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读后感6篇
《原则》读后感1
选择《原则》一书,是有原因的。第一点,是本人不太擅长对专业技能书进行总结与升华;第二点,是本人在离开待了一年半的华汽电动车队之后,仍对当时整个管理方面有所疑惑,却不到解决的原因;第三点我对经济有的相当的兴趣。
由于个人的原因,我只看完了书中的第一部分——我的历程。本篇讲述了作者如何白手起家,最终创立桥水,并将其不断壮大以及如何退任公司CEO的历程。从中我得出作者是一个对自己喜爱的事物,付出热情与努力,以及不断寻方法的人。他从来不在失败中过多的徘徊,快速的在失败中到原因,让其下次避免相同错误的发生。他还把每次决策的理由记录下来,称其为“原则”。这大概就是《原则》一书名字的由来。
我是一个很追求自己喜好的人,在长达一年半的大学旅程里,我曾经加入过很多组织,也参加过很多比赛,也担任了很多职位。但是许多的组织和职位,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末,我就想尽办法,退出与卸任了。之后一年的岁月里,我在电动车队里学到了很多,不论是从专业技能,还是从团队合作方面上。在我待在车队的岁月里,车队进行了三次管理层的换届,每一届的更替,我都清楚的感受到了车队的变化,车队的成绩
也越来越好。但是在车队年年卫冕的时候,我却开始思考车队的文化应该是什么。在那段历程里,我的心一直很难受,因为我发现随着车队越来越壮大,一些小却严重的问题开始出现,就是所有人都很有责任,表面看起来都很好,其实已经有了一些怨言,可是却没人坦诚。我是庆幸的,因为那时的我,就处于上层与下层的中间(上下层指的是决策层与非决策层),我得以听到很多人的心声。可是这也是为之悲哀的事情,因为我也无法打破这一局面。在我从新加坡比赛回来之后,我已经为自己无法改变这些而感到自身的不足,我做了一件令所有车队成员都吃惊的事情,离开车队。
《原则》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但即使在我们扩大规模的过程中,我也没有把任何与我共事的人看做雇员。我一直希望过上一种充满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生活(也希望和拥有相同愿望的人作伴),对我而言,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指开放诚恳的关系,人们彼此坦诚相待。我从来都不看重更传统的、冷冰冰的'人际关系,人们只是摆出一副礼貌的面孔,不说出心里真实的想法”。我想这就是我想的答案,当初我离开团队时,团队所需要的文化。它应该是所有的人都有权利和义务:直言不讳、坦诚相待,在团队进行决策时,决策者需要说出决策的缘由,而其他人可以说出其他想法,并且可以进行想法择优(进行投票)。
当然在我离开车队后,车队进行了第三次换届,新的管理层更加完善了车队的架构以及更加细节的问题,我由衷的希望车队能越来越好,并且钦佩上一届的管理层为车队所做的功绩。
从作者的一生经历来说,还有一点让我为之一动。就是他的思想,他总是不断的与各类人交流,听取他们对各类事物的看法,并且加以思考。在我未上大学之前,我身边的一切都是考试与升学,然后好好工作,买房买车,娶妻生子。我们就像是被人划好了一切规划,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不好好读书,将来只能搬砖。上了大学之后,我开学的第一个机械导论老师,这么跟我们说,在大学要让自己学会思考,“站起来”读书。我也遇到过许多人,他们的思想很突出,就像一把刀,周围的人常常不解他们,但是我敬佩他们。我也遇到许多人,总是不愿面对自身的缺点,也总是照长辈们的路去前进。我想他们都让我认知到了——“思想”二字的重要性,怪不得人们常说“思想是最厉害的武器”。
我认为自身的思想不应该被大流所控制,如果我们需要做一个真正的大学生,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考,不要被周围的迷雾,遮蔽了事实的真相。
中国十大名牌电动车 《原则》读后感2
最近一个月都在读《原则》这本书,它是美国投资界的乔布斯,创办桥水投资机构的瑞.达利欧所著。这本书给我启发非常大,不仅仅是里面的各种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每一项非常实用的原则,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还有人能把自己处世的原则一一记录下来并详细阐述,以帮助自己和他人得到成长。
回顾自己的成长,我一直都是个不善于总结原则的人,也经常被人说做事没有原则,但我在很长时间里,都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我骨子里一直认为我们每天遇见的每件事每个人都不一样,没必要用固定原则去应对它。然而,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建立原则并不是要限制自己,而是在面临相同问题时能快速准应对办法。原则和国家的法律,公司的制度一样,面对同样的问题我们能迅速检索,并快速对应解决。这也像我们产品经理做产品一样,面对来自各方,但相同的需求,就把它做成功能,以后都用此功能去统一处理。
其实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原则,只是我们并没有像国家法律,公司制度那样很清晰的列举出来,以至于我们经常忽略它,只有我们在面对具体的'某件事时才会想起它。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认为建立自己的原则,并将它记录下来,建立自己的原则库相当重要。一方面因为我们头脑的记忆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原则都是在不断更新和迭代的过程,记录下来才能帮助自己更好的迭代。
接下来我再分享下这本书提到非常有用的几个原则:
1.拥抱现实,应对现实
这个原则告诉我,任何的梦想都不是空想,而是彻底地扎根于现实,拥抱现实,面对现实,解决一切现实中的问题才能最终实现梦想。
2.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
这个原则告诉我,要想快速成长和改变,必须保持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或者说大多数人都不能做到。我认为有几个原因,一是自尊心作祟,人的自尊心有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作用,但这恰恰让自己在更高层面受到损失。二是认知维度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面对同一件事也都会从不同维度去思考,而这往往会导致盲人摸象的结果。我想只有真正避开这些,才能拥有极度开放、透明的头脑,也才能更快地成长和进步。
3.痛苦+反思=进步
痛苦只要是人都会遇到,而且无法避免,但并不是每个遭遇痛苦的人都能取得进步和成长,因为大多数人在痛苦时不愿反思,而一旦痛苦消失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只有勇敢面对痛苦并且勤于反思的人,才是进步最快的人。
4.从更高的层次俯视机器
人类拥有独特的从更高层次俯视的能力,这不仅适用于理解现实和现实背后的因果关系,也适用于自身和周围的人。这个观点和元认知有异曲同工之处。
5.五步流程实现你的人生愿望:
1)有明确的目标
2)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3)准确诊断问题,到问题的根源
4)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5)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个人成长和目标的实现其实是有方法可依的,只要按照这个步骤反复践行,一定能达成目标
6.一个机构就像一部机器,主要由两组部件构成:文化和人
二者之间相互产生影响,因为机构的热塑造了机构的文化,而机构的文化决定了机构选用什么样的人。
7.打造允许犯错,但不容忍罔顾教训、一错再错的文化
每个人都会犯错,没有犯错就不会成长,不允许犯错文化的公司也会打击员工的创造性,但决不允许员
工在同一个问题上连续犯错,否则公司就缺乏制度和规范。
以上都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原则,这些原则就像算法一样,只有不断总结和优化才能使自己快速成长。
《原则》读后感3
近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日坚持开卷有益,仔细品读了《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一书,颇有感触。这是单位领导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是一本值得研究和深入思考的,与我们行政机关工作相关联的具有现实阅读意义的书籍。
这是一本官场回忆录,教会广大读者如何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又是一本改革实录,真实地讲述了中国的未来方向。作者王振耀曾任国务院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农村处处长、救灾救济司司长、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期间,获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行政管理硕士学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法学博士学位。20某某年6月正式辞职。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作者通过分享自己从政以来的一些经历,让读者从中理解国家机关的运作程序,作为大家前进的一个基点。白岩松为本书做长序推荐:提到规则,大家先想到的,往往是潜规则;提到潜规则,谈论时,几乎人人痛恨并喊打。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摇身一变,往往是潜规则的信奉者、执行者、制订者和受益者。我们需要的是规则,能让人向善守法有效率
的好规则。好规则,会让心存恶念的人变好,坏规则,却会让心存善念的人变坏。用规则约束人、激励人,中国才会长治久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