结
交面较广,但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人生自由却被地方行政或军事长官严格限制。这
些乐伎们的任务一是侑酒佐欢,二是陪地方行政军事长官出游散心。
民妓。就是非官方或私人的乐伎。她们艺高低不等,身份尊贵不一,提供的服
务及服务对象亦各不相同。尤以长安平康里的乐伎最有代表性。唐·孙棨的《北里志》
云:“平康里入北门,东回三曲,即诸妓所居之聚也。”
7
唐诗中对北里伎的描写不在少数: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北
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弱柳青槐
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罗襦宝带为君解,
燕歌赵舞为君开。(卢照邻《长安古意》,卷41)
5
晋·陈寿著,繆钺主编.三国志选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119.
6
唐·崔令钦.教坊记[A].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