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栽培知识点
紫花苜蓿重要知识点击
苜蓿的寿命一般是5-10年,PH值6-9.5为宜,6.7-8.0最好。成株高达1-1.5米。一般4-5公斤鲜草晒1公斤干草。干草产量500~800千克,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每亩可产干草733~800千克荒漠绿洲的灌区,每亩产干草800~1000千克。
千粒重1.5~2.3克,每千克约有30~50万粒,每千克约有42万粒左右。
每构成1克干物质约需水800克,一个发育良好的苜蓿体叶面积指数通常为5,每平方米有中等大小的叶片5000~15000个。
种子萌发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之60%~80%。覆土厚度以1厘米为佳;超过3厘米出苗缓慢,出苗率降低,苗弱。分枝期及其后苜蓿生长发育的最适气温为15~25℃;在适宜的栽培管理条件下,初花期刈割,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每年可刈割2~5茬;淮河流域每年可刈割5~7茬。如齐齐哈尔每年可刈割2~3茬,河套平原3茬,银川平原3~4茬,北京平原区、河北沧州和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4~5茬。第1茬和最后1茬所需生长期较长,约7~9周;中间各茬所需生长期较短,约4~6周。北京平原第1~4次刈割时大于5℃的活动积温依次约为900、1600、2800和4000℃。
入冬前,根冠部位形成的再生芽进入休眠状态,度过寒冷的冬季,春天气温升至2~5℃时开始萌动,逐步发育为枝条,进入返青期。
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环境条件下,生长年限可长达数十年。在集约化生产条件下,通常利用3~5年,然后轮作其它作物。
苜蓿种子在10℃即可发芽,但需10-12天,15℃需7天左右,25℃需3-4天。苜蓿种子萌发的最适环境温度为20℃。
苜蓿生育期需2200小时日照。
喜中性或微碱性,最适宜的pH值为7~9,pH在6.5~7.5之间苜蓿产量最高。
苜蓿对土壤中营养元素需求量大,根据测定,生产1吨干草需氮12.5公斤,磷3.5公斤,氧化钾12.5公斤。
我国苜蓿生产的适宜区域为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以及淮河流域。紫花苜蓿每亩每年吸收的养分,氮为13.3千克,磷4.3千克,钾16.7千克。氮和磷比小麦多1~2倍,钾多3倍。用作播种紫花苜蓿的土地,要于上年前作收获后,即进行浅耕灭茬,再深翻,冬春季节作好耙耱、镇压蓄水保墒工作。
水浇地要灌足冬水,播种前,再行浅耕或耙耘整地,结合深翻或播种前浅耕,每亩施有机肥1500~2500千克,过磷酸钙20~30千克为底肥。对土壤肥力低下的,播种时再施入硝酸铵等速效氮肥,促进幼苗生长。每次刈割后要进行追肥,每亩需过磷酸钙10~20千克或磷二氨4~6千克。
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一般轮作期为5―6年较为合理。因而播前要深翻、耙麽、压实,达到各种要求,以利于播后出苗。紫花苜
蓿是深根型植物,适宜深翻,深翻深度为25~30 cm,苜蓿一次种植利用多年,播种之前一定要施足底肥,尤其是有机肥。
苜蓿根系发达,且扎根很深,因此在种植前结合整地,每亩深施农家肥2000-3000kg,过磷酸钙50―100公斤做底肥,或30公斤二铵和20公斤尿素。目前使用割草机幅度为2.5米。
初次种植苜蓿的地块应采用根瘤菌剂拌种。一般每千克种子用根瘤剂8-10克,拌匀后立即播种。用菌剂接种过的苜蓿固氮能力强,生长旺盛,产量大幅度提高。
4、播期的选择
苜蓿可以春播、夏播和秋播,春播一般在4月中旬左右,夏播6-7月,所以秋播为最好,秋季最晚播种时间最好在0℃低温出现前一个月。适宜苜蓿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土壤温度是10-25℃。华北平原最佳播期为夏玉米收获后至冬小麦播种前1周。
5、播种方法:采用机械条播方式,适宜行距30厘米,便于中耕除草,追施肥料。
6、播量:一般为0.8―1.5公斤/亩(种籽的发芽率要在95%以上,一公斤70元左右),播量过大将会影响大田的体生长,苗细、苗弱。为了便于掌握播量,可用过筛的二铵或一铵与种籽混播。苜蓿草的理想种植密度为425株/m2。
7、播种深度:一般为0.5―1厘米为宜,土壤粘性较大的应浅一些,而在沙性土壤上可将播种深度增加到25毫米,目的是出全苗出好苗。
苜蓿草种植每年返青和收割一次后,根据土壤肥力和底肥量,每亩追施尿素2.5―5公斤,氯化钾2―4公斤,磷肥10公斤。以保证下一茬的生长需要和产量要求。
灌溉需要量
华北约200~400毫米,大体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淮河流域约0~300毫米,大体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
苜蓿的最大灌水定额通常为60~100毫米,或600~1000立方米/公顷。
淮河流域、东北和华北一般1~5次/年,西北5~10次/年。
灌水强度(即单位时间灌水量)取决于土壤入渗速率,粘土、壤土、沙壤土、壤沙土和沙土的允许灌水强度依次为8、10、12、15和20毫米/小时。超过允许灌水强度则将出现地表径流或积水。
五、刈割和收获
苜蓿为多年生植物,再生性强。生长旺盛期每年可刈剖3-4次,刈割的适期为现蕾末期至初花期,此时蛋白质产量高,品质好。一般每次刈割留茬5厘米左右。两次刈割间隔时间通常为35~42天。北京平原第1~4次刈割时大于5℃的活动积温依次约为900、1600、2800和4000℃。根据各地材料每亩约可收鲜草1000~4000千克,水肥条件较好的亩产在5000千克以上。如收干草,一般亩产为250~1000千克。各次产量以第一茬为最高,约占总产量的40~50%。苜蓿草在温度≤5
℃停止生长,并逐渐进入休眠期如收获种子,在冬前50天左右应停止刈割,使苜蓿有一定的生长量,以利越冬。秋季最后1茬留
茬高度可适当高些,一般在7~9 cm。
刈割后,先以草趟状态晾晒0.5~1天,使苜蓿含水量降至40%~50%。草趟应均匀摊开,使苜蓿充分暴露在阳光下和空气中,并应考虑翻晒1~2次。当苜蓿茎秆开始萎蔫,叶子尚处于柔软状态时,应当用搂草机将草趟搂成草垄,以草垄状态进一步晾晒。草垄应尽量松散,以利于通风和透光。当苜蓿含水量降至安全贮藏水平(20%-25%)时进行捡拾打捆。含水量将至15%-18%时可安全储藏。含水量过高会导致发热或霉变损失,过低则会造成叶片过量脱落损失。
苜蓿青贮以低水分青贮(亦称半干青贮)为宜。刈割后适度晾晒,使含水量降至45%~60%,介于干草与传统青贮之间。制作青贮前应将青贮设施清理干净。窖(壕)壁应衬一层塑料薄膜,以加强密封,防止透气和渗水。应将原料切碎,切段长度以2~4厘米为宜。切碎后及时装填,不要拖延。装填时应分层装入,逐层压实。小型青贮设施常以人力踩实,大型青贮窖(壕)则须采用拖拉机等大型机械压实。注意填满和踩实窖(壕)壁和拐角处,不能留有空隙。应尽量加快装填速度,缩短装填时间。小型青贮设施当天装填完毕,大型窖(壕)不要超过2~3天。装填压实后,应立即密封。密封方法为覆盖塑料薄膜,膜上压废旧轮胎,或覆土20厘米。
草捆堆积覆膜青贮的制作方法为:①刈割后晾晒至半干状态;②打成密度较高的方草捆;③在坚实而干燥的堆放场地上紧凑堆积成垛;④采用结实且柔韧性好的塑料布覆盖严实;⑤用抽气机抽成真空状态;⑥塑料布上面压以废旧轮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