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生长特点及利用价值
2020.4作者简介:宝红星(1978.4-),男,辽宁省阜新市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牧草高产技术。
紫花苜蓿生长特点及利用价值
宝红星
(辽宁省阜蒙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123100)
摘要:苜蓿泛指苜蓿属的主要栽培种,有紫花苜蓿、杂花苜蓿和黄花苜蓿,辽宁近几年大面积推广了紫花苜蓿。紫花苜蓿在当今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牧草之一。为畜禽养殖类提供了大量优质高蛋白饲料,有牧草之王的美称。本文介绍相关情况和内容。
关键词:苜蓿;生长形状;生长特性;利用价值1苜蓿生长形状
苜蓿根茎是苜蓿吸收、运输养分和水分的重要器官,也是冬季植物体的最上部休眠器官,最易受到冷冻害的影响。苜蓿根茎上着生的根颈芽可以生长形成地上枝条,根茎芽关系着苜蓿来年的草产量,地下根系生长与地上部分的茎、叶等器官的生长密切相关
[1]
。苜蓿根系发达,有主根和侧根,主根是根系
在土壤分布的轴心,侧根是分支,苜蓿的根系上着生着大量根瘤。根瘤中存有大量根瘤菌,具有共生固氮的作用,能固定空
气中的氮素。紫花苜蓿无论是1年还是2年生都要施肥,第1年施肥较第2年更明显,无论是哪一年,第一茬增幅最大[2]
以上的可以适当追加一定数量的氮肥。
苜蓿草的叶和花。苜蓿草在做家畜饲料用时,叶片比茎更容易消化,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现蕾初期多叶数量达最高峰,叶片最大,并且从苜蓿营养期到开花后期,叶片的营养价值下降比较慢,所以尽量选择土质比较好的地栽培叶片比较大的苜蓿种植。
2苜蓿生长特性
苜蓿草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最适宜发芽的温度是20℃。为了保持一定的湿度,能让种子有足够的吸水量,通常在雨后播种,苜蓿根系发达,发芽后先长根部,所以初长期对杂草的抵抗力比较弱,要做好初期的除草工作。土壤黏重,过湿、过酸或紧实,均不利于苜蓿草的生长,通透性好、有机质丰富,pH 呈中性的土壤有利于苜蓿生长。土壤的含盐量超过0.2%时,种子发芽和出苗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不适宜选在盐碱地进行播种。当所需要的外界环境达到标准,一般4~7d 就可出苗,否则会延长2~3周或者更长的时间。
苜蓿生长对水分的要求很高,分枝至现蕾期需水量最多,
其次是开花结荚期。播种当年刈割后第一茬苜蓿耗水量最大,二茬次之、三茬最低。结冻之前需进行冬灌。苜蓿喜水但是最忌积水,积水会导致烂根,苜蓿会出现大批量死亡。如果连续积水超过3d,需要及时进行人工排水。
3苜蓿草的刈割
刈割是苜蓿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刈割的时间,刈割的次数和留茬高度三个方面。做个苜蓿草的刈割不仅能保证产草量和质量,同时也关系到第二年的牧草返青和草地持久性的利用。
3.1苜蓿刈割时间
我们通常在初花期进行第一次刈割,即开花达到1/5的时候能收割到叶多质优,营养价值高的牧草。如果刈割过早,虽然营养价值高,但牧草茎干物质不足,产草量低;如果刈割过
晚,虽然产草量高,但是优质叶片少,营养价值明显下降。最后一次刈割在早霜前一个月,否则会降低根茎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对越冬和第二年春季生长不利。
3.2苜蓿刈割留茬高度
苜蓿留茬高度对于收获的产量和第二次牧草质量至关重要。一般刈割留茬高度以6~8cm 为宜,如果留茬高度低于5cm,虽然收获的牧草产量高,但是持续低茬刈割会影响牧草生长,减少利用年限。内蒙古赤峰地区在刈割苜蓿时留茬高度以4~
苜蓿草种植7cm 为最佳,而末茬次刈割后留茬高度以7cm 左右为宜[3]。
4苜蓿利用技术
苜蓿产量高、质量好,茎秆细嫩,适口性好,蛋白含量高,是各类家畜良好的饲草饲料。
4.1青饲利用
用镰刀直接从地里割回后,铡短成10cm 左右直接饲喂,也可以和其他干草一起搅拌后饲喂,如果单独饲喂,苜蓿茎叶中含有大量的皂苷,青饲反刍家畜时,易在瘤胃内产生大量的泡沫,嗳气很难排出,造成腹胀,为了防止家畜饲喂后出现腹胀,一要等太阳照射后,没有露水在饲喂;二要和其他干草一起搅拌饲喂;三要防止在家畜饥饿状态下饲喂。如果喂猪,可以将苜蓿打浆饲喂,苜蓿草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可以打浆后和其他饲料一起搅拌饲喂,可以节省大量的精饲料。
4.2苜蓿干草调制
合适的收获时期可以最大限度保持苜蓿的营养物质和适口性,各种畜禽都喜食,每千克优质苜蓿草粉相当于0.5kg 精料的营养价值
[4]
,调制干草受到气候,季节等外界环境影响较
大,在干燥过程中营养物质也流失过多,难度很大。采用高温快速干燥法生产脱水苜蓿虽不受气候条件影响,但设备价格昂贵,消耗大量能源,只在有限范围内应用[5]。
参考文献:
[1]鱼小军,景媛媛,徐长林,等.高寒区垄沟覆膜方式对苜蓿生长、根颈及根系特征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15,6(24):43-44.
[2]刘晓静,张进霞,李文卿,等.施肥及刈割对干旱地区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4,11(6):1523-1524.
[3]贾玉山,孙磊,格根图,等.苜蓿收获期研究现状[J].中国草地学报,
2015,11(37):92-94.
[4]杨青川,康俊梅,张铁军,等.苜蓿种质资源的分布、育种与利用[J].科学通报,2016,61(2):264-265.
[5]李向林,万里强.苜蓿青贮技术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05,14(2):9-15.
交流
4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