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大学生”评价体制中的共性与个性
“优秀大学生”评价体制中的共性与个性
一、 “优秀大学生”评价的共性标准及探析
大学生的评价标准应该是抽象和具体、绝对和相对、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抽象的、绝对的、普遍的评价标准即原则标准, 就是我国教育方针所指明的: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特殊的、相对的、具体评价标准却是表现为各种层次的学生守则、评优评先条件、行为准则等。
跟据在大学生体中的调查结果显示,“优秀大学生”的评价标准主要集中在以下六项:
当代大学生评价“优秀生”的标准(%
评价“优秀生”的标准
总体
一二年级
三四年级
社会交际能力强
奈克瑟斯奥特曼主题曲97
90
96
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
92雷龙鱼
95
89
工作活动能力强
88
92
95
心理素质好,有一定的抗压力
80
74
92
有一定的人格魅力
78
怎么把几张照片拼在一起
87
89
学习成绩优秀
50
58
46
(一)社会交际能力强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97%的人选择“社会交际能力强”作为评价“优秀大学生”的标准,是六项标准中被选比例最高的。就不同大学生体而言,认为“社会交际能力强”是“优秀大学生”特点的,三四年级学生比一二年级学生比例高。
社会交际能力越强,人际关系网就越宽,能够获取的机会和资源就越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当前大学生非常重视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及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并把它当作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四年级学生的社会经验比一二年级学生更充足,他们对社会交际能力重要性的感受也就更为深刻。
(二)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
选择“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作为评价“优秀大学生”标准的被调查者的比例为92%,在六项标准中排第二位。就不同大学生体而言,认为“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是“优秀大学生”特点的,一二年级学生比三四年级学生比例高。
作为大学生,要想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成为出众的人,就必须具备这种能力,以适应竞
争激烈的社会。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意识很强,比较重视自身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提高会让他们更有成就感。
(三)工作活动能力强
选择“工作能力强”作为评价“优秀大学生”标准的被调查者的比例为86%,在六项标准中排第三位。就不同大学生体而言,认为“工作能力强”是“优秀生”特点的,三四年级学生比一二年级学生比例高。
当前大学生对工作能力的提升是比较关注的。很多人会通过担任学生干部来提高和锻炼自己,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组织策划能力、管理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取得了一些成就,得到其他人的关注,并由此认识到工作能力对于今后走向社会的重要性。
(四)心理素质好,有一定的抗压能力
选择“心理素质好,有一定抗压能力”作为评价“优秀大学生”标准的被调查者的比例为80%,在六项标准中排第四位。就不同大学生体而言,认为“心理素质好,有一定抗压能力”是“优秀大学生”特点的,三四年级学生比一二年级学生比例高。
大学生面临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由于还没有进入社会,经历的事情少,很容易因一些小小的困难和挫折产生挫败感,对自己丧失信心,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心理素质好的人,内心比较坚强,遇事能够冷静地处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三四年级学生特别是毕业生,面临毕业、就业的压力,心理变化较大,自信心容易受到打击,比一二年级学生更加迫切地认识到拥有一个良好心态的重要性。
(五)有一定的人格魅力
选择“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作为评价“优秀大学生”标准的被调查者的比例为78%,在六项标准中排第五位。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以及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学识、素质的内在结构与行为表现的有机融合,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喜欢,对周围的人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六)学习成绩优秀
选择“学习成绩优秀”作为评价“优秀大学生”标准的被调查者的比例为50%,在六项标准中排第六位。就不同大学生体而言,认为“学习成绩优秀”是“优秀生”特点的,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比例高。
选择此项标准的人数比例只有50%,是六项标准中所占比例最小的。这说明人们对学习成绩的关注正在减少,这是“素质教育”推行的结果,学习成绩好已经不再是评价“优秀大学生”的主要标准。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讲,由于以前中学“应试教育”的惯性,以及还未考虑面对社会的诸多问题,比老生更加看重自己成绩的好坏。
二、 现行“优秀大学生”评价体制的弊端
——等同划一的共性评价内容制约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新世纪合格人才必须具备两种基本品质:一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二是充分发展的优良个性,强调因材施教。
关于这一点, 早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已经得到充分彰显。孔子的人文教育、德性教育在对人性深刻把握的基础上, 非常尊重人们情感的发展规律, 十分注重人的层次性和教育的
梯级性, 从而针对人们不同的成长阶段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 认为对不同层次的人应该施以不同的教育。“兴于诗, 立于理,成于乐” (《泰伯》), 孩童是真正的自然之子, 应该注重激发他们天生的美好的内心情感, 以温柔敦厚为教。少年在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后就可以教他为人相处的礼节了, 也就是基于理性基础上的知识教育和规范教育。“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大学》), 也只有在此基础上, 才可以进行大学的全方位的“圣人教育”。以此来审视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发现, 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个体、体差异和渐进性特点。在不同的成长阶段,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 其智力、能力、思维品质、意志、性格、自我意识等具有阶段性特征, 在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相同阶段的不同个体, 其个性差异也是显著的。对于体中的每一个人来说,现在完成时练习题及答案 有表现共性的东西, 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要遵循学生个性差异和明显特征, 做到因人施评才能取得理想的评价效果。
然而,当审视当下的大学生评价时, 我们发现,对学生的评价往往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性趋势, 忽视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种评价主要以量化的评分标准确定学生学习成就水平, 它预设所有接受评价的学
生在某一方面具有“同质性”, 他们的差异只是量的差异, 而非质的差异, 因此, 同一种评价标准能够普遍运用到所有学生身上。它在看到学生身上“同质性” 的同时, 却忽略了“异质性” 描写火的词语的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状况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素质水平状况也是有差异的。现行学生评价体系内容注重全面性和量化,但忽略了学生的层次性,对不同的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面的学生均使用同一套标准化的测评体系,灵活性和针对性不够强。
三、 浅谈“优秀大学生”评价标准的改进措施
(一) 分年级、阶段建立个性化评价体制
1、大学一年级新生面对的都是全新的境况,首先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适应学习和人际环境,转变生活和学习观念及方式,打好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基础。评价标准应从新的奋斗目标、良好的心理调适、较强的生活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考虑。
2、大学二年级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 吨和千克的换算并且开始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但其价值观还处在左右摇摆的关键时期, 掌握的知识还很浅 知识面也很窄, 增强竞争意识, 夯实素质
基础, 选准突破点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应从做人、特长素质、知识面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教育引导。
3、大学三年级处于拔节提高的重要时期。要使前两年积累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升华和提高, 就必须着力提高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从专业素养、从业素质及立业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和考察。
4、大学四年级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最后阶段, 是对前几个阶段成才成果的检验阶段,处在择业重要关口。对此,他们普遍感到压力大。因此,这个阶段应有重点地系统进行择业、就业指导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二)分层次建立多元化评价模式
1、应使评价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进行,而不仅在期末集中进行。注重过程性评价, 尽可能地在日常活动的过程中进行, 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地进行, 在评价中进行学习, 在学习中评价。
2、 评价不仅在校内进行, 还应注重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人才素质评价要想真正反映学生
的真实情况, 要想适应社会的需要, 就应走出学校的藩篱, 注重第二课堂建设, 加强实践环节, 以社会实践、专题作业、过程作品集、创业大赛、科技竞赛等形式架起学校学习和离开学校以后工作之间的桥梁, 并让社会包括社区和家长等充分地参与到素质评价当中。
3、评价应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并注重自评。评价的方式只是他评, 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精神、竞争观念就不能充分得到发展提高。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自评, 对照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清楚地了解自身的长处和不足, 明确努力的方向, 在经过努力取得成功后, 上进心和进取精神得到增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