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就业创业
文/吴媛媛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全球的经济、教育、生活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据统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超过10亿学生造成了影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新冠疫情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教育中断。面对疫情,中国迅速行动,教育部要求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由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授课,教育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网络课程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方式。疫情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既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自素质教育推进以来,根据近二十余年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笔者将其划分为探索期、发展期和改革期。
第一个阶段:探索期(1999年至2010年),我国在1999年出台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各大高校开始响应号召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举办创新创业类竞赛、培育创新创业项目,这个阶段更多的是以赛促学,以项目推动教育。
第二个阶段:发展期(2010年至2015年),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并将其确定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为此,各大高校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探索建立中国特的创新创业教育
体系。这个阶段国家及地方积极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创业基地,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形成了地方与高校协同、企业与高校协同的工作合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发展。
第三个阶段:改革期(2015年至今),2015年国务院出台文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具有中国特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创新驱动,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2.0版本。2015年国家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成为推动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拉开了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帷幕。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最新技术,实现学科交叉和跨界创新,用创新技术引领创业项目、创业实践,进而带动更多就业。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受到的挑战
●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严峻,获得资金支持更加困难
当前,供求不平衡、海外市场萎缩、资金流转不足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各行各业。在这种严峻的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空间被压缩,大学生想要获得创业的启动资金更加困难。目前投资公司对于项目的投资持更加谨慎和理性的态度,这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来说,获得投资青睐的难度更大,而资金不足将直接导致很多尚未开展的创业项目无法启动,
已经开展的创业项目也会遭遇“滑铁卢”,难以为继,被迫中止。大学生创业者由于难以获得充足的创业资金,加之个人创业经验不足,使创业主要集中在低门槛创业项目上,而很多小微企业为了生存,抢占低门槛创业项目市场,导致该领域竞争激烈。
●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受限,网络指导缺乏有效性
为应对疫情影响,教育部发文要求停课不停学,2.65亿在校生转向线上课程,使得全国师生开展了一场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网络课程虽然灵活方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学生学习自控力不足、受网速影响授课效果不稳定等。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需要综合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锻炼,才能得以实现,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通过网络课程更多的只能进行理论指导,而对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锻炼则很难实现。
●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意愿降低,内生动力不足
对于国家而言,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对于个人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威胁到每个人的身体
健康,改变了人们长期的生活习惯,影响着工作效率和个人价值实现,尤其是对于青年大学生,从其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再到就业创业都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没有做好调整创新创业规划的准备,市场竞争压力加大、成长空间压缩、融资环境恶劣等问题无法解决,只能被动地处于观望状态,个人更是由于市场经验不足、资金流不足,不敢轻易试水。这些因素都会消磨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降低创业意愿,使其内生动力不足。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和改革期,当前正值改革期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这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挑战,使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严峻,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受限、意愿降低。后疫情时代,互联网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互联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转型突破的新机遇,为此,高校需要构建开放的创新创业系统,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后疫情时代;创新创业;“互联网
+”
89
作者单位 江苏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资料:
[1]梁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概念基础:反思与回归[J].职教通讯,2019(7):1-6.
[2]龚燕, 龚德才.创业理论与实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3]张雅光,田玉敏.“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8(2):91-94.
[4]蒯海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析与构建[J].老区建设,2017(10):91-93.
网络创业项目[5]张雅光.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 2016
(3):47-49.
创新创业的新机遇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对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但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基本方向,也不会改变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内在紧密关系。后疫情时代,政府在政策管理的合理性、人性化和有效性等方面做出调整,企业更加重视商业模式的良性增长和真正的用户价值,传统生产模式的实体经济正在寻求“互联网+”的突破和转型,这都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机遇。
后疫情时代让已经具备成熟互联网技术的创业者们再次看到了商机,大力推动中国电商和互联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顺势而上,抓住机遇。与实体济相比较,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受的影响相对较小,他们能迅速抓住机遇发展壮大,例如在线教育、在线政务、网络视频、网络购物等,其应用用户规模较2018年底,增长迅速,增幅均在10%以上。根据CNNIC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9亿,在线教育呈现井喷式增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亿。互联网在后疫情时代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互联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转型突破的新机遇。因此探索“互联网+”
创新创业,构建开放的创新创业系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备内容。
首先,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无法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高校需要在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将互联网技术和理念以及思维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后疫情时代,高校可继续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除了配备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以外,还要邀请互联网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将校内专职教师学科理论与校外行业人员的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对青年大学生关于“互联
网+”创新创业的有效指导。其次,校企合作孵化创业项目。一个好的创新创业项目不能是仅来源于高校的课堂和学生的想象,而是需要大学生结合本专业特,跨学科研究,并结合企业行业情况分析并实践。具体项目创意可聚焦在区块链、IPV6、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核心技术领域,聚焦在线服务、网络消费等繁荣发展的互联网业态,聚焦于互联网与各个产业的深度融合,聚焦于数字经济发展、智慧型社会构建等方向。最后,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打造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龙头的赛事体系,
据统计,相关“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五年来共有947万名大学生、230万个团队参赛,其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高质量创业项目,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
实践研究”(2016SJB71011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