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演唱《牧歌》这首歌,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大。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学会演唱《牧歌》,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难点: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民族音乐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牧歌》的音乐素材,制作教学PPT。
2. 准备伴奏乐器和音响设备。
3. 安置教室,确保环境整洁舒适。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牧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
2. 介绍草原文化,包括草原上的民族、风俗习惯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草原上的牧民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歌声又是怎样的?
(二)新课学习
1. 播放《牧歌》的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
2.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如悠长、宽广等。
3. 讲解歌曲的节奏、节拍等音乐基础知识。
4. 引导学生尝试演唱歌曲,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音准。
5.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比赛,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6.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草原歌曲,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
草原牧歌歌词(三)拓展延伸
1. 介绍草原文化在音乐、文学、美术等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
3.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族文化展览,了解当地民族的音乐文化。
4.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或组织,参与各类音乐活动,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四)小结作业
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 安置作业: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演唱《牧歌》,并尝试创作自己的草原歌曲。同时,可以搜集一些其他民族的音乐作品,与同砚分享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出诗歌中漂亮、抒情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相关音乐和图片,营建漂亮的教室氛围。
2. 制作PPT课件,用于展示诗歌的意境和重点内容。
3. 准备朗读录音,供学生模仿。
4. 挑选几名学生代表,组织他们进行教室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如《牧歌》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等。
2. 播放《牧歌》的音频文件,让学生再次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二、新课导入
1. 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歌词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表达这种情感?
2. 分享一些关于草原文化和牧民生活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三、歌曲分析
1. 节奏分析:讲解歌曲的节奏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拍和韵律。
2. 旋律分析:讲解歌曲的旋律走向和音高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
3. 歌词分析:引导学生逐句分析歌词的含义,理解歌词与旋律的配合。
4. 情感分析:分享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如对草原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慨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内涵。
四、演唱实践
1.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歌曲的演唱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2. 邀请学生上台表演,展示学习效果,教师给予评判和反馈。
3.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演绎歌曲,发挥创意和个性。
五、拓展延伸
1. 分享一些其他有关草原文化和牧民生活的音乐作品,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2.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如何将《牧歌》这样的草原文化传承下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 安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锻炼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
《牧歌》是一首极具民族特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表达了蒙古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蒙古长调歌曲的特点和风格,培养学生对蒙古音乐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