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长的⽯窟画廊是什么
相信⼤家都去画廊吧,可⼤家知道⽯窟画廊吗,没有去看过也听过吧,下⾯就让我们⼀起去游览下吧!
世界上最长的⽯窟画廊-敦煌莫⾼窟
莫⾼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的鸣沙⼭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脉三危⼭。1961年,莫⾼窟被中华⼈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批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之⼀。1987年,莫⾼窟被列为世界⽂化遗产。莫⾼窟与⼭西⼤同云岗⽯窟、河南洛阳龙门⽯窟、⽢肃天⽔麦积⼭⽯窟并称为中国四⼤⽯窟。2016年2⽉5⽇,敦煌研究院披露了敦煌⽯窟内⼀批涉及猴形象的⼤量精美壁画和塑像,其中既有距今已1400多年的猴⼦形象,也有⽐吴承恩著书《西游记》早200年的“唐僧取经”壁画。
1历史沿⾰
历史悠久的莫⾼窟莫⾼窟始建于⼗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窟佛龛碑》⼀书的记载,前秦建元⼆年(366年),僧⼈乐尊路经此⼭,忽见⾦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窟”,意为“沙漠的⾼处”。后世因“漠”与“莫”通⽤,便改称为“莫⾼窟”。另有⼀说为:佛家有⾔,修建佛洞功德⽆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修建佛窟更⾼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九层楼内的弥勒⼤佛元代以后敦煌停⽌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肃各州移民敦煌屯⽥,重修沙州城。乾隆⼆⼗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窟开始被⼈们注意。
清光绪⼆⼗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能、西⽅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物发现后不久,英⼈斯坦因、法⼈伯希和、⽇⼈橘瑞超、俄⼈鄂登堡等西⽅探险家接踵⽽⾄敦煌,以不公正的⼿段,从王道⼠⼿中骗取⼤量藏经洞⽂物,致使藏经洞⽂物惨遭劫掠,绝⼤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2建筑结构
莫⾼窟内佛像莫⾼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的鸣沙⼭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脉三危⼭。南北全长1680⽶,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15-30多⽶⾼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壁画4.5万多平⽅⽶,唐宋时代⽊构窟檐五
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窟标志的九层楼。莲花柱⽯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和⽣活设施⼟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彩塑和壁画。
莫⾼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者200多平⽅⽶,最⼩者不⾜1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天王、⼒⼠像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圆雕、浮雕除第96、130窟两尊⼤佛,第148、158两⼤卧佛为⽯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泥塑。佛像居中⼼,两侧侍⽴弟⼦、菩萨、天王、⼒⼠,少则3⾝,多则11⾝。以第96窟35.6⽶的弥勒坐像为最⾼,⼩则10余厘⽶。
3艺术⽓息
莫⾼窟外观敦煌⽯窟存有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按⽯窟建筑和功⽤分为中⼼柱窟(⽀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覆⽃顶型窟、⼤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还有⼀些佛塔。窟型最⼤者⾼40余⽶、宽30⽶见⽅最⼩者⾼不⾜盈尺。从早期⽯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塔柱式这⼀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中国民族形式
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在多个洞窟外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具有极⾼的研究价值。
彩塑艺术
敦煌⽯窟开凿在砾岩上,除南北⼤像是依⼭⽽建的⽯胎泥塑外,其余多为⽊架结构。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像以及天王、⾦刚、⼒⼠、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34.5⽶,最⼩仅2厘⽶左右(善业泥⽊⽯像),题材之丰富和⼿艺之⾼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17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体,为中国最早的⾼僧写实真像之⼀,具有很⾼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壁画艺术
世界上最大的坐佛位于 敦煌莫⾼窟壁画(5)⽯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民进⾏⽣产的各种场⾯等,是⼗六国⾄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在⼤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莫⾼窟的重要唐代经变壁画所在洞窟列表如下:
莫⾼窟唐代重要经变壁画及所在洞窟表时代经变画名称所在洞窟
初唐阿弥陀经变205、220、321、329、334、335、341
东⽅药师变220、331
弥勒经变341、386
思益梵天请问经变386
盛唐观⽆量寿经变45、66、126、129、148、172、180、215、217、320
东⽅药师变148、180
弥勒经变215、445
中唐观⽆量寿经变115、159、188、197、201、231、236、360
东⽅药师变112、154、236、360、361、369
报恩经变112、154
弥勒经变369
⾦刚经变112
⾦光明经变158
晚唐东⽅药师变12、85、128、138、144、150、156、173、177、196、232、468
观⽆量寿经变12、177、232、468
报恩经变85、138、144、156
⾦刚经变85、138、144、156
思益梵天请问经变12、85、138、156
⾦光明经变138、156、196
阿弥陀经变173
贮存藏品
⽯窟内部佛像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书除汉⽂写本外,栗特⽂、佉卢⽂、回鹘⽂、吐蕃⽂、梵⽂、藏⽂等各民族⽂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的宗教⽂书,⽂学作品、契约、账册、公⽂书函等的世俗⽂书。敦煌艺术的发现,
名闻中外,它对中国古代⽂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莫⾼窟是⼀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型⽯窟寺。它的⽯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塔柱窟、殿堂窟、中⼼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像窟、涅槃窟等各窟⼤⼩相差甚远,最⼤的第16窟达268平⽅⽶,最⼩的第37窟⾼不盈尺。窟外原有⽊造殿宇,并有⾛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
经变、神怪、供养⼈、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活各⽅⾯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都散失,莫⾼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的画廊。
敦煌莫⾼窟彩塑(6)莫⾼窟所处⼭崖的⼟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雕,所以莫⾼窟的造像除四座⼤佛为⽯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物,排列有单⾝像和像等多种组合,像⼀般以佛居中,两侧侍⽴弟⼦、菩萨等,少则3⾝,多则达11⾝。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丰富、造诣极⾼,⽽且与壁画相融映衬,相得益彰。
它是⼀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巍峨壮观。其⽊构为⼟红⾊,檐⽛⾼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系铃,随风作响。其间有弥勒佛坐像,⾼35.6⽶,由⽯胎泥塑彩绘⽽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佛
和荣县⼤佛的第三⼤坐佛。容纳⼤佛的空间下部⼤⽽上部⼩,平⾯呈⽅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佛,⼜是⼤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这座窟檐在唐⽂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了重建,并改为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的9层造型。
4价值介绍
历史价值
⽢肃敦煌莫⾼窟(6)敦煌⽯窟营造及其历史过程,敦煌的悠久历史,当地有影响的世族与⼤姓,以及敦煌同周围民族与西域的关系,在历史中没有或很少记载。敦煌⽯窟有成千上万个供养⼈画像,其中有⼀千多条还保存题名结衔。能够了解许多历史状况和历史线索。
本⽣、佛传、福⽥经变、弥勒经变、宝⾬经变、楞伽经变及供养⼈题记,可帮助了解古代经济⽣活的状况。
法华经变、涅槃经变提供了古代军队操练、出征、征伐、攻守的作战图,及兵器装备的宝贵形象资料。
敦煌壁画中保存有属于体育属性的资料,如骑射、射靶、马技、跃马、相扑、⾓⼒、举重(举象、举钟)、奕棋、投壶、武术、游泳、马球、蹴踘等。
敦煌⽯窟的彩塑和壁画,⼤都是佛教内容:如彩塑和壁画的尊像,释迦牟尼的本⽣、因缘、佛传故事画,各类经变画,
众多的佛教东传故事画,神话⼈物画等,每⼀类都有⼤量、丰富、系统的材料。还涉及到印度、西亚、中亚、新疆等地区,可帮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化的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等等。
艺术价值
敦煌⽯窟营建的⼀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向民族融合、南北统⼀,臻于⼤唐之⿍盛,⼜由颠峰⽽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后,建⽴和发展了中国的佛教理论与佛教宗派,佛教美术艺术成为中国美术艺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时期。
从中国绘画美术的门类⾓度看,敦煌⽯窟壁画中的⼈物画、⼭⽔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都有千年历史,⾃成体系,数量众多的特点,都可成为独⽴的⼈物画史、⼭⽔画史、动物画史、装饰图案画史。特别是保存了中国宋代以前即10世纪以前如此丰富的⼈物画、⼭⽔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的实例,这是世界各国博物馆藏品所未见的。
敦煌壁画中有⾳乐题材洞窟达200多个,绘有众多乐队、乐伎及乐器,据统计不同类型乐队有500多组,吹、打、拉、弹各类乐器40余种,共4500多件。敦煌藏经洞⽂献中也有曲谱和其它⾳乐资料。丰富的⾳乐图像数据,展现了近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国⾳乐⽂化发展变化的⾯貌。为研究中国⾳乐史,中西⾳乐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
敦煌⽯窟⼤多数洞窟的壁画中⼏乎都有舞蹈形象。有反映⼈间社会⽣活、风俗习尚的舞乐场⾯和舞蹈形象,如西域乐舞、民间宴饮和嫁娶舞乐;有经变中反映的宫廷和贵族燕乐歌舞场景;有天宫仙界的舞蹈形象,如飞天的舞蹈形象,供养伎乐等。还有藏经洞保存的舞谱及相关资料。舞蹈艺术是⽆法保留的时空艺术,古代的舞蹈形象,现代⼈已知之甚少,就敦煌⽯窟舞蹈形象的珍藏⽽⾔,堪称舞蹈艺术的博物馆,保存了⽆数⾼超的舞蹈技巧和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代表了各时代舞蹈发展的⾯貌及其发展历程。
敦煌⽯窟艺术中有⼗分丰富的建筑史资料。敦煌壁画⾃⼗六国⾄西夏描绘了成千成万座计的不同类型的建筑画,有佛寺、城垣、宫殿、阙、草庵、穹庐、帐、帷、客栈、酒店、屠房、烽⽕台、桥梁、监狱、坟莹等等,这些建筑有以成院落布局的组建筑,有单体建筑。壁画中还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部件和装饰,如⽃拱、柱坊、门窗、以及建筑施⼯图等。长达千年的建筑形象资料,展⽰了⼀部中国建筑史。可贵的是,敦
煌建筑资料的精华,反映了北朝⾄隋唐四百年间建筑的⾯貌,填补了南北朝⾄盛唐建筑资料缺乏的空⽩。此外,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800余座洞窟建筑,五座唐宋⽊构窟檐,以及⽯窟寺的舍利塔,都是古代留存的宝贵建筑实物资料。
莫⾼窟景⾊敦煌作为中西交通的枢纽,在壁画上不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动情景,还留下了宝贵的交通⼯具的形象资料。他们有⽜、马、驼、骡、驴、象、⾈、船、车、轿、舆、辇等。常⽤的交通⼯具车辆类型各异,⽜车有“通幰⽜车”、“偏幰⽜车”、敞棚⽜车,马车有驷车、骆车,还有骆驼车、童车、独轮车等,特别是保存了中国为世界交通⼯具做出独有贡献的独轮车、马套挽具(胸带挽具和肩套挽具)、马蹬、马蹄钉掌等珍贵的图像数据。
隋⾄西夏的尊像画、药师经变中的佛、菩萨、弟⼦⼿中及供桌上绘画了玻璃器⽫,有碗、杯、钵、瓶、盘等器型,它们呈透明、浅蓝、浅绿、浅棕⾊,器型、颜⾊与纹饰表现出西亚萨珊风格或罗马风格,说明了这些玻璃器⽫是从西亚进⼝的。壁画不仅反映了古代玻璃⼯艺的特点,还反映了中西的玻璃贸易。
5风格衍变
仿敦煌莫⾼窟的壁画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等。这⼀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佛⼆菩萨组合,后来⼜加上了⼆弟⼦。塑像⼈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壁画前期多以⼟红⾊为底⾊,再以青绿褚⽩等颜⾊敷彩,⾊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西魏以后,底⾊多为⽩⾊,⾊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如第243⽯窟北魏时代的释迦牟尼塑像,巍然端坐,⾝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着犍陀罗样式。
隋唐时期
隋唐莫⾼窟(4)隋唐是莫⾼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禅窟和中⼼塔柱窟在这⼀时期逐渐消失,⽽同时⼤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
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塑像。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佛、⼆弟⼦、⼆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佛、⼆弟⼦、⼆菩萨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这⼀时期的莫⾼窟壁画题材丰富、场⾯宏伟、⾊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平。如中唐时期制作的第79窟胁侍菩萨像中的样式。上⾝裸露,作半跪坐式。头上合拢的两⽚螺圆发髻,是唐代平民的发式。脸庞、肢体的肌⾁圆润,施以粉彩,肤⾊⽩净,表情随和温存。虽然眉宇间仍点了⼀颗印度式红痣,却更像⽣活中的真⼈。还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胁侍菩萨。⼀位上⾝⾚裸,斜结璎珞,右⼿抬起,左⼿下垂,头微向右倾,上⾝有些左倾,胯部⼜向右突,动作协调,既保持平衡,⼜显露出⼥性化的优美⾝段。另外⼀位菩萨全⾝着⾐,内外⼏层表现清楚,把⾝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褶线条流利,⾊彩艳丽绚烂,配置协调,⾝材修长,⽐例恰当,使⼈觉得这是两尊有⽣命⼒的“活像”。
五代和宋时期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和曹⽒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窟出资甚多,因此供养⼈画像在这个阶段⼤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平也有所降低。这⼀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图《五台⼭图》是莫⾼窟最⼤的壁画,⾼5⽶,长13.5⽶,绘出了⼭西五台⼭周边的⼭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西夏和元代
莫⾼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有关。⽽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6主要景物
九层楼
洞窟编号第96号,初唐(618-705)。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佛⾼35.5⽶,两膝间宽度为12⽶,是莫⾼窟的第⼀⼤佛。
根据敦煌遗书《莫⾼窟记》记载,这尊⼤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佛的制作⽅法为⽯胎泥塑,即在崖壁的⽯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体形状,再⽤垒塑、⽤⿇泥细塑,最后着⾊⽽成。这尊⼤佛因多次重修,已⾮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势。
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
年)重修,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耸,檐⽛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窟的标志之⼀。
三层楼
洞窟编号第16-17号,16窟建于唐⼤中五年⾄咸通(851~867)间。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构窟檐,故俗称“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年(1906年)王道⼠主持修建,王道⼠于16窟甬道北侧发现藏经洞,后编号为第17窟。因此三层楼也是为数不多的窟中窟。
其中,第⼗七窟(晚唐,848-906)⼜名藏经洞,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建于晚唐。原为晚唐河西释门都僧统洪bian(去声,上"巩"下"⾔")的影窟。⼗⼀世纪初叶,由于战乱等原因,将⼤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书等五万多件秘藏于此,砌墙封门,表层饰以壁画,随着时间的流失,封门之事渐渐被⼈遗忘……
1900年(清光绪⼆⼗六年五⽉⼆⼗六⽇),这⼀秘室被道⼠王圆簶在清理积沙时,偶然发现。但令⼈痛⼼的是,⾃1905年⾄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及⽇本⼈桔瑞超、吉川⼩⼀郎、俄国⼈鄂登堡等纷⾄沓来,他们⽤低廉的价格从王道⼠⼿中骗购古⽂献资料近四万件。
敦煌遗书,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到了四世纪到⼗⼀世纪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等各领域。
1900年,在莫⾼窟17窟(藏经洞)(3)莫⾼窟居住的道⼠王圆箓为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进⾏⼤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个⼩门,打开后,出现⼀个长宽各2.6⽶、⾼3⽶的⽅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六国到北宋)的历代⽂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丘尼等图像,中有⼀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位⾼僧洪辨的坐相,另有⼀通⽯碑,似未完⼯。从洞中出⼟的⽂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窟的僧⼈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莫⾼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次⾮常重⼤的发现,其出⼟⽂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梵⽂、齐卢⽂、粟特⽂、和阗⽂、回鹘⽂、龟兹⽂、希伯来⽂等。⽂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门以研究藏经洞⽂书和敦煌⽯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藏经洞陈列馆
利⽤原莫⾼窟下寺改建⽽成,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物,包括流失到国外的敦煌遗书和绘画的复制品,以及藏经洞的发现和被劫掠的历史回顾,并且有敦煌学的发展现状介绍。
莫⾼窟的画师
创造了莫⾼窟壁画的古代画师,⼤致分为三类:⼀种是僧官,有⼀定的社会地位,但为数不多。再就是画僧,他们是僧侣也会作画,⼈数较前者略多。最后便是纯粹的画⼯了,他们游⾛四⽅居⽆定所,在洞窟⾥作画,便在洞窟⾥起居,⼀
旦完⼯,就再也看不到他们的⾝影了。可想⽽知这个巨⼤的绘制⼯程,⼀定是令许许多多的画⼯,耗尽了毕⽣的精⼒,他们⾛进了这状如蜂巢的⽯洞,恐怕就再也没有⾛出莫⾼窟了,正是这样⼀批优秀⽽⼜伟⼤的⽆名者,为后世留下了,⼈类辉煌的丝路⽂明的影像。
7破坏情况
莫⾼窟在元代以后已很鲜为⼈知,⼏百年⾥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藏经洞被发现后,随即吸引来许多西⽅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进⾏第⼆次中亚考古旅⾏时,沿着罗布泊南的古丝绸之路,来到了敦煌。当听说莫⾼窟发现了藏经洞后,他到王圆箓,表⽰愿意帮助兴修道观,取得了王的信任。于是斯坦因就被允许进⼊藏经洞拣选⽂书,他最终只⽤了200两银两,便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带⾛。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莫⾼窟,⼜以500两银两向王圆录购得了570段敦煌⽂献。他当时率领⼀⽀探险队在中国新疆进⾏考古发掘,当他看到长庚将军送给他的⼀卷佛经是唐代写本后,便迫不及待地问明来源,于1908年3⽉赶抵敦煌。伯希和是学识渊博的汉学家,他凭着深厚的汉学功底和丰富的考古知识,把藏经洞中所有的遗书通检⼀遍。他⾃⼰说:“洞中卷本未经余⽬⽽弃置者,余敢说绝其⽆有。”有⼀张伯希和盗窃藏经洞遗书的⾃拍照:他蹲在洞窟⾥,⾯对堆积如⼭的经卷,正在蜡烛下⼀件件、⼀页页地翻检……他在藏经洞⾥待了3周,“不单接触了每⼀份⽂稿,⽽且还翻阅了每⼀张纸⽚”。他纯熟的汉语基础和中国历
史知识,使他选⾛藏经洞⾥的全部精华。所以,他盗⾛的经卷是最有价值的与最精华的。⽐如有关道教经典的卷⼦⼏乎全被伯希和盗⾛了,⼤约有六七⼗件全部收藏在巴黎。敦煌遗书最⼤的价值是保存了许多古代学说,保存了古注。⽐如《论语》,读的只有⼀种本⼦,即何晏注的本⼦。藏经洞发现了皇侃注的本⼦,收录了两汉和魏晋之间所有⼈讲《论语》的要点,都被伯希和盗⾛了。伯希和⾃⼰也曾⾃诩说,他拿去的卷⼦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