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团扇题诗
以下是几首适合写在中秋节团扇上的题诗,以及相关的注释、翻译、赏析和作者介绍:
1.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不能把美好的月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翻译: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
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情厚意。全诗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
江”或“文献公”。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2.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
-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翻译: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赏析: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 《中秋》——郑作肃。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注释:
-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悬,清冷的光辉洒在地面,使露珠都沾染上了月光的光彩。
-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受惊的喜鹊还没有地栖息下来,飞舞的萤火虫从卷起的帘幕中飞进屋内。
-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庭院中的槐树在月光下投下稀疏的暗影,邻家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团圆的佳期遥遥无期,我久久地伫立着,望着天空,心中充满了惆怅。
翻译: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悬,清冷的光辉洒在地面,使露珠都沾染上了月光的光彩。受惊的喜鹊还没有地栖息下来,飞舞的萤火虫从卷起的帘幕中飞进屋内。庭院中的槐树在月光下投下稀疏的暗影,邻家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团圆的佳期遥遥无期,我久久地伫立着,望着天空,心中充满了惆怅。
中秋几号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清冷景象,通过对明月、惊鹊、飞萤、庭槐、邻杵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团圆的渴望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作者介绍:
郑作肃,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不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