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和谐相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自觉保护动物,爱护环境。
2、知道什么是生态平衡。
过程与方法:培养自我阅读、查资料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知道什么是生态平衡,知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教学设计:
活动一 阅读素材,激趣导入
1、六个小组依次展示自己到的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材料,可是是故事,可以是诗歌,可以是有关的材料简介。
师总结:听着同学们的阅读,仿佛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课 题 | 让我们和谐相处 | 课型 | 新知探究 | 编号 | 学法指导 | |
学 习 目 标 | 1、我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自觉保护动物,爱护环境。 2、我能知道什么是生态平衡,知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 请认真读学习目标,知道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 ||||
学 习 重 点 | 知道什么是生态平衡,知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 |||||
课前准备 | Ppt和视频 | |||||
流程 | 学 习 过 程 | |||||
独学 | 【任务:认真阅读48页到49页,查阅资料并思考下面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1、让我们和谐相处,“我们”是指谁?什么是生物圈? 2、什么是生态平衡?试着列举几个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3、什么是生物链?试着列举一个生态系统内的生物链: 4、想一想,人类生存与动物、植物有什么关系?如果缺少了动物、植物人类会怎样呢? 评价:认真朗读+3分;完成任务+2分 | |||||
对学6分钟 | 【任务:学习对子交流独学中的问题。】 评价:起立对学+3分;按时完成+2分 | |||||
学10分钟 | 【任务:思考下列问题,然后组长主持分享独学的成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备展示】 评价:全员参与+2分;组长分工明确+1分;按时完成+2分 | 组长组织学生准备展示,要形成展示的方案,对重要的知识写到展板上 | ||||
展示16分钟 | 【任务:根据分工组织学生进行展示】 评价:板书认真合理+1分;声音洪亮脱稿不超时+1分;质疑补充有效+1分;脱稿展示+1分;全员参与+1分 | 展示时做到四点: 1、站位符合要求2、用好活页夹 4、展示方式要灵活多样 | ||||
反馈8分钟 | 【任务:整理学案、组内谈收获、完成检测】 一、整理学案,强化记忆 任务:用4分钟的时间,以思维导图知识树形式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达标检测 1、什么是生态平衡?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2、什么是生物链? 3、什么是生物圈? 评价:完成检测+3分;谈收获+1分;整理学案+1分 | 独立完成达标检测,对子组交换检查,组成统计对错情况。 | ||||
《让我们和谐相处》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家长、学生以及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是小学科,学好学差无关紧要,因此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也不够重视,课前不预习、不收集资料;课后不复习巩固。很多学生有偏科现象。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2、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3、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4、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5、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爱护环境,自觉维护生态平衡。
根据学生现状和教材特点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3、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 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和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让我们和谐相处》
效果分析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本节课运用微课及自学辅导、先学后教模式既保证了学生课上学习效果又给学生课下强化知识创造了条件。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学优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达到了大部分同学都能接受知识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