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纪事》文学常识考点附练习题答案
《白洋淀纪事》文学常识附练习题答案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小说、散文的结集,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赞颂了他们热爱祖国、淳朴善良、机智勇敢等精神品质,深情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
全书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选录了《芦花荡》《荷花淀》《光荣》《嘱咐》《采蒲台的节》等四十篇经典作品。《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这两篇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没有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着力写出民族的正气和抗日军民坚毅不屈的精神。此外,《山地回忆》《正月》等篇,描述了根据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真实再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表现出普通劳动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明大义、识大体的宽阔胸襟和乐观、健康、纯洁的品性。
《白洋淀纪事》,在叙事的同时注重写景和抒情,充满诗情画意,代表作《荷花淀》有“诗体小说”之称。
《荷花淀》主人公人物形象
水生嫂——一是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二是传统、善良: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
孩子,体贴丈夫。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三是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四是乐观、坚强。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
水生——男主人公,是众多抗日人民的一个缩影。为抗日奉献一切,不顾个人生死,有着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芦花荡》老头子人物形象
1、英雄性格:过于自尊和自信(核心性格)
他对苇塘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一一过于自尊和自信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撤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这样的悠闲自得充分说明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让她们睡一觉。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探照灯射过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过于自信
穿越抗日小说老头子发誓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包票,他玩鬼子于股掌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与自導。——始终自尊和自信。
2、受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老当益壮。
3、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
4、智勇明双全的英雄行为。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主要内容
赞美了老头子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机智勇敢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荷花淀》: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农村里,有七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里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一个叫水生的游击组长回去跟他们的家里人说明白。水生连夜赶回家,到别人家里做了些说服工作,又与妻子话别,第二天便匆匆走了。过了两天,这些青年妇女想去看望参了军的丈夫。于是,她们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可部队刚好在前一晚上开走了。在她们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只日本鬼子的大船。她们拼命地逃,鬼子在后面紧追不舍。就在她们把小船划进荷花淀的同时,埋伏在淀里的一支队伍给了鬼子迎头痛击,击沉敌船,全歼了鬼子。她们这时才发现,原来伏击鬼子、在危急关头救了她们性命的,正是她们想见的新参军的丈夫。战士们完成了任务,又见到了爱人,高高兴兴地带着战利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这年秋天,这妇女也学会了射击,在冬天配合子弟兵作战。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过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
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蒿儿梁》:蒿儿梁,是五台山上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尤其到了冬天,山陡路滑,再加上漫天风雪,简直要把人冻死。同时,这还是一个极为贫瘠的小山村,老百姓住的全是泥墙小房,吃的只有莜面和山药蛋。可是就在这里,有伤员们温暖的家,有让人垂诞的莜面窝窝,有如家人般热情、淳朴的村民。由于敌人的“扫荡”,这份军民鱼水情在这里生根,发芽。
《吴召儿》:吴召儿,一个不起眼的乡村丫头,一个识字班的青涩女孩,同时,也是一个称职的“反扫荡”队伍的向导。此篇作者的回忆就是由这样一个女孩开始。在革命最为艰苦的岁月里,像吴召儿那样的平凡的老姓,为战士们遮风挡雨,为战士们舍身忘我地守护。他们之中有像吴召儿一样的孩子,有妇女,也有老人……
《碑》:本篇主要写了一个老人用网到滹沱河打捞牺牲战士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赵庄村居住着赵老金一家,家里有一位洒脱乐观的父亲、一位热情善良的母亲和一个兼具父母优点的宝贝女儿。家中过去常年住着八路军战士,并且和他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十月的一个寒冷夜晚,李连长带领一分队,在执行上级命令时,不幸中途遭遇敌车埋伏,全部跳河殉国。赵老金一家救起两名幸存者,并得知李连长已经牺
性。赵老金从此之后,就长年累月在滹沱河中打捞李连长和战士们的尸首。他不是打鱼,而是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最后,站在河边的老人,就成了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走出以后》:本篇主要写了王振中在朋友帮下离家上学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南郝村这个地方虽然不大,却有着大平原田园的本美。王振中如同千百个白洋淀的女孩一样,平凡而普通。可是,就是这个平凡的女子,在抗日的战火中得到洗礼,勇敢地走出了小家庭,解除了不合理的婚约。走出以后的王振中,学会了德语,并且医术精湛,进步之快,令人刮目相看。
《山地回忆》: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位女孩与  “我”在冰冷的河边相识,因为当时是抗战时期,物资紧张,抗日战士连御寒的袜子也要等到寒冬腊月才能配备一双。就在此时,那位女孩慷慨相助,让“我”度过了那年的寒冬。这段回忆,成为我一生最美的记乙。即使黄河能冲走那现实中的袜子,也不能冲走“我”对那女孩子的怀念。
《村落战》:本篇描述了一次八路军与鬼子进行的村落战。这次战斗既是地雷战、游击战,又是地道战、包围战,总之,这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教训鬼子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军民通力合作,将士指挥若定、奋勇杀敌。哪怕鬼子来势凶猛,气焰嚣张,但也只能有来无回。鬼子被炸得开了花、啃了地,屁滚尿流、头破血流。
《嘱咐》:抗日战士水生回到了阔别八年的家乡,与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和女儿有了短暂的相聚。然后又得重新出发去参加战斗。深明大义的水生嫂,在家国之间,毅然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嘱咐水生好好打仗,并亲自划着冰床送丈夫上战场,期盼抗战胜利一家人团聚。
《采蒲台》:白洋淀本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但是在日寇的侵略下,白洋淀人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东西,过着极其艰难困苦的日子。就连卖网、卖席这些用来换取粮食活命的小买卖,也遭到汉奸的任意盘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最后,白洋淀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成立了自己的游击队伍,走上了打击侵略者的抗争之路。
《芦苇》:本篇写了在敌人凶残的轰炸中,“我”和一对姑嫂在坟地芦草中的一次不期而遇。虽然素味平生,但在面对敌人的口时,“我”毫不犹豫地挡在姑娘的前面;而当要离开时,姑娘也不忘用自己的衣服替换下“我”那件目标过于明显的白布衬衣。这样的军民鱼水情,怎能不令人为之动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