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感恩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在阐述感恩概念的内涵、特点等基础上,探讨了运用感恩理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途径,认为应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利用感恩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塑造感恩的积极人格层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从培养大学生感恩的积极情绪入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过感恩干预纵深提升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感恩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运用;大学生
积极心理学兴起后,感恩逐渐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诸多研究表明,感恩与心理健康、幸福感有密切关系。感恩,无论是作为一种积极人格特质、正*情绪还是传统美德,无疑都是古今中外人人称颂的人类美好特质,但从感恩的视角,也就是利用感恩提升人类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和探讨还很少,本文欲从感恩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利用感恩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感恩的定义及特点
总体而言,Mcculfough等人提出关于感恩的概念有以下方面特*:首先,感恩是一种正*的情
中国古代诗歌大全绪。其次,一般来讲,个体是在意识到自己得到了某种好处,并且这种好处是别人的无私帮助之后,才会产生感恩情绪。再次,感恩是在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人际间产生的,也就是说感恩是人际间情绪。另外,感恩具有激发动机的作用,或者说一个人在得到了他人给予的恩惠之后,感恩可以激发他做出利他行为以作回报,即做出对施惠者、他人或社会有益的亲社会行为。我们要指明的是,施惠者给予受惠者的恩惠可以是物质的(钱、物),也可以是精神的(情感上的支持)。感恩的对象很宽泛,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没有人的意图的他物,例如神灵、宇宙、大自然、动物等。[3]
二、感恩影响心理健康的理论机制
1、社会认知理论
感恩的认知理论认为感恩是一种移情*情绪,它基于个体的对其他人的移情能力,而移情也是一种认知系统的产物,它基于对事件的理解,否则就无法产生移情,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是感动和喜悦之情的混合物,当个体认为自己的获益来自施惠者的有意行为,就会体验到感动,当个体意识到施惠者的行为对自己带来帮助时,就会体验到喜悦之情,受惠者对施惠者付出的努力就产生了正向移情,即对施惠者欣赏和认可之情。[3]经常体验到这种感动,
喜悦,欣赏、认可等积极的情绪。而这些正*情绪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2、拓宽建构理论
家庭教师同人文Fredrickson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拓宽建构理论,该理论认为感恩作为积极情绪能够拓宽建构持续*的个人资源,包括个体的身体生理资源、智力资源,人际社会资源,心理资源等,而且还能抵消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生理和心理效应。[4]该理论得到了不少实*研究的支持。
3、内外在目标理论
研究表明,感恩可促进个体内在目标奋斗,同时减少物质主义目标,而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个体有三种基本需要:自主、关系和能力,若这三种需要得到满足,则个体具有较高的幸福感;物质主义者(追求财富、名声、形象等)较少满足这三种需要,而内在目标奋斗者(关注良好关系、个人成长、社会资本等)则较多满足这三种需要,内在目标奋斗者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物质主义目标者。[5]因此经常体验感恩的个体幸福感水平也相对较高,而幸福感水平是评价心理健康的一个最有效的指标。
4、应对理论
应对理论指出感恩对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是通过积极的应对策略起作用的。Wood等人以236名18至30岁青年为被试考察了应对方式在感恩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感恩个体在面临风险情境时表现出更多的积极应对评价,同时采用更多的积极应对策略,包括更多寻求工具*和情感*社会支持,更多采用接近或解决问题应对策略(如积极应对、计划、积极重释情境、尝试发现发展可能*等),以及失败后更持久坚持和更少通过物质滥用等适应不良行为,即感恩通过积极的应对评价减少了个体对压力情境的感知,进而促进了个体社会适应,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6]
火炬之光 洗点5、积极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感恩是某种类型的情绪反应的稳定倾向,是一种重要的积极情绪特质,同时感恩与大量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与众多消极情绪显著负相关。感恩倾向降低了人们体验正*情绪的阈限值,感恩测验得分高的人通常生活满意度较高,体验着更多的正*情绪,及较低水平的负*情感,如憎恨,嫉妒和抑郁等。[7]从这个理论也表明了感恩与心理健康因子的紧密关系。
三、教育实践中如何利用感恩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粤西地区包括哪些城市1、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利用感恩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梦见掉牙齿是什么征兆>续贷声明怎么写200字我们的大学生应该从生活中点滴做起,学会感恩。最近,Wood等提出了关注生活中各个积极方面的生活取向的感恩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感恩是一种关注生活中积极面的世界观。生活取向的感恩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情感,是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正向信念[8],过去研究者认为感恩总是指向感激他人的助人行为。但是Emmons和McCullough等的调查表明,被试列出的感恩事件的清单上甚至写了“早晨醒来”这样的生活事件,而并不都是直接指向特殊的给予恩惠的人。[9]可能是具有较高感恩倾向的个体对生活中的积极事件有较强感知能力并能够享受其所带来的体验的更多的幸福感。有研究发现,幸福感低的人比幸福感高的人在临床上患抑郁的可能*高7.16倍。[10]因此,我们不仅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他人的帮助,也要引导他们去发现和体会生活中一切积极的方面。通过增加感恩经历增强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感和自我实现的幸福感,激发了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增强对抗抑郁的心理**。
2、从塑造感恩的积极人格层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
目前,有部分学者认为感恩是一种人格特质。在日常生活的情感背景下,一些人比其他人
更多地体验到感恩,许多研究表明具有感恩倾向的个体是快乐的人,而且表达感恩能够加强个体的积极情绪。因为感恩特质使个体更容易注意到身边发生的积极的事情,并体验到积极的情感。由于经常体验到各种积极的情感,使得个体的心境更佳,因此也更能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McCullough等对238名大学生的研究结果*实了高感恩倾向的人有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表明感恩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效度。感恩能够预测8%的对生活满意度的个体差异,以及2%~6%的个人成长、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纳中的个体差异。[11]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大学生感恩的积极人格特质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