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
李政: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区域与城市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
李政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430)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保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高职教育需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打造校企共商、共建、共享的命运共同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化职业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粵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急需人才和创新,加快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促进教育和企业联动发展,协同培养人才,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DOI]10.sc.2021.25.017
1前言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
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校企形成命运共同体,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对接,主动服务大湾区建设,协同为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然而,面对国家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仍然存在着融合程度不深、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层次不高、持续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通过更紧密的产教融合,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互融共生”校企命运共同体,组建共生型生态系统。从内涵上理解,校企命运共同体不是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运作,而是两个主体之间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是从宏观角度对校企合作的各个微观层面进行系统化管理的一个创新型实体何O
2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7000万人,2019年GDP总量超过11万亿元,目前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实力最强和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已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桥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积极拓展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是建设优质生活圈的关键一环。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大湾区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3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必要性
3.1高职院校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高职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服务地方与行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责任与使命,高职院校要强化职业教育使命担当,与职业教育改革大局同频共振,主动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对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高职院校要自觉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教育和科技创新保证。深度对接区域现代产业体系,自觉适应大湾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为大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撑,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未来大湾区发展的是知识型的经济,将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及海洋经济为主导,打造世界级产业集。高职院校要紧跟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新态势,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需求,发挥人才优势,助力湾区经济发展。高职院校要构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圈,把高职院校拥有的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和智力优势不断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优势,以大湾区行业新需求为导向,开设相关专业,使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打造专业集,更为精准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大湾区企业需求,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高职院校在服务大湾区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才需求的同时,也为自身可持续发展赢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高职院校要在校地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专家智囊的作用,成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智囊团”,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增强大湾区教育服务社会能力,实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当地政府开展产教联合,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前瞻性、重大公益性等关键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助推大湾区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是“落地”的教育,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充分利用自身专业和科研优势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利用自己的科研力量和科研条件解决大湾区当前行业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专业对接产业发展的能力,以优质的高职教育带动大湾区科技创新、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职院校要主动担当地方区域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增强文化自信,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培育形成独具特的文化生态,努力打造地方区域文化建设高地,引领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2021.9刚17
区域与城市经济中国市场2021年第25期(总第1088期)
3.2企业要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未来经济发展开创了新篇章、赋予了新动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是新时代赋予企业家的使命,为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转型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大环境,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大趋势,担当社会责任,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把企业命运和区域命运紧密相连,把企业的未来与国家战略相融合,将自身经营战略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准定位,在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中创造价值,从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这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企业要培育国家战略意识,积极参
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紧抓时代机遇,分享国家红利,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壮大自己,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文化、项目运营能力、投融资能力及国际化程度等。
3.3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促进校企"双元”育人,指明了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融通校企合作,打造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校企在新时期实现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校企联融发展,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与职业教育双引擎,引领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得劳动力市场结构性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通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形成“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促使校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耦合效应并产生增力,让企业在育人过程中有发言权和决定权,实现企业用人标准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有效对接⑶。校企协同共生发展,凝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基础上的互惠共享,资源共享,形成“利益相关、互融共生”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合作各方合作共赢、共生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培养更多新时代工匠,为企业发展壮大持续补充紧缺人才,服务于企业优质发展需求。
4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路径
4.1推动羁港澳大湾区高职教育协同发展
协同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联动发展的前提,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特不一、实力不等。粤港澳三地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有利于促进大湾区高职院校优势互补,优质资源合作共享,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提高大湾区在高等职业教育全球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竞争优势。推动粤港澳高职教育融合发展,构建时代特的新型区域高职教育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更具稳定而又持续的动力源泉。行政壁垒引发的冲突和矛盾必将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联动发展的困境,因而需加强顶层设计,破除行政壁垒,由三地政府部门牵头,共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联盟及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建立起三地职业教育机构间的协调机制与对话通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精准对接产业和区域城市发展需求培养高端技能人才。逐步实现粤港澳三地职业资格证书、学历的融通,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大湾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下三地制度优势,促进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高效流动,打造一批优势特专业,培育国际化、创新型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粤港澳三地高等职业教育要改革创新办学机制、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科研机制和社会服务机制,积极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多元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
4.2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保障机制
全面建立起粤港澳校企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推动建立大湾区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保障机制,实现校企双方资源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对接,提高协同育人水平。产教融合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和院校,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构建多边协同合作关系,形成产教融合的有效合力,才能推动产教实现更深度的融合⑷。通过校企
合作联席会议,为院校与当地政府、企业对话合作提供平台,从而将高校的培养方向、政府的政策导向和企业的人才缺口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高校和企业间的"人才边界”。吸引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致力实现"教学一科研一产业化”三位一体的深层次共赢模式。从而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校企情感共同体、校企文化共同体和校企责任共同体⑸。校企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实体联盟,使校企双方的融合能够趋向更深层次发展。学校要深化校企深度融合,活化高职院校办学机制,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优势,发挥企业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大湾区产业亟须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构建专业动态响应机制,使专业服务产业、产业促进专业,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体系,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校企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实体联盟,使校企双方的融合能够趋向更深层次发展。
4.3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校企联动的创新创业就业信息平台
信息不对称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创建校企信息共享平台以提高校企合作水平,校企在信息上达到相匹配才能实现人尽其才。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了解行业发展态势,获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最新信息,为高职学院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训教学模式改善、课程内容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校企联动的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平台,连接学生、高校和雇主,为校企合作架设桥梁,为学校、企业和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就业信息,成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的强力引擎。从而形成有层次有梯度的湾区创新生态落,形成创新生态圈和全链条,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知识型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使创新科技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加大校、企、地之间的融合力度,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促进人才跨境流动,搭建引才信息平台,打开人才在高校与企业
之间的流动通道,为大湾区发展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本和创新动力,推动城市、企业、高校与人才的共同成长,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
刚18|2021.9
李政: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区域与城市经济
4.4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校企合作政策法律支持力度
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政府、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学习者体或个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合作,校企全要素的深度融合需要良好的国家制度匹配,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为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提供制度支撑。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营造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舆论氛围,加快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深入研究和探讨校企合作的机制和模式,完善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配套政策,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在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合作中的政策需求,制定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之间的区域人才交流政策、科研评价和职称评定政策、创业投融资政策、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等。粤港澳三地日益密切的交流为大湾区的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基础,更深入的社会融合与制度创新则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三地政府要围绕大湾区建设发展创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校企合作提供有效保障,明确双方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框架下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出台推动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措施,系统破解制约校企合作办学、人才流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长期利益回报、科研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等方面的法律障碍,从而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4.5完善粤港澳
大湾区校企合作利益协调机制
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是校企双方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构建利益平衡机制,建立利益共同体,双方实现共赢才能使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利益是推动和深化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动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是促进校企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纽带,有利于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利益协调的关键目标是构建利益协调制度与规范的合理性框架,以约束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性获利行为国。建立共同利益观,在尊重各方合理利益的基础上,对校企双方利益进行合理分配和协调,让各自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使企业能实质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决策过程中,促进校企协同联动。政府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对于在校企协同育人成效显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给予正向利益刺激,政府应给予税收减免、用地、金
(上接P12)力,文章提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根据受让国对军贸形式的需求,以外海生产线、联合研发等形式来提升市场占有率;根据客户的需求,对产品进行模块化设计,以提高军贸产品的环境适应性和人机工程合理性;基于现有的装备体系,从被动地“需求牵引”转变为主动地"引导需求”,不断刺激军贸市场用户需求,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研究所和高校的优势相融合,增强军贸产品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紧跟国际军贸市场发展动向,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军贸产品;利用好出口信用保险等合规的外贸政策工具防范未知风险。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军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抵抗未知风险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军工企业逐步提升在国际军贸市场的占有率。融支持和奖金等各种奖励,给予社会荣誉的表彰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荣誉与声誉,更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从而推动大湾区校企合作不断提高质量。提供经济动力,通过利益共享促进校企协同发展,让每一方都能寻到利益结
合点,通过利益联结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教育校企紧密合作的命运共同体。
5结语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为导向,校企"同呼吸、共命运”,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多方共赢,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职教力量。校企融合发展,协同提升大湾区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提升人才结构,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大湾区教育服务社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2]施祝斌,王琪,乔红宇,等.校企共同体的实现路径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16-21.
[3]易小兵.高职教育校企共同体深度发展的三维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5):12-14.
大湾区是指哪里[4]施维.广西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西X 学院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5]黄蘋,陈时见.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JJ.教育科学,2020,36(2);76.
[6]张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长效机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2):79.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19年度课题”粵港澳大湾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研究”(项目编号:2019GZGJ257);2017年度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珠三角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TXYR1702)的阶段性研究映主持人:李政。
[作者简介]李政(1977—),男,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童丽,崔宁,朱慧,等.军贸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8(16):121-122.
[2]李黎明.军贸出口的知识产权风险及应对之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6(11):127-133.
[3]探索发现.全球军贸报告出炉,中国进出口额均列第五,此国进口第一*![EB/OL].(2018-03-14).dy.163/arti-cle/DCSAQLQG05119JRP.html.
[4]单秀旭.ZYD研究所军贸业务管理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5]叶茂,段敏,郑卓,等.军工企业军贸市场决策管理流程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14(4);9-11.
[作者简介]杜青山(1990-),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方向:军贸项目管理、军贸知识产权。
2021.9刚1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