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中原的成语故事
“问鼎中原”成语源自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指的是一个人有志向、有抱负,渴望做大事、统一中原、掌握政权的雄心壮志。故事大致如下: 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国君晋景公有位贤臣名叫郤缺。郤缺原本是个平民,但他其才华出众,被推荐给了晋景公,终于成为了一代名臣。
晋景公为了测试郤缺的智慧与胸怀,便询问他,所以晋国要想一统天下,问鼎中原,要做些什么?郤缺回答道:“夫为霸者,不可不知功臣、不可不尊贤,不可不用智谋。治国不能重用贤臣,不听忠臣,志存高远,怠于时事,政教不务,主事不谨,德政不修,内乱则无政权,外虏则无国家,臣竊为之忧也。故君上择贤才而用之,或不明而亡国,或明而安国。”此言一出,晋景公对郤缺刮目相看。 后来郤缺又对晋景公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治理国家的方法。他说:“臣以为政治之道,在于建功立业,使先王得以铭心铭骨,昭示子孙。惟有忠臣之谏,严父之责,无棼子之封,子孙惧之力,其中山中之行,圣人之教,遭时不辱,寒心不易,可使晋国问鼎中原。”晋景公看到郤缺的智慧与胸怀,非常赞叹。
后来晋景公去世,他的继任者并不重用贤臣,最终导致了晋国的没落。 “问鼎中原”的成语典故,可谓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鲜明体现。它体现了一个人担当大任,雄心壮志的品质,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治理的智慧。这个成语也在后来的文学作品、历史书籍中被广泛使用,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典故。臣的成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