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必备的精神品质
建筑师的创新精神和鲜明个性及社会责任
张  苗  根
    近年来,我省建筑创作十分繁荣,涌现了诸如上海浦东国际会议中心、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馆和宁波天一广场等一大批优秀建筑作品,使城市面貌和城市品质大为改善和提升。建筑创作为推动我省新型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我是建筑学专业出身,到建设厅工作后长期从事设计行业管理工作,对建筑师和建筑设计有着浓厚的情结。建筑师是城市人居环境的创造者,决定着人居未来,是一个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给建筑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才华展示舞台和创作空间。时代需要建筑师的智慧和才华,而每个建筑师都梦想成为大师,都想让自己创作的建筑作品成为经典,成为城市的历史和见证。有人总结贝聿铭为什么是建筑大师时,用了十六个字:“国际视野、一流审美、创新精神、追求细节”。我们不苛求人人都成为大师,但希望我们的建筑师都能成为优秀的建筑师。长期以来,我一直关注着建筑师和建筑设计,借这个机会,很愿意与大家共同探讨几个问题。
    一、建筑师要有创新精神
    建筑是技术,也是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建筑师和画家一样,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有模仿的经历。这种模仿是为了学习,为了更好地掌握技巧和方法来表达创作思想。优秀的建筑作品是建筑师的创作,不是工匠的制作,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可复制的。为此,建筑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首先要理念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重要战略任务,去年又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要从“又快又好”转为“又好又快”。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创新,是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建筑设计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按照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适用、经济和美观设计方针的同时,注重设计理念的更新,把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传统的建筑是以功能性为主,现在根据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要求,就要将功能性、资源性、艺术性和持续性有机结合起来。原来办公楼满足办公功能就够了,现在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道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提出政府办公楼要率先实现建筑节能50%的标准,还要推行政务公开,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办公楼要有节能措施和智能系统。原来经济发展水平低,新建住宅仅要求满足居住功能,只要有卧室、厨房和卫生间,哪怕不成套,厨房卫生间在过道对面都行。现在不仅居住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外型也要求越来越完美,更注重阳光、绿化、周边环境,如建筑节能,甚至要有纯净的空气。现在许多好的住宅最大的卖点就是环境。原来是短缺经济,建筑产品十分短缺,房子建好了拿来就用。现在建筑产品市场逐步转
化为买方市场,社会公众开始关注建筑全寿命周期,追求长寿命和高品质的建筑产品。杭州市作了城市彩(自然地理——山、水、天空等和人文地理-—城市建筑的彩)规划,确定了以灰系为主调的城市彩总谱,对建筑之间彩的协调提出了要求。中国美院南山路新校址、交通银行杭州分行和宁波月湖地区的建筑等建筑都处于传统的历史街区,建筑师们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和本土建筑符号的彩,采用了传统的外墙材料,和谐的彩和协调的尺度成为传统历史街区的一个亮点。这说明人们对建筑的品味要求起来越高。社会在进步,人的需求层次在提高,对建筑师也就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筑师必须创新观念.从单纯追求建筑造型向关注整个建筑六面体转变,从仅追求单体建筑向关注建筑体和环境转变,从追求建筑三维物质形态向关注建筑生命的四维时空体系转变。
    同时,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随着科技发展,建筑结构体系、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建筑产品是技术集成的结果,技术创新是推动设计行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建筑师提升建筑作品水平的手段。技术是革命,我在当设计处长的时候,建筑设计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成果是“甩掉图板”,这是CAD技术引发的设计界的一场革命。CAD技术不仅使建筑师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为建筑师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现在正在逐步推行的钢结构建筑,也将引发建筑结构体系的一场革命,对建筑设计和未来建筑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我们要通过丰富技术信息,引进和积极采用成熟技术,对建筑方案进行科学比选和优化,反复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要进行再创新,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作品.金都房产有一句口号
叫”科技引领人居未来",科技进步的成果要转化为建筑作品,离不开建筑师的创新、创造和创建。
    二、建筑师要有鲜明的个性
上海浦东游泳馆    去年,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非线性建筑”。国际策展人尼金尔·林奇对此解析是“非线性建筑不是表层,是深层的建筑形式”。简言之,在标准几何形体几乎被大师们用绝的今天,用计算机生成技术随机设计的非线性建筑形体,突破了想象,开辟了新的建筑形体领域,使各种形体建筑都成为可能.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可以见仁见智,但运用于建筑设计实际,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为公众了解和接受。但这种探索表现出来的建筑师追求个性,突破想象和自身局限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建筑设计是创作,创作的语言、句式和节奏都应该具备鲜明的特征。而个性是思想的体现,没有想法就没有个性.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住宅,都是清一的火柴盒,没有任何区别,这是期间思想禁锢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冲破了牢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建筑创作的繁荣,各种个性鲜明的建筑不断涌现.张永和设计的北京席殊书屋标志着中国实验建筑的起步,潘石屹、张欣夫妇主持的长城脚下公社住宅的建筑设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提倡个性,并不是过分追求标新立异,乃至彻底摒弃、割裂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设计出一些不伦不类的建筑作品来。人们对安得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库哈斯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赫尔佐格、德梅隆设计的“鸟巢”和水立方游泳馆等设计所引发的热烈讨论,
就是因为这些建筑带有明显的实验性质,虽然新奇,但与环境、与我国的文化和历史格格不入,只是迎合了一些人贪大求洋的口味。这些洋设计收费畸高,为追求新奇的建筑形式,滥用钢材等建筑材料,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高度重视这些海外建筑师在中国进行建筑设计实验的社会影响,对保护国内设计市场,培养本土建筑师,传承民族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针对这种情况,建设部等五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进一步端正建设指导思想,完善并严格执行建设标准,规范建筑设计方案评选,强化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推进建设实施方式改革,并加强监督检查.作为建设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设计市场,保护历史文化,对本土建筑师要给予同等国民待遇。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洋设计能从大量应征建筑方案中胜出,奇特的个性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之一,这对当前我们建筑设计脸谱化、雷同化不啻是一个反面教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