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范文:龙门石窟
从龙门石窟看“西京”洛阳
——浅谈龙门石窟的保育议题
前言
研究对象:从洛阳龙门石窟的兴起原因以及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到研究龙门石窟与“西京”洛阳的发展关系,进而对洛阳龙门石窟的保护和发展进行进一步
的探讨。
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非但可以为人们提供龙门石窟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参考,更可让人们了解唐朝西都洛阳鼎盛时期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现实的参考意
[1] 中国三大石窟分别为位于洛阳的龙门石窟(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甘肃敦煌市的敦煌莫高窟(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义。
研究意义:本文对洛阳龙门石窟的研究,对读者了解唐代社会发展、民俗现象以及龙门石窟的发展历史有着重大的意义。其一,龙门石窟的兴起是唐朝经济发展和社会民俗的缩影,有利于我们了解唐朝艺术为外邦所接受的原因,并可让我们反思中国现代设计处于低谷的原因所在;其二,龙门石窟的开凿,对于当时社会民俗风气的研究有一定的作用;其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可以为现代设计师带来新的设计灵感。其四,为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意义。
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对龙门石窟的发展、艺术价值和社会研究价值及其产生的背景进行研究,让人们提高对龙门石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
1.龙门石窟简介
龙门石窟[2]中的“石窟”其实是“石窟寺”的缩写。
龙门石窟地处河南省洛阳伊水河两岸,于北魏太和年开凿,历时400多年。其中
以古阳洞、宾阳洞、奉先寺、万佛洞、极南洞最具代表性,作为中国“四大名窟”之一的龙门石窟是一座集美学、绘画、创作于一身的艺术宝殿,是留给中华民族不朽的艺术瑰宝。
2.隋唐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1)石窟造像与当时洛阳政治
石窟,即是天然形成的石洞或者人为雕凿的洞窟,原用作人们贮藏食物和物品的地方。龙门石窟中的“石窟”乃是“石窟寺”的缩写,因为原本同石像一起的木架结构经长年
风化已被毁灭,便形成今天所看到的惟独石像而无寺的情形,摘自《浅谈龙门石窟
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
2 [2]
(2)洛阳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发展。
隋朝统治者大多崇尚佛法礼教,对宗教文化的发展大力支持,隋朝时期社会的、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富足也为扩建龙门石窟提供了条件。比如洛阳龙门石窟就是我
国古代佛教鼎盛时期留下的雕刻艺术经典。
3
出了重大贡献。并且这一时期的造像艺术继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升,构
图上创新,采用立体感手法使得唐朝造像不仅里那个大而且经典之作众多。
3.龙门石窟保护现状问题分析
随着旅游业发展的兴起,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都加强了对龙门石窟的修复。但是之
前的修复非但印象了景区的整体风貌,而且对于龙门石窟这一古古香的历史文化
景区造成的破坏也是不可估计的。目前,龙门石窟的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几
下几个方面:
①石窟围岩稳定性问题。龙门石窟的岩体上有较多的裂隙,是岩体边坡、洞窟围
岩和雕刻品不稳定乃至崩塌的主要原因。这些虽大部份已经加固,但尚有个别部份
仍需维修加固。
②石窟渗水问题。每逢降雨季节,不少洞窟漏水,渗水通过裂隙和可溶性碳酸盐
世界上最大的坐佛位于相溶后由岩体裂隙口流出,水分蒸发,盐类沉积于雕
4
刻品上,使有些洞窟壁面和雕刻品覆盖一层碳酸钙,导致雕刻品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并会造成生物病害的滋生和蔓延等,水的渗入也加速了石窟的风化速度。本世纪
70年代以来虽经处治,但仍须加大科研力度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根治。
③石窟雕刻风化问题。龙门石窟历经千百年沧桑,由于风吹、雨淋、日晒、冰冻,导致石窟岩体和雕刻品风化剥落日益严重,亟需采取科学保护措施加以防治。
④人为造成环境破坏。龙门石窟重点文物保护区,尚需依据规划进一步加强管理
和整顿,以创造一个更有利于永久保存石窟文物的空间和环境。比如在石窟南北架
起的两座大桥,以及东山修筑的防止有人攀登的隔离墙,都破坏了龙门石窟原有的
景观风貌。1980年最初开放时每天约5万人,2002年已增加到31万人,由于保
护措施不力,游人乱触摸乱刻划的现象严重等,都严重破坏了龙门石窟的环境景观
风貌。
4.石窟保护案例研究
(1)红山文化遗址保护[3]。红山文化是公元前3500年先后活动于西辽河至大凌
河流域并延伸到渤海湾北岸、燕山南麓的部族文化。1981年发现的辽宁牛河梁红
山文化遗址,于1988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56125k㎡,建设控
制地带34k㎡。山岗上,有序地分布着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组成规模宏大的史
前祭祀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和玉器。红山先民已从自然图腾崇拜
进入
[3] 引自陈述彭等:《文化遗产保护与开辟的思量》。
5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它距市区13公里的龙
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
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
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筑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
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
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
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
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
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慷慨,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潜溪寺(开凿时期能听到山脉中水流的声音,故名潜溪)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
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
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
响,完成为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改革,历史
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
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
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
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挨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明艳漂亮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份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
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彩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造像一铺北魏古阳洞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
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
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
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
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宾阳南洞下面我们参观宾阳南洞。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
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摩崖三佛龛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
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
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创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摆布,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万佛洞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神表和内
道场的智运禅师。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
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
熟的阶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他
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为了鲜明的对照。
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
中佛祖宏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飞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
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
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
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先后两室,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形最大、
造形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