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字起源,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流⾏使⽤数千年,最早的⽂字、符号可以追溯到结绳时代。可以这样说,如果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中国⽂字,早期的⽂字有许多正是简化字,⽽繁体字中⼜有许多不适合于⽂字使⽤流传规律的⽂字,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部别有风味的中国⽂化史。这⾥⾯有传说的神秘,君王的意志,⽂⼈的情怀,艺⼈的奇想,还有⽆数⼈民的⼤智慧。我们不妨沿着这条汉字铺就的古道,品⼀品那历史的意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的演变过程是:
甲⾻⽂→⾦⽂→⼩篆→⾪书→楷书→⾏书→草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字起源
⽂字产⽣之前⼈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法,最原始得计亊⽅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1、结绳记事
不论⽤⼀根绳⼦打结,还是⽤多根绳⼦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种表⽰和记录数字或其他⽅位的
⼀些简单概念。如⼤事记⼤疙瘩,⼩事记⼩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字,只能说它是⽂字产⽣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
⼈们⽤契刻的⽅法,将数⽬⽤⼀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或⽵⽚上,作为双⽅的契约。后来⼈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各持⼀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主要适⽤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们不得不采⽤其它的,⽐如图画的⽅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字的产⽣。
“⽂字的产⽣,本是很⾃然的,⼏万年前旧⽯器时代的⼈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抵是动物和⼈像,这是⽂字的前驱。”然⽽图画发挥⽂字的作⽤,转变成⽂字,只有在语⾔被⼴泛使⽤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头象,⼤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久之,⼤家约定俗成,类似于 “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字之间,久⽽⽤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字⽅向偏移。最终导致⽂字从图
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字符号的图画⽂字。⽂字不再是图画的,⽽是书写的。⽽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致不错,使⼈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字。
三、甲⾻⽂
中国⽂字——汉字的产⽣,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字,即甲⾻⽂。甲⾻⽂就是⽤写或刻的⽅式留在龟甲或兽⾻上的⽂字,主要⽤来占⼘,也有的是⽤来记事。甲⾻⽂既是象形字⼜是表⾳字,因为这个时候的⽂字多是从图画⽂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较⾼,因为是刻在兽⾻上,所以笔画⽐较细,直笔⽐较多。
中国⽂字——汉字的产⽣,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字,即甲⾻⽂。甲⾻⽂就是⽤写或刻的⽅式留在龟甲或兽⾻上的⽂字,主要⽤来占⼘,也有的是⽤来记事。甲⾻⽂既是象形字⼜是表⾳字,因为这个时候的⽂字多是从图画⽂字中演
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较⾼,因为是刻在兽⾻上,所以笔画⽐较细,直笔⽐较多。
甲⾻⽂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把⽤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如图(⼆)甲⾻⽂中,有时帚苗⽅向朝左,有时帚苗⽅向朝右。⾄今中国北⽅还在⽤⾼粱,⿉⼦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婦),因为过去的⼥⼈在家⾥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这是⼗⼆属相,是不是有点像简意画。
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看出⼈们在造字时分为象形法,会意法和形声法,也就是已经出现了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
你们看看象形字,“⽇”就是个圆圆的太阳,“⽉”就是弯弯的⽉亮,“⽔”向条⼩溪,“⽜”特别突出了两个犄⾓。
“爵”象形字:
1.甲⾻⽂的形体,像古代酒器的形状,下有⾜。
2.⾦⽂的形体,更像酒器的形状,右边增加了⼀只⼿。
3.⼩篆的形体。
4.是楷书的写法。
⽽会意字⾥“明”写成如图⽰,意为“⽇”和“⽉”带来的光明。“旦”写成如图⽰,意意为太阳出地平线⽽升起。
“ 婴”会意字:
1.⾦⽂的形体,上部是“贝”,下部是“⼥”,表⽰妇⼥项上由贝做成的装饰品。
2.是⼩篆的形体,上部是两贝,其意不变。
3.是楷书繁体字。
4.简化字。
中国汉字的演变“婴”字的本意是⽤贝做成的项链。义为“缠绕”、“围绕”,如古⼈陆机曾说:“世⽹婴我⾝。”世⽹⽐喻世事。就是说:世事把我缠绕住了。
“婴”字由项饰即宝贝。引申为婴⼉之义。
“孕”会意字:
1.甲⾻⽂,外部是⼀个⼈⾯向左侧⽽⽴,腹中有⼀“⼦”,诚有“⼗⽉怀胎,⼀朝分娩”的样⼦。
2.⼩篆,上变成“乃”字,已⽆⼈形了,下部的“⼦”依然存在。
3.楷书的写法,由⼩篆演变⽽来。
关于形声字同学们都很熟悉,例如:“爸”是表⾳的“巴”字和表形的“⽗”字的结合;“芭”字是
由“巴”和“++”搭配⽽成。
四、⾦⽂
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们把字铸刻在青铜器上,这就形成了⾦⽂,(因为青铜器的礼器以⿍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和⿍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叫钟⿍⽂)。
与甲⾻⽂相⽐,⾦⽂的象形程度更⾼,⽽且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的笔道肥粗,弯笔多。与甲⾻⽂相⽐⾦⽂填实的写法,更形象⽣动逼真。
五、汉字的持续演变
⼤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篆。⼤篆有两个特点,⼀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分简练⽣动;⼆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块字的基础,缺点是字体繁复,书写不⽅便。
⼩篆:
⽯国鹏讲历史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篆。由于它的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钦睐,⼜因为它的笔画复杂,⾏事古怪,⽽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些印章刻制上,⼀直采⽤⼩篆。
⼩篆除了把⼤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乎完全脱离了图画⽂字,成为整齐和谐、⼗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形的⽅块字体。但是⼩篆也有它⾃⼰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笔书写起来是很不⽅便的,所以⼏乎在同时也产⽣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形的⾪书。
⾪书:
到了汉代,⾪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提⾼。⾪书把⼩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步简化,书写变的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为降低.形体扁⽅⽽规整。
草书:
⾪书之后⼜演变为章草(因它多⽤于奏章⽽得名),章草⼜进⼀部发展成为今草。到了唐朝,⼜有了抒发情怀,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草书本就来源于章草。
楷书:
随后柔和了⾪书和草书,⽽⾃成⼀体的楷书(⼜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直使⽤到现在,.它的字形⽅正严整,笔画平直,有撇,捺和硬钩,,更便于书写.。图9我们今天所⽤的印刷体就是由楷书演变⽽来的。
⾏书: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书,它书写流畅,⽤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今⽇,仍是我们⽇常书写所习惯使⽤的字体。
仓颉造字的传说
仓颉也称苍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泛流传。《淮南⼦·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天⾬粟,⿁夜哭。”《说⽂解字序》中记
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甲⾻⽂
甲⾻⽂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种成熟⽂字。甲⾻⽂⼜称契⽂、龟甲⽂或龟甲兽⾻⽂。甲⾻⽂是⼀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
⾦⽂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也叫钟⿍⽂。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应⽤的年代,上⾃商代的早期,下⾄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与甲⾻⽂相⽐,甲⾻⽂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形有所不同,⾦⽂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篆
⼩篆是在秦始皇统⼀中国后(前221年),推⾏“书同⽂,车同轨”,统⼀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
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的⼤篆籀⽂的基础上,进⾏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字汉字书写形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次有系统的将⽂字的书体标准化。
⼤篆
⼤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篆亦有⾦⽂(或称“钟⿍⽂”)、籀⽂之别。
⾪书
⾪书,亦称汉⾪,是汉字中常见的⼀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直画短,呈长⽅形状,讲究“蚕头雁尾”、“⼀波三折”。⾪书的出现是中国⽂字的⼜⼀次⼤改⾰,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了⼀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唐楷”之称。⾪书是汉字中常见的⼀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楷书
楷书,⼜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不像⾪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种⼿写体——钢笔字。
宋体
宋体,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种汉字印刷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且⼀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体,常⽤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排版。因从明朝传⼊⽇本,⽽⼜称为明体、明朝体。
在现代印刷术传⼊中国后,中国⼈已经习惯于看宋体印刷的书籍有⼀千多年了,所以现代铅字也采⽤了宋体印刷。后来依据西⽅⽂字的⿊体和意⼤利体的⽅式,在汉字印刷体中也创造了⿊体和仿宋体的铅字。⽬前宋体、⿊体、仿宋体和楷体成为汉字印刷的主要四种字体。
⾏书
⾏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种字体,“⾏”是“⾏⾛”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草”。
草书
草书:汉字的⼀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是为书写便捷⽽产⽣的⼀种书体。《说⽂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