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骨法用笔”在“没骨画”中的体现
作者:常姗姗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2011年第05期
作者:常姗姗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2011年第05期
摘要:没骨画的主要特点是“直接以图之”,但这种“以图之”并非是不讲究“骨法用笔”的平涂,而是在用方面对笔法的新要求。对“骨法用笔”和“没骨”两个概念做了分析比较,并结合实例,简要说明了“骨法用笔”在没骨画中的体现。
关键词:没骨画 没骨 骨法用笔 笔法
一、引言
没骨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只“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了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没骨画弱化了线条的刻板和装饰性,以灵活的用笔来适应更加自然和微观的物象真实,更加注重彩的微妙变化。而线条在中国画中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以线造型”、“以线立骨”是中国画传情达意的重要特点之一,没骨画却一改传统准则,把线条隐没或者是弱化,那它又是怎样来体现“骨法用笔”的呢?
二、“骨法用笔”与“没骨”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著名的“六法”论,“骨法用笔”是其中的一法,成为历代品评绘画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骨法用笔”或“骨法”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应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当时是专门针对人物画的用笔而言的。在此之前,“骨法”是一个相学概念,它是一种用来观察人物身份特征的语言。比如,“风骨”、“骨”之类词语,多指人的性格、外表、身份、气质等。又如,《世说新语》中对王羲之的描述“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羲之风骨清举也”。而在书法当中,“骨”则指的是用笔的力度,即笔力,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卫铄《笔阵图》)。画论中的“骨”最早出现在顾恺之的《论画》中,他指出“骨”是评论人物画的关键,如在评《周本纪》中说:“重叠弥绘有骨法,然人形不如小列女也。”然而,谢赫提出的“骨法用笔”更倾向于笔法的层面,强调用笔艺术,它指的是作画时运笔行锋要准确而且要有力度。
然而,往往会有人混淆“骨法”与“线法”的概念,片面地把“骨法”理解为“线法”,认为“没骨”就是不讲究“骨法”。在此,我们要弄清楚的是,“骨法”说的是用笔要求,它不等同于“线法”,两者有着实质上的差别,不可以混淆起来。在传统人物绘画中,画家十分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形体、结构、神貌的塑造,而这些都是需要用线条来表达的,故“以线造型”成为了“骨法用笔”的一种外在依托。而“没骨画”中的“没”在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没,沉也”,可见,“没”是“隐没”的意思,而不能理解为“没有”;而“没骨”中的“骨”是墨线的意思。“没骨”就是作画时把线条隐没或者弱化,只用块或墨块塑造对象,并不是说不用讲究“骨法用笔”,它
只是技法形式层面意义上的。“没骨”与“骨法用笔”并不是相悖的,而是相统一的。
三、“骨法用笔”在“没骨画”中的体现
“直接以图之”是没骨画的主要特点,也是没骨画体现“骨法用笔”的方式。这种“以图之”并非是不讲究用笔的平涂,而是在着方面对笔法的新要求。从历代没骨画论述及流传至今的作品来看,这种以彩表现的笔法更多的体现在意笔没骨画中。早期的没骨画作品主要是以层层渲染赋为表现手法,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出用上的“骨法用笔”。宋代郭若虚曾评论徐崇嗣的画“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赵昌的画“笔气羸懦,惟尚傅彩之功也”,而在《图绘宝鉴》中也认为徐崇嗣“画花鸟,绰有祖风,又出新意,不用描写,止以丹粉点染而成,号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始于崇嗣也。”从史料可见,起初的没骨画保留了众多院体绘画的技法特点,的确具有重渲染赋、轻用笔的特点。到了明代这种现象就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们可以从董其昌的没骨画作品中看出,其作品与水墨写意画一样崇尚用笔,他的代表没骨山水作品之一《昼锦堂图》(现藏于辽宁博物馆)中,先以浓重的赭石勾出山石的轮廓,再用花青皴擦,之后敷上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有些地方覆盖了最初赭石所起的轮廓线,也有的地方若隐若现;树木是以重点染,整幅作品彩鲜润。在绘画技法上,其作品是以彩取代墨而进行了勾、皱、点、染,以表现树石之凹凸形,在“没骨”之中仍有“骨”,以骨取代了墨骨,在浓重的渲染中仍保留有细劲的线,这也是董其
昌没骨山水的最大特点。到了清代,许多画家模仿张僧繇没骨山水,是因为张僧繇变密体为疏体,开创的青绿没骨山水,强化了以造型的表现形式和青绿语言的特,其作品被唐代的李嗣真评为“骨气奇伟”,这说明张僧繇也是十分讲究用笔的。
没骨画在着上对用笔的要求,我们还可以从明代花鸟画家郭诩的《青蛙草蝶图》中看出。《青蛙草蝶图》(纸本设,纵28.5厘米,横46.4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是一副妙趣横生的小幅没骨画作品。该作所受的笔墨束缚较少,突破了传统循规蹈矩的表现方式,而偏重于传达笔墨情趣,是一副清新、淡雅、天真的“墨戏”之作,表现出了十足的田野情趣。从文人水墨写意画兴起以来,众多画家都以“不碍墨”为创作要义,因此写意画中的彩也只是水墨稿的润泽而已。但在郭诩的这幅《青蛙草蝶图》中,却突破了用法则的局限,他的作品注重以表现,以意敷彩。他用藤黄画蝴蝶,用白粉渲染青蛙的肚皮,用汁绿画叶子,用墨线勾画叶脉。他的作品墨搭配和谐,干湿、浓淡相宜,粗率的笔法和浓淡不同的墨浑然一体,既突出了画面的空间层次,又增强了画面的意象彩,娴熟的笔墨和着技巧进一步凸显了“骨法用笔”的要求。再来看一下张鸿山的现代没骨写意山水画《秋佳兴》(纸本设,136cm*68cm,2003年画)该作品调和谐,用笔挥洒自如,画面在用上十分讲究干湿浓淡,水交融,彩具有冷暖变化,形象生动,风格清新、淡雅,同时也体现出了稚拙、朴素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用笔肯定、娴熟,简练而概括,直接以颜描绘山和树,兼以泼墨,进而产生渍、泼、破、积诸法,这种用笔方法有着极强的个人性特征,更
是强化了“骨法用笔”,并给人带来一种清新的且及富现代化的形式美感。
秋有佳兴 四、结语
可见,无论是传统没骨画还是现代没骨画,与工笔画一样,都是十分注重“骨法用笔”的,只是在表现上不同,前者是以彩和墨块的表现来彰显“骨法用笔”要求,而后者则是“以线造型”的方式。现代没骨画,也并不是完全舍弃线的纯粹以代墨的平涂,而是从视觉上把线弱化了,进而突出彩的表现。如李魁正的没骨画作品,在他所创造的没骨工笔花鸟画中,就是将勾线不断弱化了,最终消失蜕变,在他所描绘的物象轮廓部位经常会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若隐若现的线,反而韵味十足。总之,只要是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是遵循“骨法用笔”原则的,无非是用何种方式来表现而已。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
[2]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2.
[3]孔六庆.徐熙画派.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11.
[4]卢辅圣.中国画研究方法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7.
[5]李魁正.现代没骨与泼绘——我的艺术探索和实践.美术观察,1996,(0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