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赏析:怀才不遇与边疆情怀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赏析:怀才不遇与边疆情怀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所作,这首诗以马为题材,通过描绘边疆战场的景和马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情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一、作品原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戴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注释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在河北省。一说为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
钩:古代兵器。
何当:何时。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三、创作背景
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这组诗历来被认为非一时一
地之作。吴企明《李贺集》则认为作于元和九年(814),时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创作了这组诗。
四、作品赏析
1、整体赏析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
这首诗是写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这首诗属于寓言体或比体,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有兴,行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做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词语搭配新奇,“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字句的锻炼,也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2、诗句赏析
(1)一、二句写景
“大漠沙如雪”:这一句以雪喻沙,形象地描绘出广袤无垠的沙漠在月光下的景象,如同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既表现了边疆战场的荒凉与肃杀,又增添了一种壮的美感。
“燕山月似钩”:燕山,这里指的是连绵的燕山山岭,而“月似钩”则巧妙地将明月比作弯刀(钩是古代兵器的-种),既写出了月形的特点,又暗含了战斗的气息。这种联想不仅富有诗意,还表达了诗人对战斗的向往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这两句诗通过富有特征性的景描写,营造出一种边疆战场的氛围,既表现了自然景的壮丽,又寓含了诗人深沉的情感。
(2)三、四句抒情
“何当金络脑”:这里的“金絡脑”指的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象征着马匹的尊贵和受到重用。诗人以马自喻,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快走踏清秋”:这一句则进一步描绘了马匹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同时,“快走”二字也暗示了马匹的矫健和轻捷,与前面“金络脑”的尊贵形象相呼应。
这两句诗通过借马抒情的手法,将诗人的情感与马的形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又展示了他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3)总结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描绘边疆战场的景和马的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情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首诗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意味。同时,诗人还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作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马诗二十三首》不仅展示了李贺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思想潮流。这首诗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为后人所传颂和推崇。
五、作品简析
这首诗是《马诗二十三首》中第五首,其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全诗前两句写景,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后两句抒情,自比为良马,抒写自己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诗人虽不被统治者赏识,但仍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语意深长。
六、名家点评
清代姚文燮《昌谷集注》:贵质奇才,未荣朱绂,与骏马之不逢时,同一概矣。故虽龙脊银蹄,而织锦鞯无人,铸金鞭无人,与凡马何异!
清代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先言好马须好饰,犹杜诗“骢马新斫蹄,银鞍被来好”,以喻有才须称。此二十三首这开章引子也。以下便如《庄子》重言、寓言、卮言,曲尽其义。
清代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此首言良马而未为人所识者也。
七、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
友善,死时仅二十七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