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次修时,必诵一遍《入中论》颂中:“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于此自任持,堕险成他自在转,后以何事从彼出。”而为心要。应如是学。
敦巴跟慬哦瓦说:“你今天忆念过已经得到暇满人身了吗”看到这句话,我们同样要用它问问自己,因为不忆念就想不起来。在这件事上,最好死板一点,每天规定必须提醒五次或者十次,不然是养不成法的习性的,所以一开始要不断地忆念,要数数修。说道理很容易,但要真正去检查,有几个人真正想过呢可见是很不容易。
我们观察一下,自己想没想过我已经得到了暇满人身没想过。甚至不认为这是暇满人身,或者暇满人身什么意思,这个太抽象了,我无法想像。但是你读大学的时候,会不会想我现在已经是大学生了你还是会想,我现在已经进入大学校园了,我应该好好学习。当然没善根的是例外,他认为终于上大学了,可以不用刻苦读书,可以脱掉刻板的校服,可以奇装异服,可以谈恋爱,没人管束,终于自由了。这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因为法道上的事非常深远,一般人不容易触及,它要发展就要把刚才说的比喻移过来。现在已经有了暇满,但是因为没有氛围,所以对此比较难有切身的体会。我们看世间的大学,大门口挂着校徽,校园里各种各样的形象标志都在显示这是大学,人们口里都在说我们这里是大学,学生们已经非常肯定自己的角是大学生,是高等学府的宠儿。有志气的人在这四年当中常常会想,我现在好不容易上了大学,这里条件很好,是极宝贵的求学机会。因此他就一心投入在学业上。
这个例子懂了,思维暇满的路线也差不多懂了。但是真正修起来,还是比较难,因为没有校徽那样标志性的东西在眼前晃,意识里面也没真正形成这样的深刻观念。你坐在这里也没感觉自己已经到了世界上最好的高等学府,你看这个书的时候,还不像看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那样心动。可见我们的善根还不够,照理来说,你应该有比那个强一百倍的心才对。
前面说摄取心要,用求财求来比喻,这里忆念暇满就好比上大学,常常要想我已经考进大学了。因为暇满的意义要大无数倍,一般很难想像出来。如果不举世间例子,更加会觉得“忆念已得暇满人身”这个太抽象,不晓得怎么想。或者看到这个的时候情感出不来,心不动。就是因为它深了,而人比较容易接受浅近的事,其实外法、内外两个东西可以对应的。如果实在想不出,你就想:我已经到了佛教大学里,这个时候充满了学法的机会,我要在自己清净的关房里修法,开始一点一点地修,这很难得啊。就这样想。
上大学是从小就开始熏染的,身边有很多这种信息在播种子,十多年里播了无数的种子,所以好乐的心就很强,这是熏染过深的缘故。但是暇满才刚开始想啊!等到真正熟练了,也会生起同等的追求之心,而且更纯更大。你不是生在佛国里,如果是生在佛国里,从小熏的全是暇满等的观念,等听说世间大学时一样感觉很陌生,什么叫大学不清楚。大学是什么东西呀在那个里面是干什么呢等等。
一个土一个于念什么这就是习性的问题,对我们来说,难度很大,特别需要再再地串习,原因就是太生疏,所以前行的量要加好
多倍就是这个道理。首先就要意识到这一点,不然就难以成就。尤其是很多人都是人到中年才回头来学这些本该在六岁时从佛教小学课堂里就学会的东西,现在已经四十岁了,还要回到一年级的课堂里来学,你说是不是更难所以,没意识到这一点,你觉得太容易,最后肯定出问题。所以既不要畏难,也不要认为太容易。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善心,以这个善心要提起取心要欲。你不想就根本没这个心,现在修得这个心就常常要问,这个善心起来了吗这里的善心就是忆念暇满的心。
只要内在的观察修起来了,他就开始时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叫“常作自心之善师”。现在的老师们每一次教的课都不一样,但如果你能当自己的老师,那么你要修什么就一直只教自己那个。
现在要学暇满,你就要教里头的小孩暇满的修心法,常常督促他,你修了暇满吗你忆念暇满了吗这就好比父母督促孩子,老师交待的作业做了吗你要不做,考试的时候考不起啊!等等。同样,我们每天要做的作业就是这个,老师说忆念暇满每天要忆念一百次,你就告诉心里这个小孩,你做了暇满的作业吗他说没做。你不能放任他,一放任他就彻底放弃不做了。那怎么能修成呢过去学数学的时候要练多少道题,同样的,这个暇满你想了吗你不想的话也是不会的。如果已经想会了,以后就知道要这么修、这么思维。碰到相应的境就有能力,因为在那种时候你能掌握自己,能运用这个法在心里思维调整,能马上把自己的心纳入法道。最后就全部都是这样的观念行为,说话也是这样说,在一段时间里全部都是佛法,那么最终世间法就一个也没有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