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的变化默认分类
      "不搞经营,专事宣传"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基本运行模式。这是由于党把新闻事业的属性定位与上层建筑内,认为新闻事业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的宣传工具,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新闻事业是单一的事业属性,基本上按国家事业单位的规定和要求,承担党和政府赋予的宣传报道任务。直到1978年底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社会开始实现转型,其产业属性才逐渐明显。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些私营报业曾经作为企业经营,有过一段引人注目的经营管理史,比如说《申报》《大公报》《世界报》等一些有影响的经营实体,积累过一些有价值的报业经营与管理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曾承认报业的企业属性,允许这种私营报业的存在。1949年12月新闻总署召开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此后各地报纸都按照企业方式组织生产和经营,通过广告、发行等其他方式改善报纸收益状况。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扶持下,全国报也经营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但随后国家就将私营报业公司合营,后来又完全实行公有制,取消了所有的私营报纸,计划因素取代了市场因素,传媒的经营活动就此完全中断。
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各项事业都得到发展,市场和经济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被肯定,新闻界也开始借助市场和经济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单纯靠国家财政维持生计的状况。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首都8家报纸实行企业管理,但实际上并没有推行,直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但是,直到今天,我国媒介产业大量存在的并不是企业,而是颇具中国特的事业单位。从现在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来看,我国媒体仍然是国有资本唱主调。而且这些运行机构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也不是党政府机关,而是依附于党政府机关之下的事业单位,随着我国市场发育的逐步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内涵、外延和性质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事业单位与国家行政机关的界限日益清晰,但事业单位与企业的界限却日渐模糊。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经营创收已成为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目的。20 世纪80年代前,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一样,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机关划发;80年代后,国家对事业单位划分为全额拨款单位,差额拨款单位,自收自支单位;90年代后国家又将事业单位表现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除一部分仍然保持由财政供给经费外,大部分要依赖自身的经营创收。
    而在媒介产业中“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模式可谓是我国媒介产业组织制度的重大突破。“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制度称为“两头靠”即同时享有事业和企业两种体制上的好处。这种体制,既能享有事业单位的政策优惠,
又能像企业那样在市场上经营创收。“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这种“两头靠”体制成为中国媒介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定历史阶段催生出来的一种制度,这种模式以后就成为一个定式,先是在报业推广,逐步普及。后被出版业全面实施。
    1979年春天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台上的第一条广告,从此,中国媒介产业开始轰轰烈烈地开辟广告市场,获得广告收益。1985年《洛阳日报》率先自办发行报纸,开创了报纸自办发行的先例,尔后各地报纸纷纷起而效尤。报业经营和发行的日趋市场化,电子媒介的兴起,有线电视网络高速发展,媒介市场日益广阔,推动媒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1992年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发表后,紧接着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期,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快车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媒介产业事业单位体制中的政企不分、机制不活等种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20世纪90年代,微观组织制度的改革成为媒介产业制度创新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南粤大地掀起了媒介组织制度创新的热潮。羊城晚报社、南方日报社相继实行社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并实施社长、总编辑、总经理的“三驾马车”的管理体制。
    激烈的市场竞争催生了媒介的联合和集中,于是成立媒介集团又成为各级政府和媒介实施规模发展的战略选择。1996年,我国第一家媒介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宣告成立,其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先后宣告成立报业集团。
    1998年后,在我国面临加入WTO,国外资本即将进入的背景下,集团化似乎成为媒介产业作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一时间,从中央到地方,报业、出版、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介集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在中国大地上诞生。比较成规模的是出版媒介集团。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类似,媒介产业的改革更多的是面向市场的问题,即在利益的驱动下寻求市场化的走向。媒介产业的改革在时间和规模上都明显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但我们必须看到,媒介产业是特殊行业,因此改革不能一促而就,需要更多理性。媒介产业改革的重点是:划分公益型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大类别,实行不同的制度安排。一类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非经营性的,继续作为事业单位加以管理;一类是经营性的媒介单位,则要走向市场,按照企业制度模式管理,实行专制。在中央提出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后,2004年被认为是中国媒介产业的体制改革之年,2004年3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出版集团整体改制为企业。(人民出版社除外),成立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并对其国有资产进行授权管理。国家级的出版媒介集团整体改制为公司制的企业,这在社会主义中国是破天荒的重大突破,在全球媒介产业引起轰动。
      但是中国媒介产业集中程度不高、不均衡。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或产业中,部分企业或消费者所占市场分额的比重和规模。1、报纸产业集中度不高,同一层次竞争激烈。与西方国家的报业状况相比,我国报纸分布层次多,地域性强,同一层次竞争激烈。中国报业呈分散竞争的状态。2、期刊产业集中度低,处于低水平竞争状态,我国期刊家族庞大,布局分散、总体处于低水平的竞争状态、呈典型的分散竞争局面。3、广播电台地区差异明显,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4、电视业呈一般竞争状态,市场竞争相对激烈。5、图书出版集中度低,图书销售则呈一般集中型状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图书出版社数量并不多,出版社的规模偏小,市场的地域分割严重,造成小而散的局面。
      另外,我国媒介产品差别低,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高。我国媒介产品差别低是一个共性问题。我国媒介产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行政指令性模式,条块结合的分布状况十分明显报业以日报为主,占报纸总量22.98%;其于均是周六刊以下的各类报纸,以行政等级划分,全国性报纸有218种,省级有866种,地方级有848种县级有548种。以办报类型分,又以时报、晚报、都市报为主体,形成我国报业媒介的主流这种布局造成我国报业媒介的产品差别较小 ,大家都在一个层面,一种风格上竞争 ,特不明显,竞争却日益加剧。期刊产业差别程度低同样表现明显,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居多,但大都特点平平、规模仍小。
改革开放的性质
      近年来,广播电视业有了飞速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均开始走上专业台、系列台的发展路子,但大
都围绕着新闻频道、生活频道、体育频道、少儿频道、经济频道等类型设置,划分的办法与内容大致一样。在进入壁垒上,主要是行政性和政策性。为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国媒介的主体业务仍未对外资和民间资本开放,媒介的资源由政府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和分配,媒介产业的进入和退出都比较困难。由于我国媒介的产业集中度不高,又加上进入和退出的壁垒限制,如何将媒介市场激活,提高媒介产业的市场化程度,需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媒介的制度创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