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适合电脑初学者的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这门课程存在什么样的现状是本文探讨的关键。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word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4-0000-01
teaching discussion on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zhang yingchun,zhang peng
(he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zhengzhou450012,china)
abstract: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is a basic course for achers in teaching this course adopts what kind of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method,as well as the course of what i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key.
keywords: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teaching content;word
一、课程现状和问题
(一)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的分析。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等。有部分内容专业性很强,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太感兴趣。对有些较多使用的应用,如:office,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表现的比较轻松,但往往操作的不是很熟练。
(二)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在我校每个专业都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因学生的专业不同,在教学内容上的深度也是不同的。在一个中职学校学生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同为中职生,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的影响,学生在接触电脑的时间上都是不一致的。有些学生对电脑的接触比较早,他们在学习本课程时相对要容易些;有些学生对电脑接触比较晚,学习本课程时就要相对困难些。
(三)对教学方式的分析。教师教学的方式一般都是用ppt给学生讲解,然后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操作,最后在学生做作业时予以辅导。所以目前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非常疲倦;教师在演示操作时,学生又往往眼高手低;在学生做作业时,一个教师要负责几十个学生的辅导工作,由于任课老师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予以有效指导。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教”。《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为纯理论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工作原理等。这个部分教师使用教学课件讲授为主,教学场所为多媒体教室或者是机房。第二为计算机应用,以操作为主,授课地点为机房,人手一机,教师使用教学软件采取互动式、案例教学、实训法等多种形式与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改变了以教师讲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学”。此课程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如何让学生学,二是学生如何来学。“一体化”教学的体系清晰,形式生动活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针对性强,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又传授技能,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更容易获取每个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情况的信息,便于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具体教学案例。我曾经给几个专业的学生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尝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相同,教学侧重不同”的教学。
1.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之后,我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
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其后,在教学中更多地教授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部核心运用。2.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很少会更深入地对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硬件维护方面进行研究。所以,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省去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教学,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花费的时间比较多。
三、教学方法
(一)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设计。1.确立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建立在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可操作的语言来加以表述,使教学目标具体化、有序化和明确化。2.确定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要抓纲务本,因材施教,紧扣目标,突出重点。由于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用老办法教学,可能使部分学生满足现状,失去学习兴趣。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要有讲练结合的重点内容,每一章要设定若干个上机操作实验进行练习、巩固,对一些既实用又不熟悉的高级功能与使用技巧,也要有计划、分阶段进行讲解、演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断取得成功的喜悦。在制订阶段目标时要注意合理分配讲课与操作的时间段。如在讲powerpoint时教师可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讲
解理论知识,再进行一些简单演示,并提供一些gif文件类型的动画小图片,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力求使每个人在最后阶段都能完成一套内容完整、结构清晰、美观,具有音画动态效果的幻灯片演讲文稿。
(三)强化因人施教的个别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计算机辅助教学最显著的优势是有利于个别化教学。在网络资源支持下,学生可共享更多的教学资源,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进度的控制上,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四)强化教学内容分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基本掌握内容、扩充内容、重点和难点,并附有一定难度的操作练习题,制作成操作简单、易于学习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放在文件服务器上。作为共享资源。多媒体课件不仅仅应用于上课演示,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课上课后都可浏览学习。理解快、掌握好的学生在自行操作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在课件中选择有深度的学习内容或练习内容,而基础稍差的学生则可反复对某一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直至掌握。
总之,对我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教学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超,孟莉,耿涛.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计算机教育,2009,5:100-103
[2]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计算机应用基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