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少年故事[5篇范例]
名人少年故事[5篇范例]
第一篇:名人少年故事
1、凿壁偷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2、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3、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
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4、映雪夜读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
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5、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6、背书不如贼的曾国藩
曾国藩,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人物,小时候天份并不高。有一天晚上,一个贼想等他睡后下手偷东西。当时曾国藩在背书,左右背不下来,一遍又一遍的背,总是背不过。那贼在梁上终于受不了,下来对曾国藩说:“我还没见过你这么笨的人呢!” 说完把文章背了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聪明的,至少要比曾先生聪明,是读书的料,如果贼能和曾国藩一起用功,付出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其成就肯定比曾国藩要大得多。但是,他名不见经传。
曾先生却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原因很简单,曾国藩虽笨,却能笨鸟先飞,读书勤奋,坚持不懈,结果以勤补拙,靠着非凡毅力和超人付出,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一完人”。
古往今来,能成就一番事业、青史留名者,大体上有两种人,一是既聪明又用功的人,譬如四岁能让梨的孔融、小小年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12岁当宰相的甘罗;再有就是虽不太聪明却极用功的人,譬如背书不如贼的曾国藩等。
无疑,聪慧早熟、天赋突出者,在做学问建功业方面肯定会捷足先登占大便宜。但事实上,许多过目成诵、强闻博记、聪明过人者固然占尽先机,却不一定能走多远;倒是那些看似愚笨、资质平平却肯下苦功、锲而不舍者,最终获得成功。
据三国时魏国思想家刘劭《幼童传》所记:乐安人任嘏,12岁就师求学,过目不忘,一年通《诗》、《书》、《易》三经。张霸7岁通《春秋》。贾逵10岁,已能背诵六经。夏侯渊之子夏侯荣,7岁时就能日诵千言,文帝听说后请他去,当时宾客百余人,每人只奏答一遍,夏侯荣便能说出其姓名和籍贯。元文遥年10岁时,《何逊集》刚传入洛阳,他只看一遍便能背诵。到了金太宗时,东平童子刘天骥,7岁,能通《诗》、《书》、《易》、《礼》、《春秋》、《左传》、《语》、《孟》。舍利弗生,8岁能诵18部经书。释道安7岁,过目成诵,他12岁时出家,师傅交给他《光明经》一卷,不下万言,释道安看罢,即还其
师,复诵,一字不差。这些人都是神童,论天赋、论记性都比曾国藩强得多,后来有的小有名气,小有成就,有的则湮没无闻,不知所终,学问、事业却比曾国藩差得多。
所以,人有小聪明,可喜可贺但不足为恃,千万别忘了勤奋和坚持;人迟钝笨拙也不可怕,更不必气馁,只要肯用功,不怕吃苦,坚忍不拔,照样也能踏上成功的坦途。这就是所谓“天道酬勤”,谁如果对此有所怀疑,就想想那个背书不如贼的曾国藩吧。
第二篇:名人少年励志故事
关于屈原的故事
名人少年励志故事
很过名人都是有一定的阅历,都到一定的年纪才能成功,他们的少年就是最最努力的时期,少年的故事基本都是一个个励志的小故事!今天就看看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名人少年励志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名人少年励志故事: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
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名人少年励志小故事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名人少年励志故事: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
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名人少年励志小故事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名人少年励志故事: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第三篇:名人少年励志故事_名人少年励志小故事
名人少年励志故事_名人少年励志小故事
名人少年励志故事_名人少年励志小故事1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名人少年励志故事_名人少年励志小故事2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名人少年励志故事_名人少年励志小故事3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