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展品介绍——阿玛拉瓦蒂大佛塔石雕
阿玛拉瓦蒂(Amaravathi) ,印度南方安得拉邦德一个小村庄。它在西元前三世纪到西元三世纪时曾经是百乘王朝的首都,次大陆南方的佛教中心,王朝的佛教造像风格被后世的佛教美术史家认定是古印度佛教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也是佛教东传锡兰和东南亚的基地。现在,它有时候会被当地人称为阿玛拉瓦蒂,那是小村中著名的印度教神庙的名字。
阿玛拉瓦蒂(阿玛拉瓦提)大佛塔的雕刻是后期安达罗王朝(约124- 225)艺术的典范。在安达罗王朝统治下的南印度阿默拉沃蒂,佛教雕刻自成一派,与键陀罗、秣菟罗鼎足而三,成为这一时期三大艺术中心。据考证,阿玛拉瓦蒂大塔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在公元2世纪曾大规模扩建增修。桑奇大塔是北印度窣堵坡形制
世界上最大的坐佛位于的代表,阿马拉瓦蒂大佛塔则是南印度窣堵坡形制的代表。
桑奇大塔
大塔的圆形台基直径约51.2米,上承半球形覆钵。覆钵下部和台基表面覆盖着白绿石灰石浮雕嵌板,覆钵上部涂以金灰泥饰带。覆钵顶部建有平台、伞盖。台基的东西南北四方各自伸展出一座长方形露台,每
座突出的方台上耸立着五根石柱(阿耶迦),代替了北印度宰堵波常见的塔门(陀兰那)。这种“方牙四出”的形制是南印度宰堵波最典型的特征。台基周围铺设着宽约4米的右绕甬道。甬道外围是一圈高约3.5米的石灰石围栏,围栏内外两侧都装饰着圆形或半圆形浮雕。围栏四方入口两旁蹲踞着石狮。
阿玛拉瓦蒂大塔是南印度最大的佛塔,始建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公元2世纪时大规模扩建,塔和周围栏碷上有精美雕刻。大塔形制与我国唐代高僧义净记述的相同。18世纪时遭毁坏。现存文物有单体圆雕佛像和浮雕石板等,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最多。
塔,在古印度叫“stupa”,音译为“窣(sū)堵波”。中文叫浮图、浮屠或佛图,意译为方坟、圆冢等。它是印度佛教中埋葬佛骨和圣徒骨骸的坟冢。传说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从毗舍僧问佛陀怎样才能表示对他的忠心和虔诚。佛陀听罢,将身上披的方袍平铺于地,再将化缘钵倒如在袍上,然后把锡杖竖立在覆钵上,这便是最早的串堵波的雏形。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阿难等将其尸体火化,焚烧后留下骨子五珠,“击之不碎,彩晶莹”,梵语称为“舍利子”,被认为是法力无边的神物。弟子按照佛祖的暗示,建窣(sū)堵波以藏之。
阿育王石柱
印度阿育王时代(公元前273——232年),阿育王把佛的舍利分为八万四千份,送往世界各地。这样,印度的窣堵波便从印度的老家走向东南亚各国。后来佛教高僧、大法师圆寂后,也造塔埋葬灵骨,于是造塔成为一种风气。
尽管今天的阿玛拉瓦蒂只有两三条街,在两千多年前,它可是南印度与贵霜王朝相抗衡的安达罗王国萨塔瓦哈纳王朝的都城,位于克利希那河下游南岸,在阿育王驾崩之后,这些南方人选择了独立,建立自己的帝国,这事情发生在秦皇开始灭六国的年代。百乘王朝继承了阿育王对佛法的支持,在这个王朝存在的四百多年间,阿玛拉瓦提佛塔也在不停的成长——那些被带走异乡的雕饰,就是塔立起三四百年后,在公元二三世纪加上去的。
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3世纪,该地成为南印度佛教文化中心,并且建造了堪与巴尔胡特和桑奇窣堵波相媲美的佛塔。阿玛拉瓦蒂及其附近地区的那些风格相近的佛塔装饰浮雕,形成了南印度雕刻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阿玛拉瓦蒂风格。它与贵霜王朝的犍陀罗雕刻和马土腊雕刻并列为同时期的三大雕刻流派。阿玛拉瓦蒂雕刻,不像犍陀罗雕刻那样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是完全植根于印度本土的艺术传统,它比马土腊雕刻的印度传统更加纯粹。它直接继承了巴尔胡特及桑奇雕刻的宝贵传统,并在该传统与中世纪印度式雕刻之间,充当着中介环节的角。
阿玛拉瓦蒂大佛塔是古印度最重要的佛教遗迹之一。娑多婆诃王朝的历任国王都赞助阿马拉瓦蒂,国王们利用对佛教的支持宣扬自己的虔敬,使统治合法化。这是在位于克里希纳河下游南岸的南印度佛教圣地阿马拉瓦蒂大塔遗址所发现的石灰石支柱浮雕。这个残片是印度早期对信仰的重要诠释。这件浮雕石板,描绘了保护佛塔的五头蛇以及守护佛塔的狮子。蛇在印度教中是那迦龙的化身。狮子,是在保护佛陀。阿马拉瓦蒂大佛塔的建筑遗迹非常精美,上面有高浮雕,刻画的蛇和狮子都是印度教中非常经典的形象。狮子在中国的佛教中也有类似的形象,因为振聋发聩的狮吼,有让人幡然醒悟的作用。所以在印度教和佛教中都会被看作是瑞兽。除了那迦龙和狮子外,还有满天神佛的形象。都是印度教中非常具有特点的,尤其是印度早期对于信仰非常重要的诠释。如果没有对印度教的信仰和深刻的认识,是无法制作出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艺术品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