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传说|从汨罗龙舟竞渡探屈原投江之因
屈原传说|从汨罗龙舟竞渡探屈原投江之因
从汨罗龙舟竞渡探屈原投江之因
——兼论屈原“易服救主”的可能性
摘要:从汨罗龙舟最早的记载来看,大多数源于楚水军打捞屈原,有着强烈的军事味道,目前自杀式沉江殉国之说,不能完美解读屈原的爱国情怀,只有“易服救主”才是一种完美的解读。
磊石山自古有龙神庙    磊石山旧名青龙山   因为屈原在磊石山上作《山鬼》,故而改称磊石山。《拾遗记》中记载的洞庭山。周边多龙洞,故名龙窝。中国第一座屈原庙就叫磊石庙,中国第一座洞庭庙也诞生在此。是洞庭龙文化的源头之地。所以纪念屈原端午龙舟从此地诞生。古代汨罗江头在屈原潭,尾在磊石山。
关键词:汨罗龙舟、军事起源、易服救主
正文: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郢都后,居住在罗子国屈潭之左玉笥山(今凤凰山西南的一个山头)九年的屈原异常悲痛,披发行吟于汨罗江畔,彻夜辗转难眠,作《哀郢》《悲回风》《怀沙》后,选择五月端午磊石山祭龙的日子,在屈原管理区凤凰山西南的汨罗渊(又名罗渊、屈原潭、汨罗、汨罗江、河泊潭)怀石自沉殉国。
屈原自沉后,楚国古罗百姓、楚军哀痛异常,军民一同划船涌向罗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为防蛟龙吞食屈原尸体,百姓纷纷向江湖抛洒包子、米团、竹筒饭、五丝粽,……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纪念屈原。
这是最早的屈原沉江传说。
大约到了明未清初,汨罗出现“屈原倒流三十里”“九子不葬父,一女打金头”及屈原女儿女媭筑“十二疑冢”等传说,把屈原沉江的故事演绎得更加生动。
2019年湖北秭归黄丹、屈飞推出民间传说:屈原因《易服救主》而沉江,说白起攻郢后,楚王(民间称皇帝)后悔没有听屈原建议,就跑到汨罗来请教救国良方,遇到秦兵追杀,屈原与楚王互换衣服,带兵抗击秦兵,掩护楚王撤退,等待楚王安全撤离后,最后宁死不屈自沉汨罗。
本文结合汨罗竞渡起源和中国端午历史脉络,从三个方面作源头探析,以请教各位方家。
一、屈原到汨罗初衷源于备战之目的
史记《屈原列传》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沈(沉)汨罗以死。[ ]”
所以屈原自沉汨罗,是千古公论,是没有半点疑问的。
屈原在汨罗(古代仅指的是屈原潭)留下的文物有“盘石马迹”,留下的传说有“屈原潭”“沉沙港”“笔架山”“钓鱼台”“落卷坡”;后世纪念屈原的遗迹有汉至1966年磊石庙、屈原庙、汨罗庙(今屈子祠前身)、屈子庙、屈原墓、南阳庙(屈原故宅)以及屈原塔、招屈亭、贾谊吊屈原台、司马迁涕泪江潭、独醒亭、灈缨桥、渔父亭、剪刀池、汨罗山、秭归山、香炉湖、龙船坡等等,足以证明屈原自沉汨罗。
相传公元前287年屈原骑着白马,经湘阴临泚口白马潭,来到了罗子国地的玉笥山和磊石山。
《湘中记》云:“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原栖此作九歌。”左就是边上。《通志》《一统志》由东向西将玉笥山、屈原潭、汨罗山都统一记在“县北七十里”这个地方,很多文献也说明玉笥山下屈原潭(去古罗县城三十里)。依数据确定玉笥山和汨罗山就是今天河泊潭春江嘴东、西的两个山头,今东山建有南岳庙。
此山与汨罗山(汨罗戍)相连一体,与磊石山对峙。正合宋《汨罗庙记》“两山对峙,一水萦回,是谓汨罗”之地貌描绘,与磊石山相隔十里许。
而磊石山是《拾遗记》所记的洞庭山,也是屈原居住地。历史上第一次敕封昭灵侯的屈原庙是磊石庙,也可证明。
为什么屈原会来到汨罗又自沉汨罗?
我们首先得了解屈原是什么情形下来汨罗的。
据荆楚文化网收录的《楚国大事记》[ 荆楚文化网 楚国大事记 chu.yangtzeu.edu]所载:
“前296年(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哀怜怀王,如悲亲戚。楚绝秦。国人皆怨子兰,
子兰短屈原于顷襄王,王怒而迁原。”
屈原此年开始《涉江》汉北后达到辰溆。这期间屈原做了什么?有说屈原组织抗秦,有说行吟写作。到了前292年,“秦穰侯魏冉东向攻楚,楚失南阳盆地。顷襄王被迫复与秦平。楚迎妇于秦。”其后约前291~288年,“客歌于郢中,……顷襄王好,不使风议,……”
顷襄王不理朝政的情形,屈原肯定失望甚至绝望了。按道理如果屈原自杀应该选择这个时期。但接下来的事件是“前287年,苏秦、李兑约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这是让屈原看到希望的事件,也许正是此事的发生,让屈原振兴楚国的心“死灰复燃”。
屈原为什么来到了这里?
自古至今,解说的是屈原来此自杀的。而真正的其他原由,由于缺少史料记载,至今是个谜团,所以引起众多疑惑。
目前很多人专注研究的是首丘之说。
周秉高先生在《屈原自沉汨罗之研究》[ 周秉高《屈原自沉汨罗之研究》包头《职大学报》2010年第2期]一
文中,总结了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注《渔父》《怀沙》的三个观点:一是“湘水至清”,在此自沉,“不忘清醒之意”;二是屈原自沉,目的是“下著其志,而上悟其君”,而在辰溆则“死而无闻,非其所也”,惟“长沙为楚东南之会,去郢未远,固与荒徼绝异”;三为“熊绎始封,实在于此,原既放逐,不敢北越大江,而归死先王故居,则亦首丘之意”。
这其中交通要道,先祖故居,首丘,都是来此地的因素,是不错的。但似乎都不成真实的理由,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因为屈原到汨罗来,他肯定不是来投江的。如果是287年来的,就更加不是。如果是278年来的也说不通,因为他完全可以在长沙的“熊湘”首丘地投江。
为什么如此而说呢?因为屈原是骑着高大的白马涉江来的。根据《湘阴县图志》记载:临泚口的白马潭是屈原行经处,杜甫在此写《白马潭》;宋至清在此立屈原行祠;屈原潭春江嘴有盘石马迹,《异苑》曰:“长沙罗县有屈原自投之渊,山水明净,异于常处。民为立祠,在汨潭之西岸侧,盘石马迹尚存。[ ]”盘石马迹至今仍在春(川)江嘴。而“马迹”行成不可能一天两天形成,至少得经过几年缰绳的磨砺。为什么盘石马迹在春江嘴?经考此地才是“屈潭之左玉笥山”,这是屈原生活和写作达九年的故居之地。
白马就是身份的象征。屈原三闾大夫的名号并没有取消,说明他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是没有变的,地方官员见了他肯定是要尊敬的,何况屈原还有顷襄王老师的身份在呢。
据楚史记载,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至屈原沉于罗渊汨罗前,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汉中郡、蓝田、重丘、析(西峡)等15座城池归于秦土,楚国至少15万以上的将士血溅横死疆场。正是这种背景,后人认为“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致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屈原盖深悲而极痛之而作《国殇》,因此而看不到希望而自杀只能说是有可能的。
楚国连年的败绩,让屈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思想产生了激烈的冲撞;进而产生了沉江殉国的想法,这是事实无误,但他最终并没有下定决心。
他在很多作品对效彭咸等先圣、以死明志的思考太多了。
《抽思》云:“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思美人》云:“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悲回风》云:“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淩大波而流风兮,托彭咸之所居。”
彭咸相传为殷时贤大夫,谏其君不听,投水而死。彭咸之遗则泛指宁死不易的高尚节操。所以反复提及彭咸,只是决心保持节操,只为理想献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说明他有面对现实的勇气。
关于屈原的故事
屈原并不怕死,他在《离骚》四次写到“死”,表明将为国而死的态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也多次探讨死的意义,《天问》中三次问死:“延年不死,寿何所止?”“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天式从横,阳离爰死。”《涉江》云:“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昔往日》云:“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哀郢》云:“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悲回风》中对死的思考更是彻夜不眠,思考先圣那种死的意义何在。“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之常愁。”继而追问:“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重任石之何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