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特点——精选推荐
⼤学⽣特点
1、⼤学⽣活的基本⽭盾
⼤学⽣在⼤学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盾和冲突,新⽣和其他年级学⽣的表现各有不同。⼤学⽣活的基本⽭盾及其主要特点如下:
(⼀)⼤学⼀年级的主要特点为适应与转变的⽭盾。从中学到⼤学是⼈⽣的⼀次重要转折。由于这⼀阶段的学⽣尚未很好地调整⾃⼰⾓⾊⾝份的变化,在这个阶段,⼤多数⼤学新⽣往往交织着⼀些⼼理⽭盾。
⼀是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盾。刚刚进⼊⼤学的新⽣,对⼤学⽣活的⼀切都不太熟悉,⼀切都感到新鲜,兴趣盎然,往往以很⼤的热情来熟悉和了解周围的环境、同学、⽼师和⼤学的功课,但是由于这个阶段或多或少都保持着中学⽣活的⽣活习惯、思维⽅式和处世原则,⼼态还没有完全调整到现实的⼤学⽣活来,因此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中学的⽼师、同学和中学⽣活的依恋⼼理,对⽗母的依恋⼼理。如果这种依恋的⼼理⼜恰恰遇到对⼤学⽣活的适应困难,则会更加加重这种依恋⼼理的产⽣。呈现出新鲜感与依恋感的⽭盾。
⼆是轻松感与压⼒感的⽭盾。考上⼤学意味着中学阶段的结束。在⼀个阶段学习任务结束,⽽另⼀个阶
段学习任务还没有完全明确之前,有⼀个相对轻松的时期。因此,刚⼊校的新⽣会有⼀种解脱中学繁重学习任务的轻松感,但是⼤学的学习本⾝并不是⼀件轻松的任务,⼤学的学习不仅在内容上⽐中学学习的内容要加深和拓宽了,⽽且还增加了很多需要不断探索的不确定性因素,⼤学学习需要挖掘⾃我学习潜⼒的深度和⼴度要⽐中学程度更重,加上学习⽅法的不适应和对⼤学考试的担忧,经过⼀段时间以后,不少⼤学⽣感受到了⼤学学习的压⼒,呈现出轻松感与压⼒感的⽭盾。
三是⾃豪感与失落感的⽭盾。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名⼤学⽣,还是⼀件令⼈欣慰的事情,因此⼤多数⼤学⽣由此产⽣了⼀种⾃豪感。但是进⼊到强⼿如林的⼤学以后,很多⼤学⽣都感觉到失去了中学时代的优势,有⼀种从“中⼼”到“边缘”的感觉。原来在中学时,由于学习成绩和各⽅⾯表现优秀,因此总是处于⽼师和同学们关注的“中⼼⼈物”位置;⽽进⼊到⼤学以后,成了⼤学⽣活的普通⼀员,并且还处于⼀年级新⽣的“低位”,因此或多或少产⽣⼀种失落感,萌⽣⼀种被“边缘”化的⼼态。
(⼆)⼤学⼆、三年级的主要特点是发展与分化的⽭盾。进⼊到⼤学⼆年级以后,许多学⽣都对⼤学⽣活有了基本的了解,基本上摸索出了⼀整套适合⾃⼰特点的学习⽅法,建⽴了⾃⼰的⼈际交往圈,⼤学⽣活逐渐变得丰富、充实和有规律。因此,刚进⼊⼤学时的那种焦虑感和紧张感减少,且能以⽐较平和的⼼态来⾯对⼤学的学习和⽣活。这是⾃我发展的⼀个⼤好时机,发展成了这⼀个阶段的主题。但是,随着对⼤学学习⽣活的了解,⼤学⽣需要在新的环境下来重新对⾃⼰进⾏定位,需要进⼀步确定⾃⼰的专业发展⽅向和未来发展领域,需要对⼈⽣的很多问题进⾏决策,⽽对⾃我认识的深化,
对发展⽅向的确定,对⼈⽣任务的决策会深刻影响⼤学期间乃⾄今后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处理会导致出现不同的⼈⽣发展轨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学⼆、三年级期间,⼤学⽣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个阶段,⼤学⽣活也充满着各种⽭盾。
⼀是发展和停滞的⽭盾。如前所述,⼤学⽣⼆、三年级⼤学⽣各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可能
有⼀部分学⽣会发现⾃⼰学习到了⼀定程度以后,再也⽆法继续学习下去,好像处于⼀种停滞的状态,要深⼊下去也⼗分困难,这就是所谓的“⼼理⾼原”现象。在⼼理学上,所谓⼼理⾼原现象是指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在练习后期的⼀定阶段出现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理⾼原的产⽣是⼀种客观、⾃然的现象,任何⼀种复杂的学习过程都有可能出现⼼理⾼原现象。这种现象的产⽣,可能是由于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减弱;或是由于提⾼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法还未形成;或是由于练习⽅法不对,⼀时⽆法突破困难;或是产⽣⼼理上和⽣理上的疲劳;或是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产⽣了厌倦情绪;或是由于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的勇⽓和信⼼等等,如果突破这种“⼼理⾼原”,那么个体就好像达到了⼀种另的新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理⾼原现象并不是⼀种停滞现象,⽽是发展的⼀种阶段,但在⼤多数经历了⼼理⾼原现象的⼤学⽣来看,这种停滞感觉是⽆法突破的,呈现出发展与停滞的⽭盾。
⼆是定向与不确定的⽭盾。根据我国⼤学课程设置的基本规律,⼀般来说,⼤学⼀年级开设公共基础
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学⼆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学三年级开设专业课,⽽⼤学四年级开设专题课,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这样便于⼤学⽣在学习期间形成⼀个宽⼝径、厚基础的⾦字塔式的知识结构。这种课程设置规律导致在⼤学⼆、三年级期间存在着专业⽅向发展的另⼀次重⼤选择。⼤学⽣进⼊到⼆年级以后,随着⾃⼰对⼤学课程结构和学科专业发展的了解,往往会根据⾃⼰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今后具体的发展⽅向,确⽴⾃⼰今后职业发展⽅向,确⽴⾃⼰专业发展领域。但是,由于⼤学⽣对⾃我专业能⼒和未来社会对专业素质要求状况并不⼀定⼗分明确和清晰,⼤学⽣并不可能⼀次性地就明确⾃⼰专业发展的⽅向,⽽是通过⼀次⼜⼀次不断地尝试,也许某⼀段时期,会对某⼀门学科领域⼗分感兴趣,阅读了⼤量的书籍,做了⼤量的准备;但后来⼜发现这个⽅向原来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也不⼀定⾮常适合,因此感到⼗分沮丧,呈现出不断地尝试、探索,⼜⼀次地回到最初的起点的的痛苦的⼼态。
三是同⼀性确⽴与扩散的⽭盾。同⼀性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理学家埃⾥克森使⽤的术语,主要是指⼀个⼈的主观评价与外界的客观评价相⼀致、相统⼀的过程。同⼀性的形成并不始于青年期,也不终于在青年期,它贯穿于⼈的整个⼀⽣的发展过程,但是同⼀性的形成在青年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青年期个体是第⼀次把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客观的我和主观的我、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进⾏整合的时期,是⾃我同⼀性的第⼀次联结的时期,因此,在青年期形成第⼀个⾃我同⼀性的联结对于⼈⽣的发展⾄关重要。在⼤学四年发展阶段,⼤学⽣⼀年级的学⽣因为⾯临着繁重的适应与转变的⼈⽣任
务,还来不及对⾃我进⾏重新定位和处理,但进⼊到⼤学⼆年级以后,随着⼤学⽣对⼤学环境⽇益熟悉,对⼤学学习⽅向的适应,⼤学⽣不再需要更多
的⼼理⼒量来⾯对客观环境,这样,有了更多的机会来思考⾃我的问题,于是我是什么?我今后会怎么样?⼈⽣的道路应该怎么⾛?如何设计和优化⾃⼰的⼈⽣等等⼀系列的问题就会涌现出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既促进了⼤学⽣对⾃我认识的深化,加深了⾃我同⼀性的理解,同时,也带来了⼤学⽣活的苦恼、困惑和忧虑。因此,许多⼤学⽣感到⼤学⼆、三年级是⼤学⽣活最苦恼、最孤⽴⽆援的时期。有的⼤学⽣回忆到:“刚上⼤学时觉得⾃⼰挺不错,盲⽬乐观,⽆忧⽆虑,总处于⼀种⾃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两年过去了,接近毕业分配了,我现在到底怎么样?今后该怎么办呢?……⽆数问题缠绕我,使我⽆法平静。”⼤学⼆、三年级所反映的⽭盾,正是不断寻⾃我同⼀性的⽭盾和痛苦,正是这种痛苦的求索,使⼤学⽣开始对⾃然我有了相对明确的认识,有了更好地应对复杂事物的⼼理基础。
成本管理的内容
(三)⼤学四年级学⽣的主要特点是整合与调整的⽭盾。进⼊⼤学四年级以后,⼤学⽣试图把⾃⼰在
⼤学期间所学得的知识进⾏整合,并且他们很好地认识到⾃⼰优点和缺点,与同学的关系因毕业的临近变得更加亲密与充满温情,他们在与其他年级的师弟师妹相⽐,也更显⽰出了⼼理的⾼位,在与⼈交往的过程中,充满着成熟与⾃信。但由于毕业就业的临近,⼈⽣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发展的可能,选择意味着机会,但也意味着放弃。⼀旦选择⼀种发展,就意味着要放弃另⼀种发展,在得失取舍之间做出权衡,是⼀件⼗分困难的事情。因此,⼤学⽣在四年级期间也是充满⽭盾的。
⼀是紧迫感与放任感的⽭盾。进⼊⼤学四年级以后,很多⼤学⽣会感到⼤学⽣活⼀晃⽽过,⽽⾃⼰很多知识都还没有学习,很多事情都没有完成,都想尽可能抓紧最后机会努⼒学习,弥补⾃⼰知识的缺陷;还有的⼤学⽣正积极准备考研究⽣,准备⼯作,为⾃⼰将来⽣活作打算,因此⼗分繁忙,很多学⽣会感觉时间不够⽤,有⼀种紧迫感。但与此同时,在⼤学期间繁重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以后,在已经考过研究⽣,与⽤⼈单位签定协议以后,不少⼤学⽣也会感到难得的轻松感,对⾃⼰的管理会适当地放松,出现紧迫感与放任感的⽭盾。
⼆是满⾜感与忧虑感的⽭盾。经过⼤学四年的学习,⼤多数⼤学⽣对⾃⼰所学的专业有了相当的了解,基本上形成了以学科专业为核⼼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式,⼤学⽣常常试图运⽤⾃⼰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思维⽅式来解决现实⽣活中的种种问题,提出⾃⼰的看法,获得专业学习和利⽤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种满⾜感。但与此同时,不少同学也会感到⼤学四年,⾃⼰什么都没有学到,也不太会运⽤已经学习的理论和⽅法来解决现实⽣活中的各种问题,对就业和今后发展产⽣忧虑感。
三是积极投⼊社会与对社会的恐惧感的⽭盾。⼤学阶段学习是⼤学⽣迈向社会的最后⼀次集中系统的学习,⼤学毕业与中学毕业和⼩学毕业的本质区别在于,以往的毕业只是⼀个学习阶段的结束和另⼀个学习阶段的开始,⽽⼤学毕业⾛向社会标志着集中系统学习阶段的完成,⽽要进⼊真正的社会,把⾃⼰所学习的知识运⽤于实践,在各⾃具体⼯作岗位运⽤⾃⼰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的⼈⽣价值。因此,对于刚毕业的⼤学⽣来说,⾛向社会不仅是⾃⼰实现⾃⾝⼈⽣
价值的机会,也是对⾃⼰⼗多年学校⽣活的⼀次总体的检阅,⼤学⽣对步⼊社会会产⽣⼀种复杂的⼼理,既有投⼊⽕热⽣活⼤⼲⼀把的激情,也有担⼼⾃⼰能否适应未来⽣活的⼀种恐惧感,呈现出积极投⼊社会与对社会的恐惧感的⽭盾。
总之,⼤学⽣活的过程并不是风平浪静、⼀帆风顺的过程,⽽是⼀个充满艰⾟的⾃我探索过程,前⼏届⼤学⽣将⾃⼰⼤学四年⾝⼼特点⽤四句话进⾏概括:“⼤学⼀年级是不知道⾃⼰不知道;⼤学⼆年级是知道⾃⼰不知道;⼤学三年级是不知道⾃⼰知道;到了⼤学四年级才知道⾃⼰知道。”这是学⽣感受⼤学⽣活的⽭盾冲突的真实写照。
2、⼤学⽣活的基本⽬标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是历史使命对⼤学⽣的必然要求,是党和⼈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学⽣需要确⽴的成才⽬标。
德是⼈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成长
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选⼈、⽤⼈、评价⼈的基本尺度。同学们从进⼊⼤学校园起,应当⾃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理想信念为核⼼,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发展为⽬标,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智是⼈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在智育⽅⾯,同学们需要刻苦学习,努⼒掌握科学⽂化知识,具有本专业⽐较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技能,不断拓展⾃⼰的知识领域,形成适合未来⼯作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创新能⼒。
体是⼈才素质的重要条件。在体育⽅⾯,同学们需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体的基本技能,养成锻炼⾝体的良好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合格标准。⾝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作职责。
美是⼈才素质的重要体现。在美育⽅⾯,同学们需要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提⾼审美能⼒。
灭火器有效期
3、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关系
思想道德与法律有机结合为⼀体,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缺⼀不可的紧密关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产关系的产物,受着社会主义⽣产关系的制约,同时⼜反映和作⽤于社会主义⽣产关系;它们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阶级和⼴⼤⼈民众意志与利益的体现,是调节⼈与⼈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的秩序与稳定的社会规范;它们的许多原则和内容也都是⼀致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价值⽬标;社会主义法律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
思想道德与法律属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从调节领域来看,思想道德既涉及⼈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层⾯的问题,⼜涉及⼈们⾏为层⾯的问题,调节范围相对⼴泛;法律涉及的则主要是⼈们⾏为层⾯的问题,涉及范围较为具体。从调节⽅式来看,思想道德
主要依据说服⼒和劝导⼒、社会舆论以及风俗习惯和⼈的信念起作⽤;法律是通过国家强制⼒保障实施的。从调节⽬标来看,思想道德着重对⼈们的内⼼世界提出善良与⾼尚的要求,法律则着重对⼈们的⾏为提出禁⽌与许可或允许的要求。因此,法律对⼈们的要求是最基本的、底线的,⽽思想道德的践⾏与追求则是⽆⽌境的。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种特殊的素养,是⼈们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进⾏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的品质。在⼈的各种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正如指出的:“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和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同学们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要着重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修养,把提⾼⾃⼰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
道德素质是指⼈们从⼀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出发,在处理个⼈与他⼈、个⼈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表
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为⽔平的综合反映。道德素质包含着⼀个⼈的情操、⽓量、胸怀和风度,体现着⼀个⼈的道德⽔平和道德⾯貌;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凝结为崇⾼
的道德境界,从⼀个重要的⽅⾯反映⼀个⼈的形象和⼈格。始终如⼀地坚持道德学习和道德修养,认真践履社会主义道
德的要求,是提⾼个⼈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法律素质是指⼈们认识上、⾏为上知法、守法、⽤法、护法的素养和能⼒。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
⽴必需的法律意识,拥有必要的⽤法能⼒,构成了法律素质的三项基本要素。良好的法律素质对于保证⼈
们合法地实施⾏为,依法维护各种正当的权益,形成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荣⼋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要求。⼈
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就是个⼈在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辨别是⾮、区分善恶、
判析美丑的能⼒,是个⼈的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向全社会明确
了是⾮、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各民族、各阶层和不
同利益体的⼈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为得失,明确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
规范,。⼀个是⾮不分、善恶不明、美丑不辨的⼈,危害国家、背离⼈民的⼈,愚昧⽆知、好逸恶劳的⼈,损⼈利⼰、见利忘义的⼈,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的⼈,不可能协调好各种关系、处理好各种⼈⽣问题,不
可能在现实中寻到⽴⾜之地。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学⽣提⾼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指明了⽅向,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学⽣提⾼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和关键。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学⽣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都是社会的产物,不能脱离社会关系⽽独⽴存在;同样,社会⼜是⼈的关系和活动的产物,没有⼈的关系和活动,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个⼈要能在社会上⽣存下来,适应当时的社会⽣活,特别是在创造新的社会⽣活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加
强各⽅⾯的修养,其中加强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修养是核⼼的基本的内容。当代⼤学⽣正⾯临着⼀个前所未有的变⾰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未来⼈才素质提出了很⾼的要求,其中⾃然包括道德素质。⼤学⽣同其它社会成员⼀样,也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在⼤学⾥学习的根本⽬的就是渴望在未来纷繁复杂的社会⽣活中占有⼀席之地,被社会所接受,成为受社会欢迎的⼈才。作为新世纪的⼀代新⼈,要想适应当今和未来时代的客观要求,基本的条件之⼀,就是要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要求,⾃觉加强个⼈修养,提⾼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学⽣发展和完善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的本质并不是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只能在社会关系中⽣存和发展,⽽这种关系中,⼜有着特定的准则要求个⼈遵守,道德和法律便是其中最为普遍、最为基本的⾏为准则。这就是说,道德和法律是以规范的形式表现着⼈所特有的社会关系。⼀个⼈是否遵守法律、是否遵守道德,是否具有⼀定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可以说是他能否在这⼀社会中更好⽣活、是否被社会所接纳的关键。⼀个⼈只有具备了必要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才能为社会所认同和接纳,取得扮演特定社会⾓⾊的资格,从⽽成为具备了⼈的本质的真正的⼈。与此相联系,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是个⼈发展的核⼼内容和主要⽬标。⼈类历史是⼀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也是⼈们⾃我改造、⾃我发展与⾃我完善的历史。社会⽣产、社会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法律和道德,法律和道德⼜进⼀步促进了⼈的完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伴随着⼈们成才的整个过程。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蕴含着⼈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们总是明辨是⾮、追求真理;识别善恶,追求⾄善,分辨美丑。因此,我们可以说,⼤学⽣成才的过程,就必然伴随
着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提⾼的过程。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学⽣成⼈成才、奉献社会的基本要求。⼤学⽣是现代社会⽣活中知识层次和⽂化素养都相对较⾼的特殊社会体,从总体上,绝⼤多数⼤学⽣都有⽐较⾼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但这并不说明⼤学⽣不需要进⾏道德和法律的修养。相反,⼤学⽣的道德和法律的修养必须加强。这是因为,⼀是⼤学⽣处于成才的关键阶段,道德和法律的堕落将使他们终⾝遗憾,终难成才。⼆是在改⾰开放的今天,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影响,社会⽣活中也出现了⼀些违法乱纪、道德失范的现象,加上受资产阶级腐朽⽣活⽅式的影响,极少数⼤学⽣放松甚⾄放弃修养,缺乏基本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操守。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个⼈的能否成才,成才后能否对社会、国家做出贡献,有着不可忽视的作⽤。只有摆正“德”和“才”的地位,充分认识到“德”的重要,才能成为⼀个真正有益于⼈民的⼈,有益于社会主义的专门⼈才。总起来
说,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之本,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是终⾝之计。
4、当代⼤学⽣的形象塑造
塞尔达传说天空之剑当代⼤学⽣应勇于承担历史的重任,⾃觉塑造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崭新形象。
理想远⼤、热爱祖国。当代⼤学⽣应当把⾃⼰的崇⾼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当代⼤学⽣应当树⽴为振兴中华⽽勇于奉献的形象,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幸福为⼰任。当代⼤学⽣
⽣逢报效祖国和⼈民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理应树⽴起“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把为振兴
中华做贡献作为⾃⼰不懈奋⽃的⽬标!
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当代⼤学⽣应当发挥朝⽓蓬勃、思维敏捷、敢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具
创造活⼒的诸多优势,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不断夯实科学⽂化知识基础,努⼒提
同在一片蓝天下
⾼持续创新能⼒,使⾃⼰成为祖国和⼈民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素质⼈才,为国家实现科技⽂化跨越
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当代⼤学⽣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
的⽅法论,努⼒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德才兼备、全⾯发展。当代⼤学⽣要学习掌握最扎实、最前沿的科学⽂化知识,以造福国家和⼈民。知识可以成为完善⾃⾝、服务社会的⼿段,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知识运⽤不当也可能成为某些⼈牟取
私利、欺世盗名、违法犯罪的⼯具。德才兼备是全⾯发展的⼀个重要衡量标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司马光
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就是说,只有⽤“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
正当发挥。⽬前社会上出现的学术腐败和⾼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因此,对当代⼤学⽣来说,“德”决不是可有可⽆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远⽐获得⼀定知识的难度更⼤,需要⼈们做出更艰苦、更长久的努⼒。
视野开阔、胸怀宽⼴。当代⼤学⽣应当学会以宽⼴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新⽉异的世界;⽤宽⼴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民众学习。做⼀个“视野开阔、胸怀宽⼴”的新时代⼤学⽣,在⼀
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把个⼈的“⼩我”融⼊国家和集体的“⼤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民利益的如何写欠条
过程中创造个⼈⼈⽣的辉煌。
知⾏统⼀、脚踏实地。当代⼤学⽣要努⼒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动密切联系起来,塑造“知⾏统⼀、
脚踏实地”的良好形象。“知⾏统⼀”是和道德⼈格紧密结合在⼀起的。知⾏脱节是教育中容易出现的⼀
⼤问题,也是道德上双重⼈格的表现。⼀个⼈能否做到⾔⾏⼀致,是他能否在⽴⾝处世等⽅⾯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和⼈的相处中,既要重视⾔,更要重视⾏。孔⼦强调,对⼀个⼈,不仅要“听其⾔”,更要“观其⾏”,要看他能否做到⾔⾏⼀致。同学们在⽇常的学习和⽣活中,要时时提醒⾃⼰,⽐如应该做的事情,认识到了,但是否做到了;应该改正的错误,认识到了,但是否改正了。⼀个⼤学⽣如果能够从⾝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做到⾔⾏⼀致,⽼⽼实实做⼈,踏踏实实做事,他的道德⼈格必然会⽇新⽉异,不断完善,也必然会向社会树⽴起“知⾏统⼀、脚踏实地”的崭新形象。
号怎么注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