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草根导演成长记
雅惠 艾小鱼
冯小刚对自己的票房号召力显然十分自信。2010年《唐山大地震》公映前,他喊出要拿下5个亿,他说:“你们翻翻过去的记录,我哪次说过大话?”的确,在过去16年里,他拍了14部电影,屡屡创下票房佳绩,并且从喜剧贺岁片领域不断地扩展,从《夜宴》到《集结号》,再到《唐山大地震》,从古装片到战争片再到灾难片,驾驭的题材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主流”,却始终能切中时代脉搏,搔到现实的痒处。可以说,冯小刚是最懂中国观众的本土导演。
奋斗的青春献给了你
同为中国第五代导演,冯小刚出身草根,没读过大学,走的完全是野路子。年轻时的冯小刚只是一个长相中下的苦孩子,爱好画画,又怀揣着一个电影梦,为此勤奋、踏实乃至功利地坚持了很多年。从北京军区文工团转业后,冯小刚到了北京影视剧中心做美工,工作之余,他老爱追着编剧问怎么创作、怎么塑造人物。
后来,冯小刚认识了王朔,终于有机会做编剧,和王朔等人合作了《编辑部的故事》。给该剧写剧本时,他每天在家冥思苦想,曾经一个月都没下楼,就吃挂面拌酱油。当然,即使如此勤奋,他也和每个新人行的
年轻人一样,免不了挨骂。拍《北京人在纽约》时,他被骂:你想不想干,不想干就!朋友说,要不咱别干了,不让咱滚嘛。冯小刚却做了一个手势,意思是“咱得忍着”。
学会了编剧,冯小刚又和王朔开办了好梦电影公司,要自己拍电影。商量剧本时,冯小刚就最便宜的宾馆,五块钱一张的床板就能凑合,怎么省钱怎么来。由于资金困难,冯小刚甚至会替制片部门向人作揖,这个动作在今天的他身上还是很常见——当他面对纠缠的记者、围观的众时,常常双手抱于胸前晃动几下,仿佛在说:你们还是放过我吧。
冯小刚导演的首部电影《永失我爱》是王朔编剧,随后的《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我是你爸爸》也是复刻王朔的思想,但由于未通过审查,投资打了水漂,好梦公司只好在血本无归的情况下关门,冯小刚遭遇了人生一次重大的坎儿。
电影人高军见证了冯小刚那时的处境,“一般的导演要是经受这样的打击就一蹶不振了,可他不服输。他当时是拼命要冒这个尖,像大石头下面压一个小苗,压着出不来,拼命从旁边钻也要钻出来。”
给自己定位是市民导演
冯小刚挺住了,结果机会就上门来。时任中国电影公司总经理的韩三平让他拍一部贺岁片,以拯救当
时惨淡的电影市场。1997年,《甲方乙方》投资600万元人民币,最终获得了3600万的票房。那一年冯小刚已经39岁了。
成功永远不嫌晚,接下来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也大卖。迅速的应变是冯小刚的生存法则,如果说起初的冯小刚只是跟在王朔身后,那么从《甲方乙方》开始,他就开始大胆地加入了“冯氏味道”,着重表达的是对小人物生活的关照,少了一些王朔的深刻和冰冷,多了些自己的情趣与温情。
拍完《没完没了》后,冯小刚成为华谊的签约导演,此后的中国电影市场有了“贺岁档”一说,“冯家菜”始终占了主导地位,只要听到冯小刚的贺岁喜剧,票房几乎不用担心。冯小刚最愿意看到的,就是观众看他的喜剧时,能一边乐一边拍着腿说,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太好玩了,冯小刚你太神了!
冯小刚总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变迁中的大事小情,信手拈来放人自己的电影。《不见不散》、《没完没了》里有连篇累牍的俏皮话,故事荒诞不经却又合情合理;《大腕》将商业广告无孑L不入这一社会现象浓缩到情节中;《手机》、《天下无贼》涉及了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困惑和挣扎。他的电影用嬉笑怒骂的方式,记录了都市平民的悲喜生活。
冯小刚说:“我从小家里生活条件不好,全靠自己,没有什么便捷的路子,很多年住的都是两户人家挤在一个单元里面。一个人的身份决定了他的思想方法,所以我给自己定位是个市民导演。”
拍电影就是为了那点成就感
尽管冯小刚票房成功,在普通观众里有较好的人缘,但在电影评论界却没有收获好评。不被学院派认同,加上被媒体认为离了葛优就火不了,冯小刚一直并不服气,想“玩点不一样的给你们看看”。
2006年,冯小刚来豪华阵容,拍摄了古装商业大片《夜宴》。对于靠现代都市喜剧起家的冯小刚来说,突然跳跃到古装武侠题材,并不算适应,但这并不妨碍《夜宴》票房超过《天下无贼》,还在海外大卖。冯小刚后来解释说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对王侯将相的那点事情也不感兴趣。但是,他还是照猫画虎,拍了部所谓的“高级电影”,加入了大片导演的阵营。
如果说拍《夜宴》是一种不服气的证明的话,那么拍《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则是因为碰到了好的原著和剧本。虽然这两部片子不再是冯小刚擅长的都市题材,却依然有着平民的心态和情感。
《集结号》的拍摄过程十分辛苦,宏大场面请了韩国特效爆破团队,后期视觉效果也请了一流的数字技术公司。《集结号》前半部分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后面却是寻生死意义、兄弟情义的人生历程,冯小刚拿捏中国人情感的本领再一次完美体现。《集结号》作为一部没有大牌明星的非喜剧影片,票房达到2.7亿元人民币,并收获了几乎所有的华语电影奖项。得到官方和主流认可的冯小刚坐稳了商业大片导演的交椅,彻底自信了,再也不焦虑了。
2007年,唐山市政府出资6000万元,点名要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三大导演之一,来执导纪念唐山大地震的主旋律影片。这次,冯小刚的平民情怀再次得到了充分的显露,他以灾难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生死悲欢的亲情故事。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拍片意图:“很多导演都希望自己拍的电影是一部史诗,相反,我更愿意让观众看到我的电影表现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家庭,在地震中被砸得粉碎,他们内心如刀绞般的刺痛。”
《唐山大地震》首映三天票房即破亿,刷新了华语片内地市场多项纪录。对于票房,冯小刚绝对看重:“看一部电影的成败,要看票房,如果你的电影只有极少数人愿意看,那还有什么意思,我拍电影就是为了那点成就感。”
不是大师。是凡人
冯小刚不喜欢别人叫他大师,认为那是骂人的话。华谊把他包装成“国民导演、喜剧巨匠”,他也觉得别扭。做完《唐山大地震》后期,冯小刚原本指望可以去和朋友吃个饭,席间随便讲几个能把人笑趴下的段子,再打场高尔夫球。但从2010年6月到7月,他几乎成为了一台答录机,每天五六个小时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记者说个不停。如今的他再不会苦恼没有评论,他抱怨自己烦透了,但是也真没辙。
唐山地震是哪一年哪月
但冯小刚依旧是那个能应变、有自嘲精神的人。冯小刚发过一条微博,调侃自己:“常遇热心人苦口婆心劝我脸上白癜风且免费献出祖传秘方,在此一并叩谢。这病在下就惠存了。不是不识好歹,皆因诸事顺遂,仅此小小报应添堵远比身患重疾要了小命强。再者即便治愈,我也变不成吕布、黄晓明,顶多就一不用打底的杜月笙。”
他有时候表现得还像个草根:“现在电影学院二年级的学生,都能一张嘴就给你说出一大串影史上的大师来,我真说不上来。我怎么就拍一个,观众就认账,我一张嘴,说几亿,砰一下就中。你要说我勤奋,我一定没农民勤奋。才情,我觉得比我才情高的人有的是,怎么这么多导演就没把电影拍得让人喜欢看……”
冯小刚自认是个爱玩的人。他打算再拍几部电影之后,就去旅游,享受自己的晚年了——这些年来忙得连5天时间都抽不出来。冯小刚说:“59岁,多一年都不行,一定要退休,玩去了。”
史蒂夫·乔布斯:把每一天当做生命的终点
在17岁那年,我读过一句格言,大概内容是:“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你将在这一天发现,原来一切皆在掌握之中。”这句话从读到之日起,就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过去33年里,我每天早
晨都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还愿意做我今天原本应该做的事情吗?”当一连好多天答案都是否定的时候,我就知道,做出改变的时刻到了。
大约一年前,我被诊断出癌症。在早晨7:30我做了一个检查,扫描结果清楚地显示我的胰脏出现了一个肿瘤。医生告诉我,几乎可以确定这是一种不治之症,顶多还能活3至6个月。医生建议我回家,把诸事安排妥当,这是医生对临终病人的标准用语。这意味着,我得把今后10年要对子女说的话用几个月的时间说完;这意味着,你得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尽可能减少你的家人在你身后的负担;这还意味着,向众人告别的时间到了。
我整天和那个诊断书一起生活,直到有一天早上医生给我做了一个切片检查。结果,大夫们从显微镜下观察了细胞组织之后,惊讶得集体尖叫了起来:因为那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可以通过手术的胰脏癌。
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一次。我能够更肯定地告诉你们:没人想死,即使想去天堂的人,也是希望能够活着进去。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终点站,没人能够成为例外。生命就是如此,因为死亡很可能是生命最好的造物,它是生命更迭的媒介,送走耄耋老者,给新生代让路。
现在你们还是新生代,但不久的将来你们也将逐渐老去,被送出人生的舞台;很抱歉,我说得这么富有戏剧性,但生命就是如此。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励志)不要被条条框框束缚,否则你就生活在他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自己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自己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经知道你其实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我年轻的时候,曾在一本杂志的封底看过一张清晨乡间公路的照片。照片的下面有一排字: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我总是以此自省。现在,我把这句话也送给你们,希望我们随时都能想起这句话。
分层目标是登上成功巅峰的台阶
文/杨永龙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力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把我分解的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