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合同释义失真的典型案例
国际贸易合同释义失真的典型案例
一、苹果变“烂果”的水果贸易案例。
有这么一个案例啊,中国的一家水果贸易公司和美国的一个供应商签了个国际贸易合同。合同里提到要进口一批“优质苹果”,从字面看,这“优质苹果”大家肯定都觉得是那种又大又红、没什么毛病的苹果呗。
可等到货物运到中国港口,打开集装箱一看,中国的进口商都傻眼了。这些苹果虽然个头还行,但是好多都有虫眼,还有一些已经开始腐烂了。美国供应商却觉得很冤,他们说在他们当地的标准里,只要苹果的大小符合一定规格,有点小瑕疵是可以被归为“优质苹果”的。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合同释义失真。两边对于“优质苹果”的理解完全不一样,一个认为是几乎完美的苹果,另一个觉得有点毛病也能叫优质。这就好比你去餐厅点了一份“美味牛排”,结果上来的牛排一半都是筋,厨师还说在他们那这就算美味,你说气人不?
二、棉花里的“杂质”争议。
再说说棉花贸易的事儿。印度的一家棉花出口商和土耳其的一家纺织企业签了合同,合同规定出口的棉花是“纯净棉花”。
印度这边就把棉花发出去了。土耳其那边收到货后一检查,发现棉花里夹杂着不少小石子、碎叶之类的东西。土耳其企业就不干了,说这根本不是“纯净棉花”。印度出口商却反驳说,在他们印度的棉花加工中,这种少量杂质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他们觉得只要棉花的纤维含量达到一定比例,就可以叫做“纯净棉花”。
这就像是你买了一袋号称“纯净大米”的东西,结果里面有沙子,商家还告诉你这在他们那是正常的,这不是坑人嘛。在这个案例里,“纯净棉花”这个词在合同里没有被明确地定义清楚,双方各执一词,导致了贸易纠纷。
棉花事件三、家具尺寸的“误会”
还有一个关于家具的国际贸易合同案例。中国的家具制造商和德国的一家零售商签了合同,要出口一批沙发。合同里写着沙发的尺寸是“标准尺寸”。
中国制造商按照自己理解的国内市场常见的标准尺寸生产了沙发。可是货到了德国,德国零售商发现这些沙发根本放不进他们的店面展示区。原来,德国的“标准尺寸”和中国的不太一样,德国的店面空间布局和消费者对家具尺寸的要求有自己的特点。
这就好比你要给朋友送个礼物,你觉得“合适大小”的盒子,结果到朋友那发现根本装不进他的收纳柜。这个“
标准尺寸”在合同里没有明确到底是按照哪国的标准,结果就造成了这么个尴尬又麻烦的局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