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导学: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路径
2022年4月
第1198卷第4期
语文教学通讯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pr.,2022
Vol.1198No.4
♦教学探索
做一个快乐的自己短句
以问导学: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路径
金英
(东阳市吴宁第四小学,浙江金华322100)
摘要:有效的语文学习能够真实发生,始于问,更始于有思维含量的问。教师应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让学生能提
出指向教学的高阶问题。基于此,聚焦“问学课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一是自问导趣,生成阅读内驱力;二是追问导思,提升阅读探究力;三是提问导行,唤醒成长生命力。
关键词:以生为本以问导学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22)04-0040-03
D01:10.13525/jki.bclt.202204013
作者简介:金英(1982—),女,浙江东阳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浙江省东阳市吴宁第四小学语文教师。
研究方向:语文深度学习课堂。
问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探究这个世界的基本方法。对于儿童而言,课堂中的“问”,不仅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更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博斯特曼说过,一旦你学会了提问,掌握提出有意义的、恰当的和实质性的问题的方法,你就掌握了学习的技巧,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止你学到你想学到的任何东西。
一、自问导趣,提升思维品质
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率。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问只是外在动力,而
非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果以教师提问为中心,则必然会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下发生的,学生自己独立阅读课文,必定会心存疑问,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确定阅读目标,激发自我阅读的兴趣,生成阅读的内驱力。
《父爱之舟》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乍一看,并没有一定的叙述规律;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内容意蕴,也与五年级学生存在不少距离。对于这样一篇理解起来有难度的散文,到一个教学的切入口,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是不容易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预学单引发学生自问,以问来开启学习,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深切的父爱。
为此,笔者先请学生自主读文章,在预学单中罗列自己的疑惑,虽然学生的阅读起点不一样,但不妨碍学生自问的共性聚焦—
—疑难处。通过梳理、归纳,教师不难发现学生的问题基本聚焦在三个方面:1.为什么课文以“父爱之舟”为题?2.课文中哪些场景同“父爱之舟”有关?3.“人生道路上品尝到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三个问题看似普通,实际上指向了文本的内容和主旨。通过自问,学生基本上已经构建了探究学习的框架,这对课堂学习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教师可循着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地学习。
|40|语文秋学建讯•学术丨2022.4
自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但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效的语文学习能够真实发生,始于问,更始于有思维含量的问。为此,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让学生能提出指向教学的高阶问题。那么究竟该如何提升学生自问的品质和能力呢?
(-)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问
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是学生善问的前提。学生在互学互问中,会有一个不断试误的过程,我们不能看到学生提出低阶无效问题就立即纠正干预,而应营造一个安全问答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敢大胆提问,经历从“会问”到“乐问”的过程。另外,提炼问的技巧,是学生善问的保障。因为学会提问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要的认识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问源、问流、问法,可针对教材内容提问,可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可针对写法来提问等,逐渐形成一种“慧问”的能力。
(二)聚焦核心,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问
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认知方式单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浅显随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每个单元篇章页中的语文要素,并结合课文的课后习题,筛选出阅读的主问题,整合成聚焦核心的关键问题链,然后到深入学习的最佳切入口,在筛选、整合、聚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问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指向教学高阶问题的提问能力。
(三)提供支架,引导学生有层次地问
在学生认知的关键时刻,教师应适度教给他们提问的策略和方法,并通过有效的“挑拨”,帮助学生“捅破”和“穿透”问题。教师可以从“认知一理解一感悟一反思”四个不同的维度提供提问支架,让相关知识发生纵向、横向关联,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结构问题”,从而有效避免学习链断裂,提升学生有层次地提问的能力。
二、追问导思,拓展思维深度
抓住了核心问题,实际上就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指明了方向。但是要让学生真正进人深度阅读状态,教师还必须等待学生“愤”“怫”之时,以把握时机进行恰到好处的追问,通过层层进阶,形成教师和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层对话。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父的园子》一文时,笔者聚焦第16自然段进行追问:“在这一段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自由欢乐的气氛,但作者在这里描写的仅仅是花、鸟、虫、玉米、蝴蝶的自由和快乐吗?”学生联系上下文发现,其实作者描写的是自己的自由和快乐。笔者顺势追问:“为什么在祖父的园子里,作者会感到这样的自由?”学生再次联系上下文,体会到作者心中的自由与快乐其实都源于祖父的慈爱。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追问,学生的阅读就只能浅尝辄止,难以触摸到语言背后蕴含的意义。而教师的追问,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不断推动他们深入理解文本。
教师的进阶追问,指向了学生的疑难处,唤醒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意识,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阅读效益。但在具体的追问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时机。
(一)在“独特处”追问
不同文本,有不同的特。但文本中的特别之处往往蕴含着作者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情思。这些地方比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未必能使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探究。而教师在这些独特之处的追问,就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在“核心处”追问
文本中有价值的教学点很多,教师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精髓,聚焦文本的核心内容,才能达到教学预设,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一双慧眼,还要能够抓住核心内容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通过追问来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学习。
2022.4|语文秋学通讯•学术丨411
(三)在"留白处”追问
文本中的留白艺术暗含着学生质疑问难的巨大空间。教师应引导学生就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体会留白背后的丰富意蕴。学生在认知、思考和理解的过程中,其思维会真正获得训练、发展与提升,由此变得睿智。
三、提问导行,创新思维方式
引发自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是学生学习真实发生的初始;顺势追问,以“石”击“水”,让学生的思维泛起
涟漪,助力学生主动深入研读文本,是学生学习真实发生的自我推进;匠心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敦促学生身体力行,是学习真实有效的动态生成。由此,在关键节点处,教师应当问则问。
(-)“舒筋活络”,促思维凝练
“舒筋活络”是指在文章脉络处进行深层次提问。《我是一只小虫子》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我”这只小虫子的快乐。教学中,笔者紧紧围绕“当一只小虫子好不好?至少出三个理由来概括”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从长句子中提取信息,学习概括。学生通过交流,完成表格:“我”认为当一只小虫子一点儿也不好,理由1:“被苍耳刺痛”;理由2:“被尿淹”;理由3:“被小鸟捉”。“我”认为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理由1:“在草上伸懒腰”;理由2:“用露珠洗脸、擦亮触须”;理由3:“有免费特快列车”;理由4:“小伙伴很有意思”。教师抓住基本脉络来提问,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还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聚精会神”,显思维精纯
“聚精会神”,就是抓住文章的精要之处来提问。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动物专题,教师可让学生在具体感受不同的动物形象时,试着比较《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在表达上的异同点。笔者在教学时,在结尾处提问:同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母鸡》和《猫》有什么异同呢?学生从文章结1421语文秋学建讯•学术丨2022.4构、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展开积极讨论,通过多元化的小组交流,发现了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感受到了老舍先生朴实自然却又不失生动活泼的语言特。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建立了篇与篇之间的联结,还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学习。
(三)“由表及里”,引思维深邃
“由表及里”就是提出的问题不能浮于教材表面,而必须抓住文章的实质内涵提出高阶问题,让学生能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创造空间o例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月是故乡明》时,学生或许能够从“茂林修竹”“绿水环绕”轮当空”等四字词语中感受到文章的诗情画意,但对画面背后的深层含义却难以理解。因此,“点到即止”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在实质内涵处提问:“同一轮明月,为什么作者能把月亮写得这么美,这么抒情,这么感人?”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会逐步发现作者的绝妙构思,品味作者个性化的语言,把语言与作者融合在一起,这样就既读到了文,又读到了人,从而将语言思维引向深处。如果教师此处不问,那么学生也就无法体会这些内涵,更无法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在问学课堂的教学研究中,我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问为教学主线,以教师引导为辅助,在环扣式教学中推进学生的能力养成,给学生营造一个更为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新的高度,最终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天学出版社,2002.
[2]安东尼•塞尔登,奥拉迪梅吉•阿比多耶.第四次教育革命[M].吕晓志,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3]罗恩•理查德.如何使学生成为优秀的思考者和学习者[M].方建立,李国娇,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4]闫学.上一节高阶阅读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编辑:成向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