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各样的运动
(一)背景和教学目标
物体的机械运动,通常按照物体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在这两种运动方式中有以下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本课对应的课标内容是“4.3物体的机械运动有不同的形式”下的“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本课的设计思路是提供学生常见的物品(玩具),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描述,发现它们的运动形式虽然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可以分成几个类别。学生在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形式时,会发现如果观察物体的不同部分,其运动形式是不一样的,比如玩具小车往前运动时车身是平动的、车轮是滚动的。那应该怎样观察和描述呢?教科书提示学生在物体上“画点做标记”。这其实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体现了本单元想渗透的科学思维方式一一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其实,学生在物体上“画点做标记”,就是将该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抽象为一个质点了。质点是物理学中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模型,舍去了物体的形状、大小、转动等性能,突出它所处的位置和质量的特性,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描绘,这是对实际物体的简化。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可把地球当作一质点。当然,学生还不具备理解质点这一概念的能力,教师只需要自己明白教科书的设计意图即可。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在同伴合作探究中,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各种物品(指尖陀螺、钢尺、溜溜球、玩具车、弹弹球、弹簧彩虹圈、陀螺、发条青蛙玩具等)、圆点(不干胶圆点或彩橡皮泥)、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三)教科书解读
本课在教科书上共3页,分为四个部分。
1.聚焦教科书聚焦部分提出的“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是怎样运动的?”问题,直接指向了本课的研究主题。教科书呈现了秋千、摆钟、雨刮器、跷跷板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图片,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开展简单的分析和交流。
2.探索
探索活动1,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比较运动形式是否一样。教科书呈现了五种物体,它们的运动形式各种各样,其中指尖陀螺是转动,
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哪些弹拨后的钢尺是振动,玩具车前进过程中车身为平动、车轮是滚动,弹簧摇马的马身是摆动、弹簧上下的弹跳是振动,溜溜球甩出去后绕轴进行转动、顺着线往回收是滚动,前两个是简单运动,后三个是复合运动。需要注意的是,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不要求学生能全面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形式,教师也无须引导学生知道这些运动形式的正确名称,更不要求学生能熟记各种运动形式的名称,只要能说出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即可。在师生交流中,会产生一个问题:怎样描述和记录这些物体的运动形式呢?这就引向下一个活动,即用贴圆点的方式帮助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
探索活动2,是本课的重点活动。本活动引导学生在物体上贴圆点,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并交流。教科书首先以钢尺和指尖陀螺为例,分别呈现贴了圆点的图片和运动过程中的图片,用以指导学生的操作
(教学时教师还需示范记录)。接着,又列举了一些可用作探索的其他物体,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例如,压住钢尺一端弹拨另一端,形成上下振动;把钢尺有洞的一头套在削尖的铅笔(或小棒)上,甩动钢尺,钢尺的运动形式是(绕轴)转动。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但要注意安全。
教科书还提示更换圆点的位置,观察与之前的运动形式是否一样。圆点贴在不同位置,会观察到不同的运动方式,如,弹簧摇马,马身为前后摆动或者左右摆动,而弹簧为振动;玩具车,前进或后退过程中,车身为平动,车轮为滚动;摆钟的指针是转动,摆锤是左右摆动。另外,发条青蛙玩具和弹弹球都是竖直方向的平动和水平方向的平动形成的复合运动。弹簧彩虹圈相当于多个不同弹簧的串联,每个弹簧的弹性系数不同,以及固有频率不同,导致振动不同,形成波状的振动。本活动并不要求学生能全面描述
一个物体的运动形式,也无须把上述内容详细分析给学生听,而是教师有选择地提供用于观察的物体,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活动中观察、记录。
在这个活动中,记录是很关键的,教师可以告知学生用线条和箭头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形式。但要注意的是,这种记录方式中的符号不是真正的科学符号,因为带箭头的线条在物理学中常常是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这在4年级“运动和力”的单元中会出现。而本课或者本单元出现用线条和箭头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形式,只是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便于其表述而已。当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约定其他的表示方法,但一定要简洁和一致,以便记录后的交流和分类。
3.研讨
“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有哪些运动形式?”是基于学生对探索活动2的观察和记录后的交流研讨。交流时,引导学生将自己所画的物体运动形式图先在组内分分类,再全班一起来分类。分类后,期待学生有如下发现。第一,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第二,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也可能会相同,可以归为一类。交流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其他物体的运动形式。
4.拓展
拓展部分请学生画出旋转木马上人的运动形式,旨在引导学生将研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关注中。旋转木马上的人的运动形式是复合运动,小女孩在绕着木马中心转动的同时,还小幅度地上下做直线运动。也就是说,旋转木马上的小女孩在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复合运动。(四)教学建议
1.聚焦首先呈现一些物体的图片,然后谈话:“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
2.探索
(1)教师演示,让玩具小车、弹簧木马等物体运动起来,或者播放这些物体正在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运动形式是否一样。学生发表观点时,除了用口头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外,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辅助表达,如用手肘当定点、手臂当摆来演示弹簧木马的弹簧的摆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物体运动形式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个物体不同部
分的运动形式也可能是不同的,从而引发思考:怎样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形式呢?继而引向用贴小圆点的方式来准确描述。
(2)谈话:“我们可以通过贴小圆点的方式帮助我们准确描述。”接着,
教师出示一个粘贴用的“小圆点”,利用幻灯片出示探索任务,并以钢尺为例进行演示:在钢尺的一端贴上圆点,用弹拨的方法使钢尺运动,观察它的运动形式并用箭头和线条画下来;换个位置贴圆点,再用弹拨的方法使钢尺运动,观察并记录;比较前后两次的运动形式是否一样。采用铅笔尖穿钢尺孔并甩动的方法使钢尺运动,重复刚才的步骤。最后,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并进行全班交流。其中,贴圆点可以改用粘贴彩橡皮泥的方式代替,以方便粘贴和取下。橡皮泥宜取用与物体形成鲜明对照的颜,以利于观察物体运动的轨迹。教科书第6页的八种物品,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几种提供给学生分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多准备一些纸条(每个运动物品贴1〜2个点,每个点都要画一张纸条),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物体运动形式用箭头和线条画下来,以利于研讨环节的交流。
3.研讨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利用记录的纸条,给这些运动形式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再让小组挑选最具有代表性的、某个类别的记录纸条贴到黑板上,或者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