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络化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的应用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铁及其化合物复习》教学设计
北京十中 杨义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采用全程共振教学法
.共振现象及全程共振教学法
共振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实际上共振不仅是物理现象,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人和人之间接触、交往、共事就可能产生共振,运用好共振效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活动过程,有交流就会产生共振。
全程共振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反馈的全过程,通过师生相互作用,达到启发引导学生发展,教学相长的效果。主要包括:一是情感的共振,即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共通与共鸣,两个课
堂主体同时达到积极、愉快、兴奋的心理状态,这应当是师生互动教学的最高境界。二是认识的共振即,指教学中师生思维呼应、合拍,处于相互启发,共同创新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共振教学结构重点着眼于教育教学过程,核心是改善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为指导、帮助和参与互动的关系。共振结构以四个原理为空间结构,七个环节为时间序列,构成一个可操作的教学结构。四个教学原理为:师生教学同步原理;师生主客体角互换原理;师生情感共鸣原理;师生教学互补原理。
教学设计思想——切实提高化学课堂的实效性
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复习的主动权切实交给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所求、学生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复习中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归纳、辨析、点拔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本节课教学思想是凸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素质为目标、教会学生学习金属元素的一般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二)复习课构建知识体系网络的必要性
从学习心理学原理可知,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有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经验所构成的心理结构。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化学复习的效果取决于复习的内容和方法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复习课的困难在于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学生学过的,处理不好就往往“乏味”。
形成知识网络,进行化学学科内的综合无疑是复习的基本任务。学生对化学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储存,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这种网络系统化的知识有三个特点:一是有利于知识的保存,较长时间不被遗忘;二是系统化的网络结构,有利于知识准确、快速地被提取和迁移;三是有机联系的网络结构,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只要触及一点,就能迅速反应联想,组成一个相关的知识,有利于问题的分析解决。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首先,对教材的思考。人教版必修化学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复习共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钠铝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为铁及其化合物。铁元素是一种重要的变价元素。这部分内容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很有
代表性,探索它的复习方法对于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复习时强调以氧化还原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比、归纳、推理、综合等方法,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铁的化合物性质、制备、用途;、离子的性质、互相转化及检验。在复习中,要充分发挥这些知识点的载体作用,通过对知识的复习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业情况
学完这一章内容后,我要求学生进行本章《铁及其化合物部分》知识总结。三分之二的学生的复习总结几乎是将课堂上的听课笔记照抄了一遍。虽然态度认真,内容全面,但他们的复习并没有体现出对知识的融汇与贯通、归纳与整理;其中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借助了其他参考书的内容提示,将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方程式进行了总结。其中名同学按照单质、氧化物、盐和氢氧化物等物质类别将铁及其化合物进行分类总结;名同学按照金属与氧气、水反应将钠、铝、铁及其化合物进行总结。
鼓励学生的名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