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16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时】2课时
1、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知道新三民主义的实质性飞跃,知道它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基本一致的。
3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羞耻心的文化史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三民主义是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体会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和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3、近五年高考考点
1. 新三民主义;
2. 国民党领导人--廖仲恺新旧三民主义
4、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
2、难点: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
5、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1840年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掀起向西方学习的高潮,试图挽救民族危亡。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讲授新课】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895年~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六十多家,平均每年设厂十五家以上。
材料三:The gover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and for the people
……兄弟(孙中山)把它译作“民有”、“民治”、“民享”。……这就是兄弟(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材料四:1900年以后,在国内外掀起了出版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翻译著作,创办革命报刊,发行革命书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qq牧场攻略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五: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 ,上书李鸿章……但是遭到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根据材料和教材第78页的导言和正文,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背景:
1)政治:战争之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更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P78《时局图》)。
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经济也随列强入侵加剧而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促进了思想理论的发展。同时,清政府实施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资的发展。
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在中国传播。
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
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邹容、陈天华等,积极宣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主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中心。
4)阶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5)个人因素:孙中山个人努力:上书改革;成立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组建中国同盟会。
过渡: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二十多位华侨人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小团体——人类战争兴中会。后策划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有关政治、经济、外交、法律等方面的书籍,接触到了西方当代的一些社会学说和思潮。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得到了深化。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和第二段内容,简要介绍“三民主义”理论提出的过程。
2 “三民主义”理论提出的过程: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A 时间、地点、人物:1905820日;日本东京;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B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区别: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C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鞑虏”指满清贵族)
2)三民主义的提出
190511月,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创刊。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16字政纲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合作探究2
材料一:  今之满州,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二: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三: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1906
材料四: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同盟会宣言》                                             
材料五:“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古代所不能及的,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将来中国要到这步田地,再去讲民生主义,已经迟了。”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122
国庆节的意义材料六:“民众所接受者,仅三民主义中之狭义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
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于此。”                                 
——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胡汉民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理解: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内涵、实质和局限?
3、三民主义的内容(内涵)
1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政府的统治,未明确反帝。
2)民权:“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未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
3民生:“平均地权”,即主张核定地价。(进行简单解释: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地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自然缺乏坚实的众基础。
点拨:正因为其存在局限性,所以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的实践难以成功,此决定了资产阶级
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4、评价:
进步性: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补充材料:
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此前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共享。
分组讨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三民主义有哪些局限性?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局限性?
教师总结: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反帝目标不明确;土地纲领不彻底。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的完成反帝反
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探究
1三民主义的内在联系
民权主义是核心部分,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决定的。
2三民主义中哪一点最有中国特?
资料贷款工作证明模板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 ……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
                                                    ----孙中山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的部分,是欧美革命中所没有的,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
发展。在孙中山看来,欧美各国之所以不能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和资本主义发展问题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孙中山对此十分关注。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以解决国计民生问题,防止革命后带来贫富分化。
过渡问题】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有哪些?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内容,概括三民主义的实践。
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2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2、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1912311日,孙中山在南京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体现
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为维护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为反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进行了“二次革命”;为反对袁世凯复复辟帝制进行了“护国运动”;张勋复辟帝制失败后,为反对段祺瑞企图废除《临时约法》进行了两次“护法运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