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当时中国确定的目标是用20年时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要达到7%-8%以上。当时全世界没有几个国家相信,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如此落后,能够实现长达二十年时间的告诉增长。
虽然在20世纪60-70年代亚洲的“四小龙”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利用国际市场的优势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实现了高速增长,然而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与改革开放的性质“四小龙”有很大区别,仅我国东南沿海五个省份的面积就是它们的五倍,人口是其四倍,然而我们实现了持续25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世界上许多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就是改革开放,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最突出贡献,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创造。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既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长期以来存在多种说法。其实所谓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实质就是用什么力量去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过去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我们曾经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是阶级斗争;后来又认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开放以后,明确将其概括为两个字:“改革”。30年来的实践
虽然在20世纪60-70年代亚洲的“四小龙”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利用国际市场的优势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实现了高速增长,然而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与改革开放的性质“四小龙”有很大区别,仅我国东南沿海五个省份的面积就是它们的五倍,人口是其四倍,然而我们实现了持续25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世界上许多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就是改革开放,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最突出贡献,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创造。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既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长期以来存在多种说法。其实所谓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实质就是用什么力量去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过去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我们曾经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是阶级斗争;后来又认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开放以后,明确将其概括为两个字:“改革”。30年来的实践
证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正确途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的。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政局混乱,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2、改革开放的性质
2、改革开放的性质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3、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综
合国力,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27日发布报告说,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巨大转变。报告说,30年来,中国GDP居世界的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中国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此外,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30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中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同时,中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2、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
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2、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
3、“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第一,“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第二,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一方面因为,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无条件地拒绝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素。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也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不具有特殊的社会制度属性、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加以排斥;而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性
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全党工作的大局,系统地分析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它们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它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