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是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将国学经典诵读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供良好途径。为了更好地提升国学经典诵读成效,小学语文教师应勇于对已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和革新,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语文教学实践,从而真正发挥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作用。
一、在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1.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人格塑造及文学素养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更好地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继承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提升文学素养,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2.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小学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递知识的重要任务,更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职责。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正处于养成的最佳时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十分有必要。将国学经典诵读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既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又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学生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可以受到古代圣贤智
慧和伟大思想的熏陶,学会明辨是非,形成得体的言谈举止,在原有语文素养的基础上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3.有利于德育活动的开展。国学经典为小学德育提供了教育契机。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正所谓“熟读精思”,小学生通过诵读,理解经典的内容及思想,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进而有利于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通过对国学经典内容的内化和吸收,完善自身品格,并以外显行为,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二、国学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
1.诵读内容选择较为随意。教师对国学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较为随意,选择的诵读内容未能与学生认知规律相契合,在开展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出现听不懂、理解不透彻的问题[1]。挑
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雒燕平张掖市甘州区南关学校
【摘要】文章以国学经典诵读为研究切入点,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进一步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
问题从诵读范围、诵读兴趣、诵读环境、诵读时间、诵读方法等五个层面,提出国学经
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4—0109—04
选诵读内容时,教师要接触大量的经典篇目,研读相关方面的内容,并组织其他语文教师探讨、交流,精挑细选后再组织学生诵读。对于《论语》《三字经》《大学》等国学经典篇目,进行深入解析,围绕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及年龄特点进行选择,尽量选择一些小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篇目或者章节。教师在选用诵读篇目时,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以补充的方式增加一些诵读章节,避免重复篇目的出现。这样,国学经典诵读的真正意义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2.诵读成效有待增强。有时候,受时间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成效无法得到保证。很多学生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没有掌握到实质内容,导致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也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选择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诵读方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从而提升诵读成效[2]。
三、实施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
1.明确和细化经典诵读的范围。小学语文教师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尤其是注重诵读内容的层次性和丰富性,最大限度地推荐学生阅读不同年代的经典内容。教师可将诵读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高年段、中年段和低年段。高年段所采用的国学经典内容相对较深,篇目种类可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例如,可以选取不同朝代的诗歌、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就中年段而言,教师可以为小学生选取《三字经》等名篇的片段,让学生一边诵读经典一边感受道德规范,通过诵读过程逐渐增强自身的道德品质及综合素养,进而形成儒雅的品质;就低年段而言,低年级学生对于国学经典内容的理解和认知较为有限,可以为其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经典诵读内容。一般而言,低年段国学经典诵读内容主要是古诗,学生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升华情感,深入感受诗中体现的意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另外,每个年级自选一些适合该年龄段学生诵读的篇目,比如,低年级可选《二十四节气
歌》《百家姓》等,中高年级可以选读《孟子》《论语》等。根据不同年龄及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情况,结合统编版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内容,让学生们在规定的范围内诵读经典篇目。
做一个快乐的自己短句2.增强经典诵读的趣味性。兴趣是小学生经典诵读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学习兴趣是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诵读的情感,让学生喜欢诵读,热衷于诵读。教师通过用心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个体的兴趣点,真正从阅读教学行为上,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诵读经典视为一种有趣的、快乐的学习体验。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的兴趣呢?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示范诵读环节,这一环节对学生影响很大,因为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的
示范诵读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诵读是如此美妙的事情,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经典诵读教学中。只要有热情,能大声朗读,就能成为一个诵读小老师。鼓励学生“跟我读”,引导全班学生齐读、比赛读、个别展示读、接龙读、默读,只要自然地诵读就能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另一方面,还可以把经典诵读的学习贯穿到其他学科,如书法和美术。书法课上,教师可以把中国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课堂,指导欣赏,并让学生学会自己创作与经典文化相关的画作。美术课上,教师让学生通过读经典故事画出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鼓励学生把诗词、故事等画成通俗易懂的绘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精选国学经典篇目、名人志士故事,让学生从诵读到绘画再到书写,以此满足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喜欢画画的爱好、记录感想的乐趣,从而激起他们的诵读兴趣。此外,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内容,古诗文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韵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读出韵律节奏,也可以根据节奏进行吟唱,将诗文诵读与音乐融为一体。如,谷建芬老师谱曲的《新学堂歌》,教师就可以在音乐课上带领学生去学唱并且边唱边跳,编成韵律操,让学生们在娱
乐中学习经典,在玩乐时吟诵经典。
3.营造有益于诵读的人文环境。培养小学生的诵读意识,需要为其营造适宜的诵读环境。校园里的橱窗、宣传栏里,可以
张贴有关国学经典的人物名言、美德故事等宣传画,校园广播也可定期播送经典文化内容,楼道、教室内也可以展示经典诗句、传统故事及典型人物图片[3]。学期内,教师可有计划地开展经典诵读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比赛,《论语》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以节选的形式被纳入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论语》节选诵读比赛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论语》中的节选内容参与比赛。学生先对自己所选的比赛内容进行诵读和解读。然后,教师以学生的诵读表现为评判依据,按照奖励标准对学生的诵读表现给出评价,可以采用物质奖励和口头表扬的方式,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后续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掌握更多的国学经典思想及文化,而且能够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在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使学生受益。
除了营造校园诵读氛围之外,教师也要创建有益于诵读的教室环境。例如,将《论语》的著名语句以黑板报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班级的“学习园地”栏内开设一小块“诗文天地”,把学生的古诗配画、经典小报、书法作品展示在内。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设置交流环节,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畅谈体会,鼓励和引导学生结合经典诵读内容展开探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把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结合起来。
4.保障经典诵读时间。诵读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诵读成效。只有保证学生诵读时间充足,才能有效提升诵读的成效,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其一,明确国学经典诵读内容,设置固定时间用以安排经典诵读活动。每一期诵读活动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且要按时开展,避免出现诵读活动断续问题,以此确保诵读活动的连贯性和持续性[4]。诵读活动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所以,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其二,注重利用课外时间培养学生的诵读意识。教师可以同家长进行合作,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其中,开展亲子诵读活动,每天睡前10分钟与学生一起学习,引
领学生养成每天诵读的习惯,和学生共同感受经典的魅力,一同走进国学的殿堂。其三,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合理设置经典诵读时间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诵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感受经典作品的途径,进而逐渐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制订诵读计划,合理地布置诵读内容,引领学生一起诵读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如,教室的黑板上留出一角,每天精选一首或一句古诗,工整漂亮地书写在一角,学生在一天的时间里随时都可以欣赏、诵读,养成每天一诵的习惯。
5.开展多样诵读活动。学校开展的诵读活动要丰富有趣,可以从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方面进行,满足学生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舞蹈中感受经典的韵律,在绘画中理解经典的内涵,通过书法的展示感受经典的魅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激起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熟读成诵、自然成诵。教师在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时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紧密结合国学经典内容及人物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榜样,为自身学习增加动力。除此之外,教师要寻国学经典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利用国学经典理论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帮助学生借助榜样力量约束自我行为,逐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6.加强经典诵读的指导。对于小学生来说,国学经典内容往往不太容易理解,因为内容呈现方式以古文为主,很多字词意思往往需要在特定语境中去理解,还有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语,容易让小学生产生误解。因此,教师要注重做好经典诵读方法的指导,可以采用领读的诵读方法,通
过示范领读和学生逐句跟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诵读节奏感[5]。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将自身情感与诵读内容有机融合。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切入,利用熟悉的生活或学习经验,促进小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时,教师可用动画演示西北边地大漠壮阔的风光,奔腾的黄河,孤零零的山,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配上《折杨柳》这首勾起人们思乡之情的乐曲,学生就会自然地进入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在音乐和动画营造的情景中,学生能加深对经典的理解,乐曲的欣赏也能让学生体会诗词的美妙。
总而言之,我国高度关注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内容,非常重视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和思想道德教育。国学经典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内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也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诵读,既为小学生提供了认知传统文化的重要视角,也有利于完善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语言储备,提高其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6]。只有探寻到与小学语文学科相契合的教学方式,国学经典诵读成效才能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綦飞.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8):32-34.
[2]刘春晓.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9):53-54.
[3]石海宁.浅谈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高峰论坛论文集,2020:1.
[4]高晴晴,施国春.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理论),2020(11):142-143.
[5]李红梅.论在小学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重要性[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0:2.
[6]张青.小学低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实施途径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06):87-88.
编辑:张慧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