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处罚规定
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处罚规定
驾驶人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未构成犯罪的,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可以
并处15日以下行政拘留;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
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
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
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后逃逸属情节加重犯,刑法将
此规定了较重的量刑。
《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
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交通
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法定最高刑是十五年,故意杀人罪法定最高刑是死刑。
1、交通肇事后逃逸以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条件。
《解释》中“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指的是
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形,是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前提条件。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发生了交
通事故,但情节轻微,或负次要责任、同等责任、无人员伤亡、无重大财产损失等,则不
构成交通肇事罪。这种情况下,行为人若主观上认为后果严重,自己已构成犯罪,为逃避
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因为刑法仅处罚那些具有严重
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对于客观上未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或威胁的行为,不宜以刑法的方法
定罪处罚。
2、交通肇事后逃逸以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为主观目的条件。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
交通事故肇事罪
必须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必须移动时应当标明位置,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
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过往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应当予以协助。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
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这说明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即交通肇事行为产生以下五方面的行政义务:㈠停车义务;㈡保
护现场;㈢抢救伤者和财产;㈣报警;㈤听候处理。这五种义务属于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义务。其中抢救伤者和财产亦是刑事义务。《解释》中“为逃避法律追究”是行为人逃逸行
为的主观目的,法律追究不仅包括刑事法律追究,也应包括民事法律追究、行政法律追究,即包括:⑴民事人身、财产损害赔偿义务;⑵五项行政义务;⑶抢救伤者和财产的刑事义务。所以交通运输肇事后,行为人负有上述三类义务,为逃避任何一类义务,在主观上都具备
了应受刑法加重追究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都是逃避法律追究。
3、行为人有逃跑行为。
什么是逃跑,词义是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而离开②。在这里认为应界定为,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在人身未受到控制时,为逃避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而使自己的人身不受被害人及其亲属、众、事故处理人员控制而离开的行为。要与脱逃
区别开来。脱逃词义是脱身逃走③。在刑法意义上,构成脱逃罪的脱逃是指依法被关押的
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从看守所、监狱、劳动改造管教队、少年犯管教所、拘役所逃
跑的或在押解途中逃跑④。所以脱逃首先要有人身受到有效控制后而脱离。逃跑是人身尚
未受到有效控制而逃跑。如果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已被事故处理机关采取关押或押解途中
而脱逃,对行为人的脱逃行为,应认定为脱逃罪,另行定罪处罚,而不是以交通运输肇事
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加重处罚。
4、“逃跑”的时间、地点条件。
依据《解释》规定逃跑的时间是在发生交通肇事后。那么如何理解“在发生交通肇事后”。这个时间段应界定为在事故发生后的当时至行为人被事故处理机关关押或押解途中
前的这段时间。行为人在这个时间段逃跑的,属于《解释》规定的“逃跑”行为,在被关
押或押解途中脱逃的,属脱逃罪,而非定本罪。逃跑的地点,并不限于当场。行为人在被
事故处理机关带去谈话尚未采取关押措施时,趁人不背离开的,仍应认定为《解释》中的
逃跑。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